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歌德(德)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890,閱讀約2分鐘
眾所周知,印度在近代曾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曾幾何時,印度一度被英國視為最重要的殖民地,甚至被視為「英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從17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殖民者逐漸殖民印度。經過200多年的層層滲透,到19世紀中後期,英國基本控制了印度70%以上的領土,「日不落帝國」因印度這個殖民地的存在而正式實現。
鼎盛時期,印度經濟總量佔英國的40%,每年向英國繳納的稅收超過2000萬英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二戰後印度很快獨立,但英國佔領了香港,直到1997年才回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香港,英軍舉白旗投降。然而,僅僅三年零八個月後,日本投降後,英國便重新佔領香港,恢復殖民統治。
早在1941年4月,中國駐英大使就曾與美國政府就廢除不平等條約問題進行談判。時任美國國務卿赫爾同意中國的要求,「非常祝願中國擁有完全的主權」。美國發表聲明後,英國外交部不得不發表聲明,「戰後英國打算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英國在做表面文章。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派宋子文,薛穆與英國政府談判。雙方你來我往,最後不歡而散。1942年12月,雙方談判破裂。愛記日記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對英外交頗費心血」,只能「暫忍」。
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蔣介石向羅斯福提出收復香港和新界的問題。羅斯福回憶說,「我同意戰後中國收回香港,但收回後你能宣布它為國際自由港嗎?」蔣介石說可以。
但是,英國人絕不會讓香港回到中國人手中。他們曾多次在內閣議事廳宣稱「英國將在戰後重新佔領香港」。雅爾達會議期間,邱吉爾甚至跑去告訴對方:英國殖民地不受《大西洋憲章》約束,我絕不會在大英帝國的旗幟下放棄每一寸領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英國政府隨即出兵香港。到九月一日,英國已經從日本人手中接管了香港。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反應遲緩。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蔣介石當時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打贏內戰。
參考:《廢除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條約》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