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6日電 新年伊始,當人們還沉浸在元旦的歡樂氣氛中,2號晚上忽然傳出一條「驚人」的消息,臺灣康師傅解散了!有媒體報導,臺灣康師傅決議自2017年1月1日解散。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要過節前趕緊買幾箱收藏,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康師傅方便麵,真就這麼沒了?
這其實只是個誤會。
康師傅控股連夜回應稱,臺灣康師傅是康師傅控股的子公司,經營範圍僅限臺灣地區,主營業務是方便麵生產設備的租賃和進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因2015年後公司在臺灣地區已不再委託其他公司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麵,該子公司已無任何實質經營業務,因此董事會決定依法辦理清算解散。
謠言沉渣泛起再度混淆視聽
至此,事情似乎很簡單,一樁稀鬆平常的公司經營行為罷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夜之間各路信息爆炸式傳播,據悉僅到3日中午就有4300餘條報導。一些媒體平臺上有人甚至不惜翻出多年前的謠言來,改頭換面危言聳聽吸引眼球。在康師傅看來,這是一場誤會引發的輿論風波,只是代價有點大。
但謠言總是能夠如病毒般滋生,並且比病毒傳播的更快更廣。記者看到,很多媒體平臺上再次出現各種關於康師傅的謠言,有人將2015年的臺灣導遊視頻謠言翻出,借臺灣康師傅解散再度傳播,並配文字呼籲「全民抵制康師傅」。
當年的導遊視頻謠言傳的沸沸揚揚,國家質檢總局出面澄清也止不住流言蜚語,不少公眾號跳出來煽風點火。當時《網際網路約談十條》剛剛出臺,對傳謠者的制裁手段也沒有現在嚴厲,康師傅一怒之下與造謠傳謠者對簿公堂,儘管判決勝訴被告公開道歉但名譽損失已難換回。
(臺灣導遊視頻首發者「柯笑陽」在 2016 年 7 月 7 日的《新民晚報》登報導歉)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判決書部分內容)
當年傳播此視頻的微信公眾號,不少已被法院判決侵權並道歉賠償。如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在點擊轉發時,仍很難意識到自己又被惡性商業競爭利用,冒著違法侵權的風險在傳播謠言。
據康師傅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從已獲取的輿情數據來看,2日、3日凌晨至深夜,有大量屬性、內容高度一致的ID在同一時間刷帖評論。很顯然有競爭對手在背後推波助瀾,藉此次臺灣康師傅關停的事件再次炒作謠言詆毀康師傅。
植樹十年功伐樹一分鐘
在這場風波中「躺槍」的僅僅是康師傅嗎?
康師傅因為樹大招風,早已成了專業背鍋俠,但若網絡謠言的背後是惡意商業競爭,那麼這無疑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因為謠言導致的信任危機,傷害的絕不僅僅是康師傅,而是整個方便麵行業和國內食品安全的大好局面。
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方便麵消費量達到404.3億份,名列世界榜首。然而與消費總量相對應的是,我國方便麵銷售已經連續4年下滑。2014年,全國原有的28家方便麵企業只剩下22家,有9家銷售額下跌,全行業產量下跌10.6%,銷售額下跌7.9%。
有趣的是,方便麵已成為全球僅此於麵包的第二大主食產業:2015年日本方便麵產量上升了1.2%,俄羅斯則以超過27%的速度在增長,韓國人均消費量已達72包,而中國不到25包。在全球方便麵行業穩定快速發展時,中國方便麵行業卻呈現「斷崖式」下跌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外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帶給行業的挑戰外,方便麵行業遭遇的食品謠言難辭其咎。 「每一次負面消息炒作的背後,都使行業蒙受重大的損失。同時,也誤導了消費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曾表示。
康師傅在中國大陸發展壯大,25年來無論在食品安全產業鏈管理還是社會公益貢獻有目共睹,都堪稱行業表率。植樹十年功伐樹一分鐘,一家企業要打造值得信賴的品牌非朝夕之功,但是謠言肆虐帶來的傷害卻是立竿見影,有可能將數十年苦心經營的企業毀於一旦。然而,謠言過後,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整個行業發展被迫停滯,消費者對國產食品喪失信心,甚至不得不高價購買進口食品,如此一地雞毛誰來收拾?受傷害的僅僅是企業嗎?
如今,在實體經濟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下,食品生產企業更是步履維艱,任何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都可能致使整個行業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的是攜手應對,共體時艱,而不能惡意競爭,落井下石 !
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再遭挑戰
事實上,謠言產生的傷害還不止於此。有媒體文章稱,臺灣康師傅解散是因臺灣「滅頂」運動導致的,臺灣人民對於食品安全問題可謂「零容忍」,而大陸地區對於康師傅卻相對寬容。更有甚者,藉機炒作「臺灣的食品安全標準高於大陸」。
康師傅控股在聲明中說得明白,臺灣康師傅經營範圍僅限臺灣地區,主營業務是方便麵生產設備的租賃和進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剝離這塊沒有業務的資產,對於康師傅來說是一次正常的公司治理行為,跟食品安全沒有一點關係。
至於所謂「臺灣的食品安全標準高於大陸」的說法,更是別有用心的無稽之談。臺灣的食安管控其實並不如外界所想像。據大公網12月6日報導,中國江南大學、曲阜師範大學和《中國食品安全報》在北京聯合發布的《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6)》中指出,臺灣是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來源地。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將達到近1100項,涵蓋2萬項指標,基本覆蓋所有食品類別和主要危害因素,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確保「四個最嚴」落到實處。較之臺灣,大陸的食品管控儼然更為嚴格。
但是謠言並不會因為真相的顯而易見而停止傳播,個別自媒體為私利編造傳播謠言,網民動動手指就將聳人聽聞的謠言分享傳播出去,由此帶來的影響卻是難以估量的。謠言傳播的成本之低,速度之快,在新媒體時代體現得尤其明顯。
娃哈哈市場部部長李鳳媛曾表示,2013年來,娃哈哈遭遇謠言攻擊30000條,轉載和瀏覽量1億7000萬次,損失預計達50億。
可見,社會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信心建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但謠言帶來的傷害卻可能使這種努力毀於一旦,每個人的轉發和傳播都可能幫助謠言傳播。維護我國食品安全大環境的健康有序,與社會各方息息相關,只有政府媒體企業專家和大眾共同努力,才能清除謠言滋生和傳播的土壤,為食品安全大環境注入正能量。
近日,中央提出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而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企業運行成本高首當其衝。運行成本不只是經濟成本,還包括社會成本,如何為企業發展構造健康的商業環境和輿論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體經濟的興衰不僅關係到企業和行業的生存發展,更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動能強弱息息相關。營造健康積極的商業環境和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如何建設製造業強國,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大眾各方挽起袖子守土有責,才能讓中國品牌贏得世界尊重,人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