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曾命途多舛,這座經歷了殖民的中葡混血城市與眾不同的命運,造就了它文化的多樣性。集百家之長,澳門的美食吸收了港式粵式的飲食習慣,也吸收了葡萄牙、印度、非洲、東南亞的飲食特色,還有隱藏在各種街道的美食老店和米其林餐廳,美食之都不虛此名。
在澳門,古街老巷裡就藏著全世界。
從小除了「七子之歌 澳門」,許多人對澳門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葡式蛋撻」了。英國人安德魯·史鬥將葡式蛋撻帶到澳門,又在口味上進行了改良,來自葡萄牙的移民美食「葡撻」從此就在澳門紮根發芽,成為了新起的澳式甜品。葡撻是蛋撻的一種,表皮上受熱而成的黑色焦糖印記是屬於葡撻獨特的印記。葡撻外皮的口感鬆軟香酥,內餡豐厚且奶味蛋香濃鬱,曾是火爆臺灣的熱門甜點。
不像中餐會把蘿蔔開會取名為群英薈萃,異國菜的菜名總是非常直白,比如「鹹蝦酸子豬肉」。這道土生葡菜配料源於地球村,鹹蝦醬不是普通的蝦醬,而是來自馬來西亞的一種用銀蝦和不同香料製作的調味醬料,滋味濃鬱鹹香,酸子是來自泰國的羅望子果肉,醃製後作為調味料使用,做法倒是保持了葡式的做法,所以說,鹹蝦酸子豬肉是一道地道的土生混血葡菜。
來源:澳門雜誌
相比鹹蝦酸子豬肉這道混合多國風味的菜,「葡國雞」這道葡式美味就顯得非常本土了。葡國人從非洲和印度菜式中吸取精華,將整雞、土豆、洋蔥、雞蛋配以咖喱鹽製成了葡國雞。葡國雞香味濃鬱、雞肉鮮嫩可口,是澳門改良版的本土非洲菜。
來源:百度百科
來源:北京周報
澳門也有食材和菜式都不是來源於非洲、不太非洲的「非洲雞」。非洲雞是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莫三比克傳入澳門,經當地的廚師改良後,成為地道的澳門美食。非洲雞的異國風味主要靠豐富的醬料,由椰汁、鮮奶、椰蓉、花生和紅椒、洋蔥等二十多種材料混制而成的醬料鋪滿雞隻表面,再將雞和醬汁一起焗,醬汁滲入雞肉中,使雞肉肉質豐滿多汁,口感柔軟嫩滑。
來源:城市旅遊
澳門餐廳隨處可見的除了各種異國風情的菜式,還有各式各樣的「馬介休」菜式,馬介休一詞來自葡語:Bacalhau,是經過鹽醃漬的鱈魚,在澳門的食用方法多樣,可烤可燜可炒可炸,吃法多樣,其中最有特色的要屬「薯絲炒馬介休」,新鮮的薯仔配以馬介休、葡式肉腸等大火炒成,薯絲香脆味濃,入口留香。
來源:葡多利
來源:旅遊- 新浪
當然澳門還是有許多本土美味的,「豬扒包」就是正宗的澳門味道。抹著黃油的豬扒包中夾著一塊油煎的豬排,簡單卻很受歡迎,大利來記的豬扒包,每日下午三時出爐限量發售,是遊客們寧可排隊也要吃到的限量美食。
來源:大廚網
來源:力報
以綠豆和豬肉為食材的「杏仁餅」初產於廣東,卻是澳門常規的手信必備,這種由綠豆粉製成的餅入口甘香鬆化、肥而不膩,而隨著現代人口味的變化,杏仁餅也不止是綠豆粉製作了,杏仁、巴旦木、花生等堅果都可以成為杏仁餅的原料,不同的材料相同的做法,杏仁餅也在不斷追求創新。
來源:梧桐子
作為美食之都,澳門還擁有許多豔壓北上廣的米其林餐廳,在這個沒有地域限制的城市,中意法日隨意選擇,是美食愛好者穿梭世界各國餐廳的任意門。
一城一味,令我們嚮往的,不止是美食觸碰舌尖感受到的酸甜鹹辣,還有食物散發出的、獨屬於這一城的性格和魅力。在去全世界暢遊之前,先帶舌尖去澳門品嘗全世界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餓了麼星選(ID:eleme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