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1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如果說西方是石頭壘起來的王國,中國就是木頭搭起來的文明。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它是那麼普通,卻又深深地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在興義,有這樣一個工坊,它是木頭的世界,也是木工愛好者的聚集地。在這裡,你可以將腦海中器物本身的樣子雕琢出來,享受木頭帶給你的美好體驗。今天,就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走進木禾·木作工坊,當一回木匠,感受獨特的木工生活。
每日午後,在木禾·木作工坊裡,都會看見陳啟軍戴著口罩,穿上圍裙,全神貫注地拿著工具在各種機器間穿梭。
走進木禾·木作工坊,眼及之處擺滿了各種木製品,木製餐具、獨特的勺子、美麗的盤子、木製玩具、大頭小身的機器人……這些木製品都出自於陳啟軍之手。這裡是個開放式的空間,來這裡的人通過動手製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產品,去感知其製作過程中這些木頭所承載的時光或者故事。
1993年出生的陳啟軍,就是木禾·木作工坊的創始人。他說:「對於木頭製作,我是始於興趣,忠於熱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是更加專注。」
談到木頭,陳啟軍打開了話匣子,學習木藝初期,他到過杭州、廣州等地進行系統學習。他說,在學習木藝和創業的道路上,自己也沒少受苦,未來的一切對於他來說有規劃,也有方向,但對於這個行業的特殊性,陳啟軍既嚮往又有些害怕。途中他有過困難、無助的時候,儘管如此,他笑著說:「不管其它,既然喜歡,那就學了再說」。
正是這份灑脫和對木藝的熱愛,他創立了木禾·木作工坊。正如陳啟軍最喜歡的一句話:專注做點東西,起碼對得起光輝歲月。
木作工藝不同於木板拼接或簡單的木材DIY,工坊裡有大大小小几百件工具,鋸子、刨、方尺各種常見的不常見的都有。在自動化流水線的今天,手作器物的傳統工具,本身就是另一種美。
做木匠,追求的是慢生活。一個普通的木勺可能要做兩個小時,一個木盤可能需要四五個小時,至於組合更多、更複雜的木藝作品,可能要用兩三天才能完成。面對這項「低效率」的工作,陳啟軍表示,雕琢木藝,要的就是這樣的慢節奏。
「造物的人,都有一顆玲瓏心。這也許是很多人沉迷於手作木藝的原因之一吧。而木器有美,緣於其本身並非冰冷,且它會因為材質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紋理和手感。」陳啟軍說。
一年又一年,四季的變化、氣候事件的始末都被完整地記錄於樹木的年輪紋路。雖然木頭是樹木的「終結」,但從它的形態中依然可以看出樹木的成長、時光的沉澱。用手工藝的方式把樹木的靈魂延續,是木工手作人最欣喜的事情。
臺灣細木作大師閻瑞麟說:「心要和手一起思考和勞動,而手掌起的繭正是上帝所賜予的勳章」。那些你看起來或精緻或古樸的木工藝術,在陳啟軍的手中活靈活現打造成型,或許有空的時候,你可以來到木禾·木作工坊,聆聽一下創造者的故事。(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韋夏夏 桂松 實習生 羅應艾)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鄧忠勝 彭原清 趙漫漫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總編:鄧伯祥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走進木禾·木作工坊,當一回木匠感受原木溫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