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讀過一本地理類的書,介紹死海位在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含鹽濃度極高,水裡沒有魚和水草,人躺在水上不會下沉,不會遊泳的人也淹不死。直到現在我都記得書中的圖片,一個帶墨鏡的女子,拿了本書,悠哉的樣子,睡躺在死海上翻看。
後來在美國生活,經常在商場的化妝品櫃檯看見以色列的護膚品,那些潤膚露和保養液,據稱都含有死海的礦物質,補充皮膚細胞的營養,對皮膚的調節和平衡,有極其神奇的功效。有次在MALL裡,看見一個漂亮的以色列女孩,滿臉含笑,正在促銷死海泥,大誇那是純天然的礦物質,對皮膚溫和體貼,能深度保溼,並且防止衰老,還熱情洋溢地拉著我的手,想讓我試一試。
有機會去了以色列,卻沒來得及親自一遊死海,不得不說是個遺憾。郵輪在以色列停了兩天,一天去了伯利恆,另一天給了耶路撒冷,死海就只好忍痛割棄了。
我在郵輪上交了一個朋友叫吉安,吉安自豪地告訴我,伯利恆、耶路撒冷、死海,三個熱點她都沒有錯過。因為沒有跟旅行團,她和幾個人合租了一部計程車去耶路撒冷。半路上司機問他們,只要每個人加五歐元,就帶他們去看死海。機會難得,眾人當然求之不得。但是司機有言在先,帶他們去的死海不是設施齊全的度假地,而是渺無人煙的死海一角,沒有路,必須自個兒穿過一片野林子。
他們走到死海邊,把死海泥塗在身上,也算享受了一次免費的深度保溼。不過頭頂的太陽真是毒,曬得皮膚都紅腫了,如果是度假村,肯定有遮陽傘,荒郊野外的死海邊,什麼都沒有,他們只能站在一棵棗子樹下躲太陽。沙漠中的棗子樹,也叫椰棗樹,樹高葉細,根本不適合遮蔭。
聽了吉安的介紹,我安慰自己,不去也沒有遺憾,中國人本來就不喜歡曬太陽,皮膚曬壞了,就算用免費的死海泥做保溼面膜,也是得不償失。不過看了她相片裡的椰棗樹,覺得似曾相識,倒是希望親眼看一看。中國在古代就有椰棗,也叫波斯棗,是騎著駱駝的波斯商人,穿過絲綢之路帶到長安的。到了唐朝,廣州已經種植椰棗,人們是這樣形容它的顏色和味道:「熟則子黑,狀類幹棗,味甘如餳。」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有機會拜訪死海,再順便嘗嘗「味甘如餳」的波斯棗,體會一下古人品棗的心情。(摘自美國世界新聞網 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