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感受災難外交:美日想做贏家

2021-01-09 環球網

1月19日,一架韓國C-130軍用運輸機(左)與菲律賓軍機肩並肩地在宿霧機場裝載救災物資。 (邱永崢攝)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協力互助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慣例。超強颱風「海燕」襲擊菲律賓後,《環球時報》記者深入災區採訪,切身體會此次國際救災行動的種種細微之處:很多國家第一時間以派出軍隊執行搜救災民為主導,緊隨其後的是調送救災物資與援助資金,同時輔以高調的媒體宣傳。事實上,即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發出的輿論也坦言,大規模災難國際救援行動越來越成為大國展示「軟實力」的平臺。同時,「災難外交」已然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毫不避諱的戰略手段,「出手」時需要打出一套集軍事、經濟、政治、外交與宣傳為一體的「組合拳」。

戰爭機器化為「救災天使」

一個航母戰鬥群、12架V-22可變旋轉翼飛機、14架「海鷹」直升機和9500名美國軍人在近一周時間裡都為菲律賓重災區做了什麼樣的救援工作呢?《環球時報》赴菲律賓記者19日從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外交官手裡得到這麼一份清單:為9.9萬名菲律賓災民提供55噸食品;解決7.2萬名災民的桶裝水問題;修復受災最嚴重的塔克洛班主城的自來水系統,緩解該城20萬災民的用水困難。在宿霧和馬尼拉的機場,《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美國、紐西蘭和韓國的C-130運輸機頻繁起降,忙著運送災民。有不少災民在接受各國媒體採訪時說:「美國的軍艦和飛機真是『救災天使』。」

如果說C-130運輸機、V-22可變旋轉翼飛機、「海鷹」直升機和航母本身現身災區,為災民運去糧食、飲用水、藥品,運出老弱病殘災民還好理解的話,那麼美軍悄然運作的其他戰爭機器則遠不只是「人道主義救助」所能全部解釋的了。據《環球時報》記者從馬尼拉高級外交渠道和軍事渠道得知,在菲律賓全境及周邊南海海域,「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所攜載的E-2C「鷹眼」空中預警機和常駐日本的P-3C反潛機頻頻升空。災後第一時間趕到的還有具有強大海空情報搜集能力的「鮑迪奇」號遠洋戰略偵察船。對於E-2C空中預警機參加救災活動的意圖,美國軍方給出的解釋是:「因為投入救災的美軍戰機實在太多,部分時段造成空中擁堵,所以得出動預警機進行疏導。」

出現在菲律賓上空和南海海域的多架P-3C反潛機並非「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所攜載。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它們隸屬於美國本土佛羅裡達州傑克遜維爾基地的美國海軍第26和62巡邏機中隊,是從輪駐地日本衝繩嘉手納空軍基地專程趕來,降落在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內。

對於以反潛和海上偵察為特長的P-3C如何參加菲律賓災區人道主義救助行動這一問題,美駐菲使館武官處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菲律賓災區涉及的島嶼眾多且偏遠分散,這讓救災的精確鎖定顯得尤為重要。為此,P-3C執行搜尋與報告「最優先救助災區」的任務。美國海軍第62海上巡邏中隊中隊長傑斯·達森布魯克中校在接受國際媒體記者集體採訪時解釋說:「霍曼哈島是我們飛機12日率先鎖定並且與其建立聯絡的第一個受災島嶼。當時我們看到地面的建築全毀,只剩下教堂還立著,過了一會兒才看到三三兩兩的災民出現,發現SOS的求救信號,我們立即指導直升機送去物資。」

「鮑迪奇」號遠洋戰略偵察船具備強大的海空情報搜集能力,是中國南海的常客,其拖拽式聲吶可以將航道安全、洋流變化等對於艦隻航行至關重要的情報「一網打盡」。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司令馬克·蒙哥馬利少將表示:「『鮑迪奇』偵察船是第一時間趕到雷伊泰灣的,對於我們航母戰鬥群在這個以流沙著稱的海域安全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不過,完成救災支援任務的「鮑迪奇」號偵察船並沒有立即返回日本港口,而是繼續在南海海域遊弋。

美日都想在救災中做「贏家」

「面對全世界最具破壞力的颱風造成的天災,美軍的反應是驚人的。」這是路透社記者在馬尼拉發出的感慨。路透社19日相關評論說,這次救災行動表明,在美國把重心轉向亞太的過程中,美菲軍事同盟關係不斷加強。報導援引亞洲安全問題專家塞耶的話說,是戰略重心調整讓美國果斷做出救災援助的反應。

中國海軍的「和平方舟」號醫院船21日11時起航赴菲律賓災區參與救援。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參加國際救援,因此,也被國內外輿論關注,認為是「中國體現大國形象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菲外交部發言人赫爾南德斯21日在記者會上說,「我們感謝中國派遣『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來菲律賓支持救災行動」。《環球時報》記者從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那裡證實,具有比「和平方舟」號能力更強、擁有1000張床位的美國海軍「仁慈」號醫院船仍待在聖地牙哥母港內,直到中國海軍醫院船起航時,它才進入「準備部署」的狀態。

「這是日本自衛隊有史以來在救災行動中派兵最多的一次。」有日本官員近日這樣強調本國在這次救災中的表現。日本政府在菲律賓災難發生後,高調宣布派出1180名自衛隊員,動用了「伊勢」號直升機航母、「大隅」號坦克登陸艦、C-130運輸機和最新型空中加油機。《環球時報》記者19日在馬尼拉國際機場一處偏僻的角落裡看到日本航空自衛隊的C-130運輸機群,數名自衛隊官兵當時正坐在跑道邊上休息。據了解,直到21日,首架載有救災物資的自衛隊運輸機才降落在塔克洛班機場,開始向菲律賓災民分發救助物資。

「亞洲時報」在線20日報導稱,沒有人否認美日軍事力量在此次菲律賓救災時所扮演的「救災天使」角色,但同樣不能否認這兩個國家將此次菲律賓危機看成投射「軟實力」的「戰略機遇」。這篇報導稱,「美國在此次菲律賓救災中的領導角色有助於在本地區獲得理解」。就在此次災難發生前,美菲兩國正在就擴大美軍在菲的存在進行談判。日本是此次災難救助中擴大地區影響力的另一個大贏家,因為日本政府藉此將創紀錄的自衛隊員、大型戰艦和軍用飛機派到海外,這對於爭取突破和平憲法的安倍政府來說顯然利好。

菲律賓大學政治學教授拓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承認,美日此舉很成功地將被許多菲律賓人視為戰爭工具的軍事機器運作成「救災天使」,當然有助於美菲軍事談判和日本軍事力量在東南亞的存在。拓宋說:「這會讓菲律賓之外的其他東南亞國家也覺得,傍上大哥還是非常有益的。」

「打造國際形象不是拼給多少錢和物資」

與美日救災投入的軍力相比,以色列、韓國、德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派出的軍事救災力量要小很多,但部隊行動迅速、救援人員訓練有素,在救災行動中表現出色。再加上這些國家其他救助機構的參與,也讓它們在菲律賓當地產生不小的影響。

《環球時報》記者翻閱菲律賓18日和19日的多家報紙,頭版或其他版面的顯著位置都刊登了「災區新生嬰兒取名『以色列』」的內容,描述了以色列國防軍救災隊一行40多人在碧瑤市的貢獻。碧瑤是以海景和海鮮聞名的小城,在「海燕」災難中損失慘重。在碧瑤,《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以色列國防軍設立的可以同時治療500人的野戰醫院。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彼得-勒納爾通過社交網絡以及向媒體發通報的方式對外宣布了一個奇蹟:「在以色列野戰醫院裡出生的嬰兒重2.15公斤,是在5名以色列醫生和護士的精心呵護下來到這個世界,孩子的父親如此之高興,直接給孩子取名『以色列』,這讓災難中的人看到了未來與希望!」

人間真情的故事在大災期間是非常溫暖和鼓舞人心的。以色列外交部南亞和東南亞司司長查希姆-佐森也向媒體描述說:「颱風災難發生後,我是第一個抵達萊特島的以色列人。」據他講,以色列駐菲武官在飛往馬尼拉途中,還掏錢幫助過一個分文沒有的菲律賓老婦。

和以色列一樣擅長「講故事」的還有韓國企業。《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連日來都有半版的內容講韓國現代集團如何救助災民。其中一個故事是集團一員工7歲的孩子把平時攢的錢拿出來捐給菲律賓災民。談起這些吸引眼球的國際援助故事,馬尼拉政府和企業形象公關公司主管巴蒂圖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國家的形象打造不只是拼給多少錢和物資,做了多少事,還要擅長說你做了多少,怎麼做,並且說得深入人心,這也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蒂圖阿還說,「只做不說,或者多做少說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否則只能是掏錢還挨罵的角色」。

「兩岸能聯合行動效果會更好」

因為漁民遭菲律賓射殺事件和南海爭端,中國臺灣地區與馬尼拉政府的關係一直十分緊張。因此,在菲律賓遭受天災後,如何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確實考驗著臺灣當局的政治智慧和民眾的胸懷。21日,臺灣路竹會醫療團完成為期一周的應急援助,準備按原計劃回臺。作為一家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路竹會會長劉啟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菲律賓當地政府協調之後,第二批醫療援助小組將迅速接替宿霧的工作。

據劉啟群介紹,路竹會網站11日發布招募援菲「志工」的消息,2天內即有40名「志工」報名,「40人的團在海外醫療援助的民間隊伍裡算是大團」。團中醫師8人、牙醫3人、藥師4人、檢查師1人、護理師11人、義工9人、記者4人,義工中有3名臺灣地區前特戰隊員,保障全團人員、物資安全。

在宿霧提那戈體育場,《環球時報》記者看到路竹會的臨時醫院佔了一半地方,另一半作為從東部疏散過來的災民的安置點。採訪當日,約有500餘菲律賓人到路竹會的臨時醫院求醫問藥。據了解,求助的大部分是受災民眾,但也有宿霧本地市民。劉啟群說,宿霧當地醫院在10月中旬菲中部7.2級地震中局部坍塌,當地人也有就醫需要,「作為行醫者,我們不會挑揀病人」。

在提那戈體育場內,菲律賓臺商總會副會長李誠正和臺灣僑委會高級官員也全程陪同路竹會義診。李誠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僑委會領導的全程陪同顯示出臺灣官方的態度是非常支持。據悉,「海燕」過後,不僅臺民間團體迅速展開醫療援助、善款募集等工作,臺當局也先後派遣12架C-130運輸機向災區運送物資。劉啟群強調說:「路竹會和大陸NGO團體有國際合作的條例,這次若共同行動,何樂不為?」李誠正也說:「如果未來在海外援助事務上兩岸能聯合行動,效果會更好。」【環球時報赴菲律賓特派記者 邱永崢 劉暢】

相關焦點

  • 梁光烈稱軍方未介入中菲對峙 行動看外交需要
    梁光烈就黃巖島對峙表態:軍方行動根據外交需要中菲南海黃巖島對峙至今已經半個月,為了緩解事態,中方已從黃巖島海域撤回最先進的漁政310船和海監84船,目前只有一艘海監船繼續留駐。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則聲稱,南海周邊國家應警惕,中國在主權爭議問題上,會越來越進取。
  • 美國成為冷戰最大贏家?冷戰專家:蘇聯解體給美國帶來巨大災難
    蘇聯在1991年自殺自滅了,美國是不是像一般認為的那樣或成最大贏家呢?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東歐、冷戰研究領域的專家沙希利·浦洛基在他的著作《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中給出的的答案卻是,未必。蘇聯的解體以及美國對蘇聯解體形成的錯誤認知,給美國自己也帶來了災難?
  • 美海軍稱美日印菲四國在南海進行訓練 外交部回應
    針對美、日、印、菲船艦在我國南海進行演練一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有關國家制定的政策、在地區採取的行動,應與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大勢相符,而不是相悖。 美國海軍今天發布消息稱,本月2日至8日,美日印菲在南海進行了訓練。日方稱,該訓練目的是為了促進印太合作。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黎巴嫩首都大爆炸後,法國突然出現,或成災難中的最大贏家?
    法國的此次做法,博取了人們的一片叫好聲,對於法國和馬克龍本人有著多重意義,體現著法國人道主義精神,成為了爆炸之後最大的贏家。 黎巴嫩位於亞非歐三大陸的戰略要道,是各國相爭的地方,法國在黎巴嫩擁有著三百多所學校,法語在當地也很受歡迎;同時,介於法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需要,兩者在經濟政治能源外交等方面有著頻繁而又特殊的聯繫。
  • 【棋局——博弈2016】南海破局:美日攪局波濤湧 中國破局潮水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阮宗澤:我覺得還是講中國外交的主動性在增加,有一種說法講我們可能很被動,可能是局部某個時間來看我們確實是很被動,但是中國成功的實現了大的反轉。就像下圍棋一樣,不能計較局部的得失,重要的是一個勢,一個場。那麼在南海方面,中國在這兩方面都是佔據主動的。今年中國在南海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國外交上可圈可點的一頁。
  • ...菲駐港 賽維 對華外交 中菲 和平解決 駐華大使 黃巖島 特使...
    香港「中評社」5月19日文章,原題:菲駐港領事:中菲定能和平解決紛爭  菲律賓駐港總領事諾爾·賽維根17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就黃巖島局勢發展及中菲關係發表意見。賽維根相信,中國和菲律賓最終定能和平解決紛爭,而菲律賓亦將一如既往積極推進中菲關係。
  • 美日澳慫恿菲律賓挑釁中國,杜特爾特:中國飛彈7分鐘飛到馬尼拉
    除此之外,他也在國情諮文上表示,菲律賓將繼續奉行獨立外交政策,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不會同意美重返菲軍事基地,在南海問題上不會同中國對抗。前段時間美日澳三國在菲律賓海舉行軍演,在軍演籌備之期,美日澳還曾邀請菲律賓一同參加軍演,大有慫恿菲律賓向中國挑釁之意。面對正在菲律賓海肆無忌憚,在南海頻頻添亂的美日澳三國,杜特爾特多次表示不會去也不肯去。
  • 菲外長再提南海仲裁案:中國必須承認 否則將成輸家
    菲外長再提南海仲裁案:中國必須承認 否則將成「失敗者」【環球網報導記者周驥瀅】前天,菲律賓總統說,菲律賓與中國的任何雙邊對話都需以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為基礎;昨天,菲律賓總統說,菲律賓與中國是兄弟,不會利用兩國會談炫耀「南海仲裁案」結果;今天,菲律賓外長說,中國必須承認「南海仲裁案」結果。是的,菲律賓的態度轉了一圈又回來了。菲對華態度就像「女人的心思」——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 日本開始插足南海,黃巖島附近與菲海軍二合一軍演
    中國不斷公開宣示南海的自由航行從未受到阻礙,日本沒有理由派自己的海空自衛隊進入那裡,除非日本想與美國一道改變南海地緣政治格局,充當南海紛爭的一個玩家。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羅伯特·託馬斯2015年1月29日稱,美國歡迎日本將空軍巡邏區域擴展至南中國海,原因是南海的「中國漁船、海警和(海軍)比鄰國強大」。美國亞太地區最高海軍指揮官如此公開呼籲日本在南海制衡中國,還是很罕見的。
  • 美日澳印四方會談,想要實行外交圍攻,打造亞洲版「北約」!
    而蓬佩奧一定要參加的這個東京會議,就是美日澳印四方會談,美日澳印四國外交部長齊聚東京。據外界說法,這主要是美國想要打造一個亞洲版「北約」。說起北約,大家知道,北約最大的假想敵就是俄羅斯,在這些年裡北約和俄羅斯不管從明面上還是從私底下都可以看得出來紛爭都是一直存在的,雙方也是一度緊張到了隨時可能動手的階段,主要的各種挑釁、騷擾行為也都是在於俄方的周圍。
  • 中菲旅遊包機全部停航 正常航班上座率降超6成
    在馬尼拉的唐人街,很多商鋪的店主都表示這樣的活動只會給本來紅火的生意造成損失,其中部分當地僱員也認為,如果生意做不下去了他們的日子也會很難過。  (國防部網站)  分析  中菲黃巖島對峙已超1個月菲律賓外交邏輯到底是什麼  菲律賓《太陽星報》今年2月引述該國眾議院議員泰迪·卡西諾的話說,阿基諾政府的外交政策如同「乞丐」。卡西諾呼籲菲律賓外交獨立,不要被中美兩個大國的利益左右。
  • 兩岸「災難政治學」大陸完勝 臺媒:蔡當局的「外交螺絲」早已鬆脫
    臺灣《中國時報》7日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此次災難來臨,十足考驗兩岸的「災難政治學」與「外交能量」。文章認為,當災難來臨時,受困民眾立刻尋求協助是人之常情,大陸的駐外使領館派車接運自家人,也對臺灣民眾伸出援手,體現「兩岸一家親」,本來是好事一樁,然而卻有部分媒體捕風捉影,稱上車前要臺灣民眾先表態、或自認是中國人便能上車,如此報導,只會激化兩岸對立。
  • 美日澳印在南海蠢蠢欲動,中國要想讓他們清醒,就必須增加核武庫
    據環球時報報導,美日澳印為首的多國海軍演習目前仍在菲律賓海進行。由於中國對南海主權的態度越發強硬,解放軍在南海的動作越發頻繁,使得這些國家不得不選擇在南海外圍的菲律賓海舉行這樣的軍演。一旦解放軍在南海的動作放緩,它們又可以重新進入南海惹事。
  • 衝繩民意拗不過美日同盟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美國堅持縣內搬遷軍事基地是造成衝繩縣與中央政府長期處於拉鋸戰的癥結所在。「美國堅持縣內搬遷,認為衝繩縣作為軍事基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衝繩民眾對此強烈反對,他們主張將該基地徹底遷出衝繩。」  衝繩地方近年來多次訴求無果,當地民眾的抗議效果微乎其微。
  • 安倍外交總決算與中日關係新起點
    現實主義維度——遠交近攻的「印太構想」早在第一次安倍內閣時期,安倍的老搭檔時任外相麻生太郎便提出過美日印澳四國戰略對話框架,當時雖胎死腹中,卻成為了當今美日印太戰略的雛形。恰逢2012年美國歐巴馬政權開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並且首次明確承諾把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圍,呼應了安倍的求援,加強了美日同盟關係。從2013年起,美國官方也開始頻繁提及「印太」概念,至2017年川普上臺以後,美國版印太戰略也逐步成型固化,並在其中賦予日本以重要地位。
  • 《和平飯店》大結局最大贏家是日本人!真的如此嗎?
    《和平飯店》大結局顯得有些著急了,除了對竇仕驍的強行洗白之外,大結局給人的感覺是,最大的贏家是日本關東軍!老猶太沒有被送到美國的外交領館,並且發覺密碼被破解。日本人的損失:損失南京親日派人員陸戴玲一名;損失石原警長一名;731照片外洩;損失憲兵6人(唐凌幹掉的)。這麼看日本關東軍是穩穩的贏家啊,不過仔細再看一遍《和平飯店》就知道,日本人虧大了,關於那筆鑽石的贏家是誰,當然是猶太人。本來猶太人就想把財產洗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 菲總統聲稱要登中業島,還要換掉仁愛礁的破船 菲媒也懵了
    路透社等媒體6日稱,杜特爾特去年6月上臺後,一直致力於緩和對華關係,他6日的強硬論調被媒體解讀為「背離原有政策」,可能刺激與菲存在領土爭議的周邊國家,包括中國。 與去年6月上臺後的立場矛盾 菲媒懵了 杜特爾特6日的突然表態令不少菲媒「懵了」。杜特爾特的政策「變調」了嗎?「拉普勒」新聞網提出這樣的疑問。
  • (原創)菲防長「勇往直前」地登上中業島,演的是哪曲戲?
    《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4月21日報導,這兩架被警告的飛機是C-295和C-130運輸機,當時菲國防部長德爾芬·洛倫扎納和一些軍方高官在機上。針對菲方這一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21日作出了回應,表示:菲方有關人士的這一舉動不符合兩國高層達成的妥善處理南海問題的重要共識,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和不滿,已就此向菲方提出交涉。
  • 野田稱其內閣與美「餅乾外交」很成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6月3日報導,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2日在千葉市演講時,透露了其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之間的一段獨特的外交逸事。他稱自己曾通過巧克力曲奇餅乾努力構築美日親密關係,而當時歐巴馬也很是喜歡。另外,他還對安倍的外交政策進行了批判,希望其能反省。
  • 災難和恐懼、愛和責任——韓國電影《流感》
    《流感》這部電影最早上映於2013年,影片講述的是致命豬流感病毒在韓國蔓延的故事,放在今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肆虐的背景之下,現實感超強,非常震撼人心,在災難面前,人類真的很渺小,深感恐懼、無助的同時,卻不失有真摯無私的愛和沉重光榮的責任,是一部觸及靈魂和人性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