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寺文物修復成果首展 清代龍藏木板經「重生」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訊 2020年7月17日,北京市房山區雲居寺首次展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

此次展覽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展覽內容分為「珍貴典籍 結緣雲居」「護經傳寶 守正創新」「妙手匠心 古籍重生」三個部分,透過實物、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以時間軸為序列加以藝術再現。現場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9卷修復完成的明代紙經和10塊修復完成的清代龍藏木經板,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文物的修復過程、方法和技術,揭開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

除實物展示以外,工作人員在活動現場演示了龍藏木經板印刷術,現場觀眾可以觀看到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印刷技藝。在展覽體驗區,遊客可通過視頻介紹詳細了解文物的修復過程。為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展覽還推出了小程序,讓無法到達現場參觀的遊客可隨時隨地「雲」遊雲居寺,「線上」參與展覽開幕式。在小程序互動平臺設有籤名板,參與者通過在線籤名,便可在「線上開幕式」中留下姓名和祝福。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者還可通過簡單的「點、劃」操作體驗文物修復過程,不僅可以得到一張自己動手完成的「文物修復」作品,還能夠與雲居寺及珍貴文物合影留念,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寺院珍藏著22000餘卷明代紙經、7000餘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與房山石經並稱為「雲居寺三絕」。

由於歷史、保存條件等諸多原因,其保存狀況逐漸出現了病害隱患,年代久遠、蟲蛀、黴變、缺損等問題日益凸顯,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已難以完整體現,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刻不容緩。2016年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籤訂《雲居寺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保護協作意向書》,正式啟動科學化、規範化的保護工作。目前雲居寺已完成208捲紙經和203塊木經板的修復工作。

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主任王得軍表示,此次修復成果展既是對雲居寺明代紙經與清代龍藏木板經保護修復工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向社會公眾普及文物保護修復知識、揭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神秘面紗的一次科普。藉此展覽機會,希望能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這兩宗文物的寶貴价值,提高文物保護意識,更加重視和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房山雲居寺首次展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亮相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據房山雲居寺官微7月17日消息,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在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開幕。經修復後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據介紹,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
  •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 雲居寺修復文物首次展出
    今天上午,經修復後「重獲新生」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在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展櫃內陳列的一件件經過修復的清《龍藏》木經板旁,還展示著它修復前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可以看到它們曾因歷史原因出現斷裂、黴菌、缺失、字跡模糊等問題,如今經過修復後「重獲新生」。觀眾透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對其修復過程的複雜、艱辛與成果的驚豔有了更加直觀地感受。在一件明代紙經前,不少觀眾駐足觀賞。
  • 雲居寺展出《龍藏》木經版
    雲居寺展出的《龍藏》是清代惟一也是中國最後一次官刻漢字大藏經,是目前最為完整的一部漢字大藏經。《龍藏》共收經典1675部,集佛教傳入中國1700多年譯著之大成,其卷帙浩繁,堪稱佛教「百科全書」。《龍藏》保存四異其地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雲居寺三絕」,其中木版經所指就是《龍藏》。但與舉世無雙的雲居寺石經和紙經相比,木版經在雲居寺只保存了2000多塊,大部分保存於它處。
  • 「北京的敦煌」——雲居寺
    北京掌故(之四)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距市中心70公裡;佔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  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和唐、遼塔群構成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京師足印丨雲居寺-石經山訪古小記
    雲居寺,位於北京房山境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於隋末唐初,歷代多有增建修繕,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寺內現存唐遼佛塔多座,並保存有大量石經,紙經,木板經,尤以石經著稱於世,因此,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大規模文保成果展
    從事5年文物修復工作的孫承灼修復了不少清代的陶瓷,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歷史脈絡的延續。 胡健 攝中新網太原9月13日電 (記者 胡健)「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13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這是中國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專題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約150件組文物,2座大型墓葬復原場景,10餘套文物保護設施設備。
  • 雲居寺為何被稱為「北京敦煌」?
    推薦理由:雲居寺被稱為北京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它不但是藏在北京西山地區的國家瑰寶。還是全國佛教文化的傑出作品,不論從殿寺規模、文物文化、歷史傳承和地理位置,塔林碑海尤其萬千石徑存量之最、影響之大是雲居寺顯著特徵。"塔林碑海,萬千石經,何為文化、何為寶藏,文物傳承,萬古流芳"。
  • 「唐風遼韻·塔雲而致」——唐遼古塔特展在雲居寺開展
    中國網訊 為發掘唐遼古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內涵,展現古塔文化的藝術交融與獨特魅力,講述房山故事,持續打造雲居金名片,2020年8月26日,「唐風遼韻·塔雲而致」——唐遼古塔特展在雲居寺正式開展。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桑吉、房山區政協副主席趙永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劉衛東等領導及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並共同為啟動「唐遼古塔線上+線下主題展覽」進行揭幕。
  •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亮相中國詩經黃酒...
    作為此次文化節的一大亮點,「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也在今天正式拉開帷幕。湖北省十堰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方建卿,房山區政府副區長廖春迎、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主任王得軍,房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勇,房縣政府副縣長冉瑤函、房縣政府副縣長寧立等領導出席展覽開幕式。
  • 雲居寺裡尋三絕四寶,石花洞中賞地質奇觀
    北京周邊遊【雲居寺裡尋三絕四寶,石花洞中賞地質奇觀】雲居寺位於房山區,始建於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寺院珍藏著22000多卷明代紙經、7000多塊清代龍藏木經板。雲居寺還完好保存唐塔7座、遼塔5座,有「碑海塔林」之稱。同樣位於房山區的石花洞,又名潛真洞、石佛洞,被評為「中國溶洞最佳奇觀」。
  • 北京城的小眾景點-民族文化宮-看珍貴民族文物
    ,目前有臨時展覽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和館藏珍品文物展,還有一個長期陳列-建國初期禮品展。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這個展覽主要介紹了海南黎族的紡織歷史與具體形式,展出的物品絕大部分是現代工藝品,當然也有一些文物,比如清代的龍被和民國的一些生活用品,這個展覽的缺點是隔離距離特別遠
  • 大雨過後,北京千年古剎雲居寺今現絕美雲海
    強降雨過後,今天上午,位於房山淺山區的雲居寺出現美輪美奐的雲海場面,宛如仙境今天,雲居寺首屆非遺文化展示活動也在雲海中拉開帷幕,活動秉承「傳承文化、展示非遺」的理念,融入了雲居寺獨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將層層院落的古建風格作為舞臺創作元素,設置了三道精美的牌樓,並以古箏、圍棋、書法、剪紙、拓印等非遺互動文化節目貫穿甬道。
  • 北京雲居寺將為申報世遺拆除遊覽索道
    12月22日,在雲居寺文物管理處召開的申遺工作專家座談會上,徐蘋芳等文物界專家聯名向房山區提交了《關於雲居寺申遺工作應立即進入實質性階段的建議》,建議儘快拆除雲居寺石經山上的參觀遊覽索道,並將當年石經的採石場和加工場所一齊劃入保護範圍。
  • 房山雲居寺現古剎疊瀑、古塔倒映風光
    8月18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後,位於房山區的千年古剎雲居寺山出現了不同往日的絕美風光,遊人紛紛拍照並分享至社交媒體上。正值汛期,雲居寺山門前的泉水河水量增大不少,但仍然清澈見底,還在層層臺階上形成了秀美的疊瀑景觀
  •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 雲居寺將拆除遊覽索道(圖)
    昨天,在雲居寺文物管理處召開的申遺工作專家座談會上,徐蘋芳等文物界專家聯名向房山區提交了《關於雲居寺申遺工作應立即進入實質性階段的建議》,建議儘快拆除雲居寺石經山上的參觀遊覽索道,並將當年石經的採石場和加工場所一齊劃入保護範圍。
  • 上新了展覽|除了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還有這些新展值得刷
    「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於7月3日在成博三層臨展廳免費開放。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將「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
  • 雲居寺召開方案諮詢會,助推石經山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
    為落實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好地體現雲居寺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中重要的地位,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為推進石經山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2020年7月18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長
  • 老北京文化:雲居寺的「娃娃庫房」,「斷石不斷佛」有何寓意?
    後分別在1985年和1988年進行了一期修復工程與周邊綠化、石經回藏及二期修復工程。如今,雲居寺已經恢復了昔日的莊嚴面貌。雲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著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其實除了這「三絕」比較有名外,該寺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地方,就是它的「娃娃庫房」一個寺院裡為什麼會有一間「娃娃庫房」呢?
  • 佛祖肉身舍利回歸首博 雲居寺將建地下宮殿收藏舍利
    雲居寺毗盧殿內佛教在線北京訊 2009年7月2日,倍受關注的「佛祖肉身舍利展」在北京市房山區雲居寺圓滿結束被再次送至首都博物館收藏。當天上午8點,遊客仍可進入雲居寺觀瞻舍利。中午12點,雲居寺停止銷售入寺門票,下午2點,雲居寺毗盧殿正式封閉,佛祖肉身舍利由專車送回首都博物館。
  • 走進新首博 老山漢墓文物首次展出
    在新首博《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的展廳裡,由當時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發掘、修復的兩件西漢文物———棺罩和漆案首次展現在觀眾眼前。    發現老山漢墓純屬「意外」    曾擔任老山漢墓發掘現場總指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的王武鈺,如今已是首都博物館副館長。他介紹說,1974年,大葆臺西漢陵墓的發現與發掘,曾一度使北京地區西漢歷史考古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