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當我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心中依舊是滿滿的敬意。
周六無事,乘車去雲居寺參觀,輾轉四時,旅途漫漫,頗費周章。
只不過,這艱難跋涉,卻更加堅定了那份信念。
雲居寺,位於北京房山境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於隋末唐初,歷代多有增建修繕,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寺內現存唐遼佛塔多座,並保存有大量石經,紙經,木板經,尤以石經著稱於世,因此,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雲居寺,是五進院落,六層大殿,皆為建國後新建,原建築在抗戰時期,遭日軍轟炸,毀於一旦,僅存北部塔群,碑刻,經幢,銅製佛像等等,令人惋惜。
當時的山門,毀壞嚴重,僅剩下門上的券石,依舊堅挺,在屹立了四十多年之後,古寺重光,人們又把他鑲嵌到了新建的山門之內,也正是應了那句「山門不倒,寺必重修」的佳話,而券石上那殘留的彈痕,也成了侵略者的罪證。
進得山門,可見木牌樓,毗盧殿,鐘鼓二樓,其中鼓樓的後面,有一處「靜琬茶苑」,是為了紀念第一代刻經人靜琬大師所建的。
靜琬,隋朝高僧,受佛教末法思想的影響,為使經卷典籍不至湮沒,遂立志以石刻經,藏之深山,以備不測,這便是石經刻造的肇始源頭。而後,經其歷代門人弟子不斷鐫刻,斷斷續續達千年之久,始成今日留存之規模,共有石刻經版一萬四千多塊,刻佛經一千一百多部,總字數達三千五百多萬字,堪稱「國之重寶」。
整個茶苑遍植綠竹,中開小路,桌凳齊全,慢坐其中,望鼓樓簷頭,聞梵音渺渺,心中剎時澄淨。陽光透過竹葉,灑下斑駁的光點,周圍的一切,仿佛都慢了下來,陷入了時光裡,品茗之餘,體會禪茶一味的意境,飄飄的,有些空靈。風過沙沙,那一叢叢的翠竹,正是一代代刻經人堅忍不拔,持之以恆的完美體現。
在第四進院的南側配殿,有一個龍藏木經的展覽,展出雍乾時期由皇室下令雕刻的佛教典籍叢書《龍藏》。目前,世界上只有兩部漢文大藏經的經版,保留至今,其中一部,便是我國雲居寺的《龍藏》,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北側配殿的展覽名為「舌血真經」。自古以來,佛教弟子為表達對佛的敬重與虔誠,有刺血為墨,剝膚為紙,燃指為燈的說法。而雲居寺所藏經書中「舌血真經」的發現,便印證了這一點。這是一種什麼精神?虔誠與敬重仿佛已經不能概括了,這是一種奉獻,一種正果,這也是一種修行,苦海茫茫,覺正天地。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
從雲居寺出來,過檢查站繼續向前,便來到了石經山腳下。
山不高,沿著山道攀登,不多時,一條古道,出現在眼前。古道是由前人在山體巖石上開鑿而成,始於隋朝,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了。今人踏著前人的足跡,繼續向前,古道折回,一階階堅定信仰,一步步拋卻彷徨。這條看似崎嶇的山道,其實是通往彼岸的坦途,一切皆是源於那偉大的誓願。
過了聖水井,登上一百零八級臺階,便到了藏經洞前。
藏經洞,共有九處,上下兩層,下層兩洞,上層七洞,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穴,洞柱刻滿佛像,洞內壁鑲嵌石刻經版,並於洞內出土佛祖肉舍利,現供於雲居寺內。其餘洞窟皆被石門封閉,但透過窗口,可見層層經板疊壓。
此外,在山頂處,還有曝經臺遺址,唐塔兩座,其中一座為金仙公主塔,金仙公主,為唐玄宗八妹,對刻經事業支持有加,人們為感其恩德,建此塔以紀念。
刻經是艱辛的,但人們不辭勞苦,開古道,雕經洞,刻石經,鑿水井,終於風送暖,雨滌塵,淋淋的汗水,化作了石板上智慧的文字。以石刻經,傳於後世,是一種莫大的功德,也是一場修行,而這場修行,跨越了千年。
叮叮噹噹的釺鑿之聲仿佛還在山谷中迴響
無言的洞窟還在訴說著往日的滄桑
那枝頭的俊鳥啊
可曾是涅槃後的飛凰
黑夜
已經在喃喃經語裡,
被徐徐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