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足印丨雲居寺-石經山訪古小記

2020-12-11 左左旅遊

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當我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心中依舊是滿滿的敬意。

周六無事,乘車去雲居寺參觀,輾轉四時,旅途漫漫,頗費周章。

只不過,這艱難跋涉,卻更加堅定了那份信念。

雲居寺,位於北京房山境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於隋末唐初,歷代多有增建修繕,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寺內現存唐遼佛塔多座,並保存有大量石經,紙經,木板經,尤以石經著稱於世,因此,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雲居寺,是五進院落,六層大殿,皆為建國後新建,原建築在抗戰時期,遭日軍轟炸,毀於一旦,僅存北部塔群,碑刻,經幢,銅製佛像等等,令人惋惜。

當時的山門,毀壞嚴重,僅剩下門上的券石,依舊堅挺,在屹立了四十多年之後,古寺重光,人們又把他鑲嵌到了新建的山門之內,也正是應了那句「山門不倒,寺必重修」的佳話,而券石上那殘留的彈痕,也成了侵略者的罪證。

進得山門,可見木牌樓,毗盧殿,鐘鼓二樓,其中鼓樓的後面,有一處「靜琬茶苑」,是為了紀念第一代刻經人靜琬大師所建的。

靜琬,隋朝高僧,受佛教末法思想的影響,為使經卷典籍不至湮沒,遂立志以石刻經,藏之深山,以備不測,這便是石經刻造的肇始源頭。而後,經其歷代門人弟子不斷鐫刻,斷斷續續達千年之久,始成今日留存之規模,共有石刻經版一萬四千多塊,刻佛經一千一百多部,總字數達三千五百多萬字,堪稱「國之重寶」。

整個茶苑遍植綠竹,中開小路,桌凳齊全,慢坐其中,望鼓樓簷頭,聞梵音渺渺,心中剎時澄淨。陽光透過竹葉,灑下斑駁的光點,周圍的一切,仿佛都慢了下來,陷入了時光裡,品茗之餘,體會禪茶一味的意境,飄飄的,有些空靈。風過沙沙,那一叢叢的翠竹,正是一代代刻經人堅忍不拔,持之以恆的完美體現。

在第四進院的南側配殿,有一個龍藏木經的展覽,展出雍乾時期由皇室下令雕刻的佛教典籍叢書《龍藏》。目前,世界上只有兩部漢文大藏經的經版,保留至今,其中一部,便是我國雲居寺的《龍藏》,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北側配殿的展覽名為「舌血真經」。自古以來,佛教弟子為表達對佛的敬重與虔誠,有刺血為墨,剝膚為紙,燃指為燈的說法。而雲居寺所藏經書中「舌血真經」的發現,便印證了這一點。這是一種什麼精神?虔誠與敬重仿佛已經不能概括了,這是一種奉獻,一種正果,這也是一種修行,苦海茫茫,覺正天地。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

從雲居寺出來,過檢查站繼續向前,便來到了石經山腳下。

山不高,沿著山道攀登,不多時,一條古道,出現在眼前。古道是由前人在山體巖石上開鑿而成,始於隋朝,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了。今人踏著前人的足跡,繼續向前,古道折回,一階階堅定信仰,一步步拋卻彷徨。這條看似崎嶇的山道,其實是通往彼岸的坦途,一切皆是源於那偉大的誓願。

過了聖水井,登上一百零八級臺階,便到了藏經洞前。

藏經洞,共有九處,上下兩層,下層兩洞,上層七洞,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穴,洞柱刻滿佛像,洞內壁鑲嵌石刻經版,並於洞內出土佛祖肉舍利,現供於雲居寺內。其餘洞窟皆被石門封閉,但透過窗口,可見層層經板疊壓。

此外,在山頂處,還有曝經臺遺址,唐塔兩座,其中一座為金仙公主塔,金仙公主,為唐玄宗八妹,對刻經事業支持有加,人們為感其恩德,建此塔以紀念。

刻經是艱辛的,但人們不辭勞苦,開古道,雕經洞,刻石經,鑿水井,終於風送暖,雨滌塵,淋淋的汗水,化作了石板上智慧的文字。以石刻經,傳於後世,是一種莫大的功德,也是一場修行,而這場修行,跨越了千年。

叮叮噹噹的釺鑿之聲仿佛還在山谷中迴響

無言的洞窟還在訴說著往日的滄桑

那枝頭的俊鳥啊

可曾是涅槃後的飛凰

黑夜

已經在喃喃經語裡,

被徐徐點亮

相關焦點

  • 雲居寺召開方案諮詢會,助推石經山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
    為落實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好地體現雲居寺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中重要的地位,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為推進石經山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2020年7月18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長
  • 北京雲居寺石經山第二藏經洞時隔53年後再開洞
    本報訊 (記者易靖通訊員胡穎)昨天,記者從房山區了解到,該區雲居寺石經山第二藏經洞時隔53年後將再次開洞調查。  1956年,中國佛教協會為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決定發掘拓印房山石經。當年4月21日開洞並進行了石經拓印工作,至1957年11月底,石經拓印完成,原石經重新按原樣搬回洞中,仍以石門錮封。
  • 房山雲居寺和石經山景區今年將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2月22日從雲居寺文物管理處了解到,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持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及身份證的全國醫護工作者,雲居寺景區和石經山景區實行免費政策。地址: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南雲居寺文物管理處諮詢電話:(010)61389612\61389999石經山景區乘車路線:天橋或六裡橋乘坐836路到房山閻村站換乘12路或31路公共汽車直達雲居寺路口,
  • 雲居寺石經保留千年,除了地質構造,還藏著古人巧心思
    京西南75公裡,郊區房山,有一座歷經千載的古剎——雲居寺。寺東北一公裡處,石經山上,自隋末僧人靜琬在此刻經以來,歷代篤誠的佛教徒,延續一千餘年,共刻佛經萬餘石,成為與敦煌莫高窟、萬裡長城齊名的三大千年工程。
  • 房山石經的石料到底來自哪裡
    在雲居寺的對面,也就是在雲居寺東約一公裡處,有一座海拔450米左右的山巒,又稱「石經山」。石經山本來叫白帶山,又稱芯題山,唐代時叫做涿鹿山,俗稱小西天。     石經山藏經洞  石經山在雲居寺東,故又稱東峰。高約500公尺,開鑿九洞,分上下二層。
  • 戒臺寺發現遼代石經板 與雲居寺石經關係密切
    石板兩面底部分別刻有「條第六面」和「條第六背」,證明此板為《金光明最勝王經》石經的第六塊。經專家辨認,為遼代雕刻的密宗《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第一部分,與著名的房山雲居寺石經屬於同一時代,並且有密切關聯。 這塊石經板高33釐米,寬61釐米,厚7.5釐米,雙面刻字。根據排版內容計算,目前殘塊一列約12字,上部缺失70餘字,因此完整石板應有近160釐米高。石板兩面底部分別刻有「條第六面」和「條第六背」,說明是《金光明最勝王經》石經的第六塊。
  • 敬畏千年,房山石經
    終於在石經山塵封多年之後,重又跋涉於千年的古道上,追尋著深埋心中多年的石經之夢…… 石經山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境內,俗稱小西天。海拔450米,與雲居寺同為首批國保文物和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了1039年,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
  • 北京雲居寺將為申報世遺拆除遊覽索道
    12月22日,在雲居寺文物管理處召開的申遺工作專家座談會上,徐蘋芳等文物界專家聯名向房山區提交了《關於雲居寺申遺工作應立即進入實質性階段的建議》,建議儘快拆除雲居寺石經山上的參觀遊覽索道,並將當年石經的採石場和加工場所一齊劃入保護範圍。
  • 房山石經之謎
    房山石經是佛教石經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存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石經山高約500米,分上下二層開鑿九洞。下層二洞,自南而北為第一、二洞;上層七洞,以雷音洞為中心,右面為第三、四洞,雷音洞為第五洞,左面順次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開鑿最早,其餘八洞在儲滿石經後即以石塞戶熔鐵錮封。
  • 「北京的敦煌」——雲居寺
    北京掌故(之四)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距市中心70公裡;佔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  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和唐、遼塔群構成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 雲居寺將拆除遊覽索道(圖)
    昨天,在雲居寺文物管理處召開的申遺工作專家座談會上,徐蘋芳等文物界專家聯名向房山區提交了《關於雲居寺申遺工作應立即進入實質性階段的建議》,建議儘快拆除雲居寺石經山上的參觀遊覽索道,並將當年石經的採石場和加工場所一齊劃入保護範圍。
  • 戒臺寺發現遼代石經板 專家:北京三處藏石經處全部定位
    6月7日,房山雲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右)在識讀戒臺寺發現的石經板。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 實習生 劉曼曼)位於北京市門頭溝的戒臺寺,近日發現一塊刻著佛經的石板,與著名的房山雲居寺石經十分相像。
  • 雲居寺為何被稱為「北京敦煌」?
    推薦理由:雲居寺被稱為北京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它不但是藏在北京西山地區的國家瑰寶。還是全國佛教文化的傑出作品,不論從殿寺規模、文物文化、歷史傳承和地理位置,塔林碑海尤其萬千石徑存量之最、影響之大是雲居寺顯著特徵。"塔林碑海,萬千石經,何為文化、何為寶藏,文物傳承,萬古流芳"。
  •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亮相中國詩經黃酒...
    作為此次文化節的一大亮點,「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也在今天正式拉開帷幕。湖北省十堰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方建卿,房山區政府副區長廖春迎、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主任王得軍,房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勇,房縣政府副縣長冉瑤函、房縣政府副縣長寧立等領導出席展覽開幕式。
  • 韓國安養地藏禪寺住持拜訪北京雲居寺
    韓國安養地藏禪寺住持拜訪北京雲居寺(圖片來源:北京雲居寺)果堅法師向玄鎬法師介紹石經的歷史(圖片來源:北京雲居寺)韓國佛教曹溪宗安養地藏禪寺住持玄鎬法師2012果堅法師向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由衷的歡迎,並向客人介紹了雲居寺的歷史與現狀。適逢當天是9.18,果堅法師向玄鎬法師介紹了日本飛機炸毀雲居寺的歷史,告訴世人珍惜和平,以佛的智慧來處理世間的一些事情。玄鎬法師特別欣賞雲居寺的千年石經,對石經文化和石經精神讚不絕口。
  • 北京一座求子求財很靈驗的寺院,雲居寺
    北京的妙峰山、陝西法門寺、峨眉山,總之去了很多地方,最後是去了北京房山出石經的雲居寺。最高的一個殿,也是最後的觀音殿,裡面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聖像,和送子觀音菩薩聖像,去了一次回來後,當月就懷上了。我女兒周圍好幾個人都是結婚多年沒孩子,到處求都無果,最後也是去雲居寺有的孩子。
  • 北京市佛教協會領導一行考察房山雲居寺、藥師寺
    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0年6月18日,北京市佛教協會、房山區民政局的相關領導一行,就開展創建和諧寺院活動到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境內的雲居寺和藥師寺進行考察。房山區民政局有關領導和雲居寺寺管會負責人為領導們介紹雲居寺的相關工作,雲居寺寺管會負責人還介紹了整個雲居寺及石經的歷史。房山石經保存有50種以上各版大藏經所不存之經籍,絕大部分經板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不僅是極珍貴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與雕刻精品。
  • 雲居寺展出《龍藏》木經版
    雲居寺展出的《龍藏》是清代惟一也是中國最後一次官刻漢字大藏經,是目前最為完整的一部漢字大藏經。《龍藏》共收經典1675部,集佛教傳入中國1700多年譯著之大成,其卷帙浩繁,堪稱佛教「百科全書」。進入雲居寺山門,輾轉幾個院落,才在第五進主殿彌陀殿的南配殿找到《龍藏》展廳。一塊長約1.5米、寬0.5米的木匾放置在殿正中央。整塊木匾由一整塊梨木製成,通體淡褐色,上面雕著兩個燙金大字「龍藏」。
  • 房山雲居寺現古剎疊瀑、古塔倒映風光
    8月18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後,位於房山區的千年古剎雲居寺山出現了不同往日的絕美風光,遊人紛紛拍照並分享至社交媒體上。正值汛期,雲居寺山門前的泉水河水量增大不少,但仍然清澈見底,還在層層臺階上形成了秀美的疊瀑景觀
  • 北京郊區的「小敦煌」,深藏山中的雲居寺,珍藏千年心血瑰寶
    ,它坐西向東,完美的再現了晉朝對太陽崇拜的習俗,寺廟始建於隋朝末唐朝初期,一開始稱為「智泉寺」後來改名為「雲居寺」。,歷經了千年而不倒,1942年寺廟遭到日本人的轟炸破壞,雲居寺被毀壞的非常嚴重,只有山門還依舊矗立不倒,於是有傳「山門不倒,寺必重修」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