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會為了1百億而放棄一生奮鬥的事業,年輕人肯定會選擇1百億,不過對於一個七八十歲的人來說,那就不一定了。錢雖然重要,但是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也非常重要。
2017年百麗的老闆鄧耀就選擇了1百億,而放棄了自己奮鬥了60年的鞋業帝國。百麗被中國人稱為鞋王,鄧耀就是這個鞋業王國的國王。百麗巔峰的時候總計擁有2萬家門店,擁有無數的品牌,除了自有的百麗等品牌外,百麗集團還是耐克、阿迪達斯中國區的代理商。最多的時候,百麗的年銷售額高達230億,市值高達1500多億。
2011年鄧耀入選了香港的十大富豪,他也是香港十大富豪中唯一一個實業起家的富豪。或者說鄧耀是香港最後一個實業富豪了。香港現在都是地產跟金融的天下。
不過對於鄧耀來說,最近十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人生的末年,他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網際網路帶來的衝擊,讓百麗集團搖搖欲墜。過去50年世界的變化,都不及最近10年這麼大。鄧耀過去所熟悉的商業邏輯在現在似乎都不適用了。在這種情況下,鄧耀無奈選擇把公司賣掉。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鄧耀的子女都無力繼承這個龐大的鞋業帝國。
於是在2017年,幾大財團聯手以57億美元的價格,把百麗私有化了,鄧耀也把自己手裡的股份賣給了幾大財團。鄧耀成功套現百億。不過對於一個83歲的老人來說,1百億對於他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他更願意看到自己的創辦的公司能夠起死回生,繼續蓬勃發展下去。
1934年鄧耀出生在香港一個貧窮的家庭。由於家裡貧窮,鄧耀很早就去鞋廠打工,成為了一個學徒。足足打了十年工之後,鄧耀攢下了一些錢,開了屬於自己的鞋廠。1978年,鄧耀推出了百麗的品牌,當時他已經40多歲了。
百麗的意思是法語的美人。2年之後,鄧耀開始跟內地做生意。鄧耀利用內地的工廠跟勞動力,他提供款式,然後由內地工廠生產,然後再帶回香港銷售。當時鄧耀是唯一一個內地香港做生意的香港鞋業商人。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鄧耀的眼光。
1991年鄧耀開始帶著百麗來到內地發展,在深圳成立了百麗公司,隨後生意才越做越大。其實香港的地少人少,並不合適工業的發展。鄧耀可以把實業做到這麼大,主要是得益於內地的市場跟內地的勞動力。
幾年之後,鄧耀也意識到內地才是百麗的未來,於是暫停了香港的所有業務,全力發展內地的業務。隨後百麗也開始了多品牌發展的策略。最成功的時候,有人說只要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這句話確實不誇張。
香港人只有700萬的人口,說白了就是內地一個二線城市的規模,如果沒有旅遊消費,香港的零售業很難發展壯大。如果鄧耀一直死守在香港,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輝煌。
2006年之後,鄧耀又拿到了阿迪達斯跟耐克兩大巨頭的代理資格。如果沒有百麗,耐克跟阿迪達斯也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功。鄧耀利用自己原有的銷售體系,成功把這兩大巨頭打開了中國市場。
07年鄧耀迎來了人生的最高光時刻,百麗登陸港交所,鄧耀身家暴漲。鄧耀隨後開始一系列的併購。在這個時候,鄧耀肯定想不到10年之後,等待百麗的命運是被別人併購。3年之後,鄧耀坐擁1萬多家門店,他的個人身家也漲到了300億,百麗市值突破了1500億。
當時百麗還成為了香港恆指的成分股,鄧耀的影響力已經完全不輸給李嘉誠等地產大亨了。許多人說百麗下滑是因為電商的衝擊,事實上百麗最大的問題,是自己內部管理的問題。產品質量下滑跟品牌老化才是最大的問題。年輕人不再喜歡百麗,才是百麗被逐漸淘汰的根本。
2015年百麗首次利潤大幅度下滑,同比下跌了38%,第二年百麗迎來了關店潮。於是在2017年張磊為首的財團花了500億拿下了鄧耀的百麗。鄧耀也正式告別了百麗。不過在香港實業的發展歷史上,鄧耀已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坐擁2萬家鞋店,子女卻無力繼承,83歲無奈把千億公司以57億賣掉,鄧耀其實也是一個傳奇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