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美,美在小橋流水,美在雅韻園林。南潯小蓮莊是江南園林的精華之一。
《江南園林志》被譽為「研究中國傳統園林藝術開山經典著作」,著名建築專家、建築師、建築教育家童寯在「沿革」一章中說,「南宋以來,園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蘇、揚也。而以湖州、杭州為尤」。明清「南潯為吳興巨鎮」,「然吳興園林,今實萃於南潯,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僅見。」
南潯五園,分別是宜園、東園、適園、劉園、覺園。
有人說,江南古鎮之中,西塘是小家碧玉,烏鎮是大家閨秀,而南潯則是嫵媚風情的三姨太。
南潯地處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東南鄰桐鄉市,東北毗蘇州市吳江區,南連德清縣,西接湖州市吳興區,北瀕太湖。自古是魚米之鄉,絲綢重鎮。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昌盛。江南富商文人,嗜好造園。南潯小蓮莊便是其中之一。
小蓮莊即劉園,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光祿大夫劉鏞(非劉羅鍋)的私家花園,始建於1885年,後經祖孫三代四十年的經營,由其孫劉承幹於1924年全面建成,由園林、劉氏家廟和義莊三部分組成,共佔地27畝。
園林部分分外園和內園。家廟共三進,為門廳、大廳與後廳,名香德堂。義莊共兩進,前為平房,後為樓房,庭院中有古桂兩枝,故又名桂花廳。
劉氏主人仰慕元代趙孟所建湖州蓮花莊,自愧弗如,便取名「小蓮莊」。十畝荷塘,清風徐來。
園內名木異花,曲橋假山,典雅有致。從入口依次經過「貞節牌坊」、「東升閣」、「荷塘」、「退修小榭」、「聽雨亭」、「五曲橋」、「升鬥廳」、「掩醉軒」等景觀。
東升閣(小姐樓)中西合璧,顯示了清末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碑刻長廊嵌置《紫藤花館藏帖》、《梅花仙館藏真》等刻石共四十五方,是翰林院待詔徐達源與二十餘位文人往來之文詩、尺牘,其中有劉墉(劉羅鍋)、梁同書及著名學者袁枚等的墨跡,印有乾隆「御賜仙筋」印章。
淨香詩窟匾額書「湖月菱風相與清」,楹聯為「高柳垂蔭幽禽自語,芳蓮墜粉冷月無聲。」
淨香詩窟建於1897年,是主人與文人墨客吟詩之處。因劉氏經商鹽業,室內藻井一作升狀,一作鬥狀,故又名「升鬥廳」。淨香詩窟建築造型別具一格,被陳從周教授譽為「海內孤本」。
「迂迴不盡致,雲水相忘之樂。」鷓鴣溪畔,粉牆黛瓦,蓮池曲橋,奇峰怪石,「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園林之妙,盡得虛實互映,動靜相稱,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移步換景,藏露見巧。南潯私家園林之大,非西遞、烏鎮所比。
嘉業堂是劉氏私家藏書樓,是南潯商儒相輔的見證,是江南著名藏書樓。
嘉業堂藏書樓是劉墉的孫子劉承幹在1920年至1924年所建。劉承幹酷愛藏書,「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十六萬冊六十萬卷。」全盛時期曾藏書宋元刊本凡155種。
藏書樓呈正方形,是迴廊式兩層樓房結構,面闊七間,上下庫室共52間。樓下有「詩萃室」、「宋四史齋」,樓上有「求恕齋」、「希古樓」、「黎光閣」等,均為藏書之所。正屋懸掛「嘉業藏書樓」,楹聯為「東壁餘光與寶相得,南山多福為文開基。」樓外有荷花池、曲橋、三亭。池中有一奇石,中有孔,人吹之若虎嘯之聲,名「嘯石」。
南潯是魚米之鄉、絲綢之鄉,素有「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潯走一走」之說。明清時期的南潯,絲綢業發達,造就了一批巨富,比如「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凡資產過百萬者謂之「象」,五十萬至百萬者謂之「牛」,二十萬至五十萬者謂之「狗」。「耕桑之富,甲於浙右。」
南潯商儒相輔,富而好藏,樂善好施,善莫大焉。
家承施善訓,欽賜藏書功。清溥儀御賜「欽若嘉業」九龍金匾。
劉墉鹽、絲並舉,資產曾達白銀2000萬兩之巨,而當時清政府全年收入僅7000餘萬兩。
「天地之道,蓄極必洩,吾不待其洩而先自洩也。」劉墉深知富極必損的道理,遂廣施義舉。賑災放糧,解百年水災之患。
光緒皇帝曾欽賜 「樂善好施」牌匾表彰其善行,敕造貞節牌坊。「以風義自樹立於當時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胡雪巖)、寧波的葉澄衷和南潯的劉鏞。」
劉氏發跡有三得:官府有人;與洋人打交道;要讀書。擇其善者而從之。
光緒敕造「樂善好施」牌坊
宣統敕造「欽旌節孝」
清宣統為表彰劉氏家族女德,御賜「欽旌節孝」敕造貞節牌坊。
南潯劉氏家族一家先後受宣統、光緒、溥儀三次御賜嘉獎,確實難得。南潯之富仁,可見一斑。
歡迎關注《鵲華煙雨明湖風》,美食旅遊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