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舊港片裡的香港市井,斑斕的彩虹邨,其實是香港貧民的聚集地

2020-12-10 上官一舟旅行記
彩虹邨

這還是香港「平靜」時候的影像,這場關於兩年前的夏日香港之旅,我和朋友在人潮洶湧的香港街頭匆匆走過,不多不少,兩天的香港之旅,看到的聽到的,留存在今時今日,感慨萬千。2018年6月的某個周末,正值夏日炎炎,我和朋友兩個人從深圳羅湖口岸入關,在前一晚已經從廣州到達深圳,歇了一晚的原因在於不想把金錢浪費在香港,畢竟,香港的一日酒店費用還是很讓人驚嚇的。

香港彩虹地鐵站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去香港了,算起來,應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獨行,還是好幾年前;第二次也是跟朋友,只是印象不深,匆匆一日遊罷了。這次不同,我們選擇在香港過夜,為的就是能夠把這座繁華都市看得更熱鬧些。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從羅湖口岸入關,上次香港遊留下的八達通(香港公交地鐵一卡通)為我們省下了不少時間,在地鐵便利站匆匆充了一百塊錢就馬上乘坐地鐵去市中心了。而後不做停留,去往了當時盛極一時的網紅打卡點——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知名的公屋小區,也是當地政府為低收入市民修築的「廉租房」小區,因為建築外牆呈現彩虹一般的顏色,一度是「網紅打卡地」。57年的歷史,外牆被塗成彩虹色的樓房,讓許多遊客喜歡站在小區停車場頂部的平臺上(這裡有個籃球場),以「彩虹樓」為背景,留下到此一遊的足跡。這裡的「邨」與「村」同音同意,香港政府公共房屋的名字,後面都會以「邨」作為單位。這個「邨」在古代漢語的意思是地名,而後演変為「村」,代替「邨」。按人數的比例,「邨落」比「屯落」大,「屯落」比「村落」大。在繁體字的地區內,香港保留邨,臺灣則去掉邨,各有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樣,就是村。現在走在廣州的某些村落,其村口的牌坊上題寫的「村」還會異作「邨」。

彩虹邨位於香港黃大仙區,當時的港督柏立基爵士於1963年為彩虹邨主持開幕典禮,距今已經有57年的歷史,從港英時代直至今日,不曾想卻成為網絡上青年們熱議的話題。一旁的彩虹地鐵站亦因彩虹邨而得名,五顏六色、色彩斑斕的月臺裝飾猶如彩虹邨本身,鮮豔淡泊之間,透露著香港這座巨大城市的慢生活。只是,我記得很清楚,當天我們前往彩虹邨準備一把「咔咔咔拍拍拍」之時,除了四周圍起來的密密麻麻的建築之外,中間的廣場是幾個籃球場,許多市民還有遊客在其中,彼此相看冷眼,並沒有網絡上說的那麼驚豔,走完一遭還是非常失望的。

可轉念一想,這種「失望」的情緒反而是對了。畢竟生活在這裡的人,是香港的低收入群體,可以說是「香港貧民」。如果你有幸走進其中一棟樓,會被其中的構造感到吃驚的。有媒體曾經採訪過這裡,五六十米的走廊居中貫穿,兩旁則密集地分布著四五十間房子,清一色的灰藍色鐵門緊閉,猶如深居牢籠之內。走進其中一間房,那些差不多不超過30平米的房間內,居民把這裡的每一寸空間都用到極致。如果你住慣了大房子和農村大田野的天地,相信我,這裡你待不住半小時。所以,彼此的冷眼相待我是理解的。彩虹邨的居民或許會想,什麼時候自己住的普通小屋竟成了網紅之地,還來了這麼多陌生人打擾生活,想來也是無奈。

不過,這個由年輕人發現並打開的清新之地,也恰恰說明了我們年輕人想要追尋的那種彩虹式的美夢。只是,別過多的打擾到這裡人的生活,應該算是來這裡參觀的遊人最應該知道的默契。

2020.04.25

相關焦點

  • 彩虹,讓彩虹邨不再平凡;彩虹邨的五彩紛呈,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為了了解更多的「彩虹邨」信息,坐在地鐵上我特意查詢了「度娘」,「網紅打卡地」、「香港公屋」、「籃球場」,是關於彩虹邨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我向女兒請教」邨」的說法,她便笑著說:香港中西文化交融,自然公共屋邨的命名充滿了異國風情,其實也就相當內地的廉租房吧。
  • 彩虹,讓彩虹邨不再平凡。五彩紛呈彩虹邨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聽說彩虹邨,是和香港的幾個朋友一起喝茶,感到「好美妙」的名字,總有想看看的衝動。朋友的時間總不湊巧,好在我是個自由人,沒有太多的約束,我便找尋著獨自去了。為了了解更多的「彩虹邨」信息,我特意查詢了「度娘」,「網紅打卡地」、「香港公共屋邨」、「籃球場」,是關於彩虹邨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 港片回歸, 「彩虹回聲」中的六十年代香港
    當很多香港電影人為「港片回歸」大聲喝彩的時候,其實並未有關於「港片」的嚴格定義,類似的說法還有「港式情懷」、「地道港味」。何謂港片?香港人拍(編劇/執導/投資)的?給香港人看的(以香港市場為主要目標市場/粵語/香港演員為主)?關於香港的?港片回歸潮流暗湧的歷史語境與現實條件是什麼?究竟是政策、資本、文化抑或電影自身之中的哪條邏輯是最主要的牽動力?重提港片,訴求何在?路徑又何在?
  • 鋼筋混凝土中的夢幻彩虹部落彩虹邨 香港最有特色的邨屋
    其實在香港這個地方,雖然建築物多的密不透風,但相反正因為這個原因,只要善於觀察總會發掘到很多各有特色的地方,對攝影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個很好的取材之地。香港的彩虹邨以彩虹命名,令平凡的公共屋邨不再平凡,還讓讀的人住的人帶給人生氣勃勃的象徵。
  • 港片裡的舊香港,你在香港看不到,原型其實在這座城市!
    今天小編不想說其他地方,只想告訴你佛山有個超級值得玩的景點,就是西樵山國藝影視城裡面的香港街。前段時間特別火的《追龍》,《葉問終極一戰》和TVB《情逆三世緣》、《巾幗梟雄之諜血長天》、《聖男盛女》、《守業者》都是在這裡拍的。
  • 探訪香港最「色」的街區——彩虹邨
    這一期,小編決定走懷舊路線,帶大家一起探秘舊式屋邨老區,去到坪石、彩虹邨一帶,看一下有什麼好玩好吃的東東。想去彩虹玩耍的朋友,趕快mark住啦!
  • 拍照攻略 | 香港彩虹邨,真的好「色」!
    提起香港的拍照聖地建於1962年的彩虹
  • 香港旅拍 | 彩虹邨的粉色回憶
    彩虹邨(cun)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這裡的一切都是彩色的八棟彩色外牆的樓房圍著一個大球場
  • 香港「失物認領處」:找回逝去的舊時光
    插畫書《香港失物認領處——100個城市印記to be found》(下稱《香港失物認領處》)正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失物認領處」。從新界的西貢、大澳村到九龍的彩虹邨、金魚街,再到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春秧街等,讀者可以通過尋找書中十二幅插畫中的100件「失物」,找回逝去的舊時光。
  • 香港彩虹邨 遊客蒞臨「打卡」
    香港彩虹邨7/8) "← →"翻頁 香港彩虹邨最吸引的地方就是外牆塗上紅
  • 【真實的香港】說說香港現在最熱門的網紅景點~彩虹邨
    香港的彩虹邨因為一幅圖而瞬間成為網絡熱門景點,一時間各種文藝青年小清新來香港必定去下彩虹邨的那個球場,各種長裙各種凹造型。
  • 香港彩虹邨 遊客蒞臨「打卡」( 1 / 8 )
    香港旅遊業近年持續回溫,內地遊客繼續成為訪港遊客的「主力軍」。隨著時代變遷,遊客在香港的玩法也更加多樣化、個性化,香港「水泥森林」和「購物天堂」以外的魅力也逐漸被發掘出來。尤其年輕旅客更加青睞文化旅遊等深度定製線路。
  • 香港彩虹邨 遊客蒞臨「打卡」 (1/8)
    香港旅遊業近年持續回溫
  • 長租建築色彩-香港「網紅」彩虹邨
    彩虹邨為香港最早期興建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彩虹地鐵站也因彩虹邨而得名。出地鐵站,步行約2-3分鐘,彩虹邨就出現在眼前。始建於1964年,距今約60年歷史的建築,今天看來,依然有它設計的人性化之處:停車場上方的平臺,建成了幾個籃球場,提供了比較大的公共空間。
  • 拿上這份香港攻略出發吧!
    【夜遊繁華的購物天堂】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是香港最珍貴的財富之一,無論你去多少次香港,你都會折服在她的夜景之下。維多利亞港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白天的她顯得有些懷舊,就像港片裡做舊的場景。尖沙咀尖沙咀是港片裡一定會出現的地標,同時也是香港的購物天堂,,坐擁DFS免稅店、海港城、SOGO等大型購物地標,各大品牌一應俱全,滿足你買買買的瘋狂欲望!
  • 偶闖菜市場看香港市井生活,高樓大廈之外的香港風情,你喜歡嗎?
    香港,一座常去常新的城市。它就像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中西合璧、包羅萬有,既有金融中心的快節奏,又有市井草根的慢生活;既有繁華之都的高大上,也有社會百態的平實真。每次去都給我不同的感受,收穫別樣的驚喜。
  • 特寫:香港彩虹邨一戶居民的堅守與期望
    新華社香港9月20日電 題:香港彩虹邨一戶居民的堅守與期望新華社記者蘇萬明 方棟彩虹邨,香港知名公屋小區——當地政府為低收入市民修築的「廉租房」小區,一度是「網紅打卡地」。狹窄的空間裡現在住著4口人,王女士夫婦、18歲正在讀高三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王女士說,她婆婆1962年起就入住這間公屋,後來傳給了他們夫婦。這麼多年來,倒不是他們不想換新的公屋,而是沒有輪到更合適的。王女士曾經排隊等了3年左右,2007年前後等到了一個公屋,在秀茂坪邨。
  • 香港旅行 | 吃一道馬卡龍色的彩虹大餐,彩虹邨
    香港除了中環密集高樓大廈寫字樓,還有一些有特色的住宅區,比如被變形金剛帶紅的怪獸大廈。
  • 在香港要怎麼「網紅式」的拍照?
    香港有石屎森林之稱,無論居民區還是商業區都遍布著密密麻麻的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可以說是香港獨有的市井味道。彩虹邨是香港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之一,這裡被稱為香港最「色」的公共屋邨。外牆每一行塗了統一顏色,配上密密麻麻的樓房與整齊的布局,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藝術品。除了好看的大廈外牆外,被彩虹色包圍的球場是由明亮的藍、黃、橙三色拼接而成。
  • 香港的公共屋邨,藏著多少尋常人家市井煙火?
    葵盛西邨~2018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香港政府的公屋政策,給了無數港人一個家,無形中衍生出香港特有的屋邨文化。 與其他攝影師一樣,他喜歡背著相機走街串巷;又與其他攝影師不一樣,他專愛拍攝香港屋邨,而且一拍就是20多年,走遍了香港的大小屋邨,拍攝了超過20萬張的屋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