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香港「平靜」時候的影像,這場關於兩年前的夏日香港之旅,我和朋友在人潮洶湧的香港街頭匆匆走過,不多不少,兩天的香港之旅,看到的聽到的,留存在今時今日,感慨萬千。2018年6月的某個周末,正值夏日炎炎,我和朋友兩個人從深圳羅湖口岸入關,在前一晚已經從廣州到達深圳,歇了一晚的原因在於不想把金錢浪費在香港,畢竟,香港的一日酒店費用還是很讓人驚嚇的。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去香港了,算起來,應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獨行,還是好幾年前;第二次也是跟朋友,只是印象不深,匆匆一日遊罷了。這次不同,我們選擇在香港過夜,為的就是能夠把這座繁華都市看得更熱鬧些。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從羅湖口岸入關,上次香港遊留下的八達通(香港公交地鐵一卡通)為我們省下了不少時間,在地鐵便利站匆匆充了一百塊錢就馬上乘坐地鐵去市中心了。而後不做停留,去往了當時盛極一時的網紅打卡點——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知名的公屋小區,也是當地政府為低收入市民修築的「廉租房」小區,因為建築外牆呈現彩虹一般的顏色,一度是「網紅打卡地」。57年的歷史,外牆被塗成彩虹色的樓房,讓許多遊客喜歡站在小區停車場頂部的平臺上(這裡有個籃球場),以「彩虹樓」為背景,留下到此一遊的足跡。這裡的「邨」與「村」同音同意,香港政府公共房屋的名字,後面都會以「邨」作為單位。這個「邨」在古代漢語的意思是地名,而後演変為「村」,代替「邨」。按人數的比例,「邨落」比「屯落」大,「屯落」比「村落」大。在繁體字的地區內,香港保留邨,臺灣則去掉邨,各有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樣,就是村。現在走在廣州的某些村落,其村口的牌坊上題寫的「村」還會異作「邨」。
彩虹邨位於香港黃大仙區,當時的港督柏立基爵士於1963年為彩虹邨主持開幕典禮,距今已經有57年的歷史,從港英時代直至今日,不曾想卻成為網絡上青年們熱議的話題。一旁的彩虹地鐵站亦因彩虹邨而得名,五顏六色、色彩斑斕的月臺裝飾猶如彩虹邨本身,鮮豔淡泊之間,透露著香港這座巨大城市的慢生活。只是,我記得很清楚,當天我們前往彩虹邨準備一把「咔咔咔拍拍拍」之時,除了四周圍起來的密密麻麻的建築之外,中間的廣場是幾個籃球場,許多市民還有遊客在其中,彼此相看冷眼,並沒有網絡上說的那麼驚豔,走完一遭還是非常失望的。
可轉念一想,這種「失望」的情緒反而是對了。畢竟生活在這裡的人,是香港的低收入群體,可以說是「香港貧民」。如果你有幸走進其中一棟樓,會被其中的構造感到吃驚的。有媒體曾經採訪過這裡,五六十米的走廊居中貫穿,兩旁則密集地分布著四五十間房子,清一色的灰藍色鐵門緊閉,猶如深居牢籠之內。走進其中一間房,那些差不多不超過30平米的房間內,居民把這裡的每一寸空間都用到極致。如果你住慣了大房子和農村大田野的天地,相信我,這裡你待不住半小時。所以,彼此的冷眼相待我是理解的。彩虹邨的居民或許會想,什麼時候自己住的普通小屋竟成了網紅之地,還來了這麼多陌生人打擾生活,想來也是無奈。
不過,這個由年輕人發現並打開的清新之地,也恰恰說明了我們年輕人想要追尋的那種彩虹式的美夢。只是,別過多的打擾到這裡人的生活,應該算是來這裡參觀的遊人最應該知道的默契。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