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立秋 但熱度不減
近日的氣溫更是「炎」值爆表!
不如尋一處消暑地,來四川看「海」
解鎖消暑的新姿勢
體驗「海」裡的非遺技藝!
蜀南竹海位於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幅員面積120平方公裡,核心景區45平方公裡,共有八大主景區,兩大序景區134處景點。
竹海由27條峻岭,500多座峰巒組成,景區內共有竹子400餘種,7萬餘畝,楠竹枝疊根連,蔥綠俊秀,浩瀚壯觀。
在竹海,楠竹枝疊根連,蔥綠俊秀,浩瀚壯觀。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雲山竹海,天上人間」。
「人間於夏日,避暑在竹海」
作為休閒避暑勝地的蜀南竹海
涼風透爽,綠竹成蔭
夏季平均氣溫不超過30℃,堪稱「清涼世界」
實乃生態避暑、休閒康養之佳境
來到蜀南竹海,你可以品嘗非遺美食
全竹宴、竹海酒、雙河涼糕
體驗長寧竹建築建造技藝
等關於竹文化的非遺
長寧全竹宴的所有菜品主料均來自竹林之中,以竹蓀、竹筍、竹菌、食竹動物為原材料製作的菜餚,菜品繁多、風味獨特,可燒、燉、炒、烤、蒸、煲、燴、涼拌等,製作上千道的美味竹餚,深受大家的喜愛。現今,長寧全竹宴烹飪技藝被列入長寧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植被覆蓋率達87%,是中國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的天然氧吧。
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域,潔淨的空氣,溫和的氣候,溼潤的環境,特別適合發酵微生物的生存,不可複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竹海酒。
竹海酒傳統釀造技藝起於宋朝時期,其釀製的美酒,酒香逸街,深得群眾的喜愛,也暢銷雲貴川接壤地區。竹海酒,以蜀南盛產的優質高粱、玉米、小麥、糯米、大米五種糧食為原料,取竹海竹根泉水,採用傳統工藝精釀而成。現今,竹海酒傳統釀造技藝被列入長寧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來自四川宜賓的雙河涼糕,香甜可口,是夏天街道隨處可見的消夏解暑的清涼之品。
從清代以來,當地人就利用傳統工藝,用當地葡萄井水釀成了獨具特色的「葡萄井涼糕」。葡萄井涼糕晶瑩透亮,綿扎細嫩,入口即化。尤其是經過葡萄井水浸泡過後,清涼無比。
2018年,雙河涼糕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長寧縣竹建築傳統建造技藝是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竹海鎮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建築,也是當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早年間的普通竹籬笆、竹葡萄架、竹草房、竹屋發展到現代的竹樓、竹觀景樓、竹涼亭、竹門樓、竹筏等,不斷創新,工藝精湛。現今,長寧縣竹建築傳統建造技藝被列入長寧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川西竹海景區位於成都市邛崍市平樂鎮,緊鄰平樂古鎮集鎮區,景區內竹林茂盛,山川俊朗,怪石突兀,成片竹海面積達十萬餘畝。
景區內有天然峽谷 ,萬畝自然竹林生長區 、生態溪流 、金雞古橋等自然人文風光,又打造了高空索橋、玻璃棧道等網紅景觀。
空氣中每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達200餘萬個,氧氣含量最高約為19%,是成都市區的數百倍,為成都地區之最,有此被人們譽為「天然氧吧」「超潔淨空氣」「綠色幽谷」。
享受大自然空調帶來的清涼
那就到川西竹海,體驗當地非遺技藝
竹麻號子、瓷胎竹編
竹麻號子是造紙工人勞動時演唱的一種民歌形式,主要流傳於川西一帶。尤以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同樂村的蘆溝、金華村的金雞溝、金河村的楊灣和花楸村最為盛行。
平樂鎮早在宋代就以造紙聞名,當地手工造紙的全部流程約需三個月,在漫長而單調的生產勞動中,竹麻號子應運而生。打竹麻過程中往往要演唱多樣的號子,時而激越,時而舒緩,形式和內容都較為豐富。
領唱者手執長鉤,將竹麻交給工人,同時唱起號子以統一勞動節奏。一領眾和,速度由慢到快,接近收工時,情緒達到高潮,氣氛熱烈異常。竹麻號子的代表性作品有《上工號子》《中午號子》《收工號子》等。
竹麻號子是目前川西地區保存和傳唱較久的民間勞動號子。其唱腔原始質樸、悠揚婉轉、充滿激情、可單唱也可聯唱,形式靈活多樣。2008年,竹麻號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是流傳在四川省邛崍市境內的一種民間手工藝。
四川竹編源於漢代器皿,入清以後,巴蜀工匠開始在錫壺上編制竹編。後因錫壺原材料緊缺,改用瓷作載體,編制出的成品較錫壺竹編更為美觀,受到人們的歡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工藝繁複,首先需選竹、刮青、破節、曬色成竹片,然後通過選料、烤色、鋸節、啟薄、定色、刮片、衝頭、揉絲、抽勻、染色等十幾道工序加工成絲,再將竹絲緊扣景德鎮白瓷的瓷胎,以挑壓方式進行編織,其中包括起底、翻底、翻頂、鎖口等環節。編織過程中要求不露絲頭,不起紋絲、疊絲,以保持竹絲經緯比例勻稱地編織在白瓷外表。
瓷胎竹編材質優良,實用性強,在生活中的應用極其廣泛。它一方面可保護器皿,另一方面又有裝飾作用。瓷胎竹編款式多樣,富於地域特色,深受當地居民的青睞。
2008年,瓷胎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鹿鳴茶海生態旅遊示範區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石碑鄉的川雲兩省三縣山巔交界處。
景區面積11320畝,平均海拔1150米,常年雲繚霧繞、茶壟依山分布,美不勝收。空氣氤氳、清泉甘冽、土質肥沃,景區內溪澗縱橫,林茶錯落。
夏日來到鹿鳴茶海
品一杯鹿鳴茶
祛熱消暑、清爽淡雅
鹿鳴茶製作技藝屬於手工炒青茶製作工藝的一種,在清明前後茶葉出來之際,清早採摘鮮嫩芽葉,當天必須殺青揉製成品。
標準的成品茶葉外形緊結、滌潤附有白霜,泡出的茶色翠清澈明亮,清新可口,飲後口齒留香。2013年,鹿鳴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宜賓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青川縣仙霧茶海坐落於四川省青川縣蒿溪回族鄉炭河村和樂安寺鄉向陽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距青川縣城約12km。擁有茶地面積達3000餘畝,其中1200畝集中連片。
青川種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被原農業部確定為優勢茶葉發展區域、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被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稱號。
該地所產名優茶「七佛貢茶」,「七佛貢茶」獲得「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華文化名茶」、「四川名牌」產品等榮譽。
「七佛貢茶」外形扁平綠潤,香氣高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清慄香醇,葉底勻亮完整。 2014年,七佛貢茶茶餅製作工藝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邛海位於四川省西昌市,古稱邛池,像一枚鑲嵌在安寧河谷平原之上的明珠,倒映著西昌的萬千風情。
邛海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了鳥類棲息的天堂。這裡最為常見的是白鷺、紅嘴鷗、綠頭鴨等等,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楊藝茂 | 攝
來到涼山州西昌市,一定要感受彝族的熱情
跟隨火把一起舞動,聆聽邛都洞經古樂~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火把節古時又稱星回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徵的節日。
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
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火把節期間舉行的祭祀、文藝體育、社會交往、產品交流四大類活動是彝族文化體系嚴整、完備的集中體現。彝族火把節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
胡小平 | 攝
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彝族起源發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6年,彝族火把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洞經古樂源於道教音樂,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音樂之一,並受到佛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影響。以文昌文化為載體,通過音樂來宣揚儒家的五倫八德及仁、義、禮、智、信。
邛都洞經音樂作為洞經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根據當地洞經會成員收藏的洞經文本記載,明崇禎九年(1636年),洞經音樂已在西昌禮州流行,至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它宣揚去惡從善,主張以修身為本,養生為用,融道、釋、儒、雅、俗音樂為一體,是儒家禮樂制度和音樂觀在洞經音樂中的體現。
邛都洞經音樂不僅有嚴格的演禮程序,而且有詳細的壇職分工和用樂制度,加上形式多樣的經腔和曲牌,綜合誦念經文、咒語、文誥,組成了一套完整而和諧的洞經樂章,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又一種活化石,值得珍視。
2014年,邛都洞經古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四川的「海」
是竹海、是茶海、是邛海...
是點綴煙火人間的一抹清涼
消暑納涼,體驗非遺技藝
就來四川看「海」吧~
部分素材來源蜀南竹海景區、川西竹海景區、邛海景區、新華網、珙縣發布等
編輯 | 餘 進 排版 | 餘 進
校對 | 劉 念 責編 | 韓曉冬
投稿郵箱:ichfy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