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27日的北京兵變
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的風暴席捲南方大地,風雨飄搖中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清王朝在南方革命派和北方立憲派的雙重壓力下徹底走出了歷史舞臺。
清朝滅亡前夕,南方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了以孫中山為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後來因為財力不濟無法組織大規模北伐戰爭完成歷史使命,被迫與掌控北方實權的立憲派領袖袁世凱進行談判。雙方最後達成由立憲派負責終結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作為交換條件,事成之後由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為了制約封建專制勢力出身的袁世凱,在清帝退位前,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旨在限制總統權力、實行內閣責任制政體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後,為了監督袁世凱執行《臨時約法》,臨時政府又向袁世凱提出兩個附加條件:1、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2、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職。
有著長達30年沉浮宦海經驗的袁世凱深知,自己的根基在北方、在北京,到了南方、到了南京豈不是虎落平陽的傀儡?經過一番考慮,袁世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袁世凱先是向南京臨時政府提出以北方勢未定、危機四伏為由,要退出總統競選。這個提議一出現,全國各界一片反對之聲,甚至是南方革命派內部也指責孫中山。無奈之下,孫中山只好以參議院的名義派由蔡元培、宋教仁、汪精衛組成代表團於1912年2月27日到達北京「請」袁世凱到南京就職。
南京代表團受到袁世凱高規格接待,但是在代表團到達的第三天晚上7點半,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及周邊的商鋪突然遭到一夥士兵的搶劫。各國駐中國大使館一面向袁世凱提出抗議,一面調集駐北京周邊的衛隊進京保護使館和僑民。
原來是袁世凱統領下的北洋軍第三鎮1萬餘名官兵因為軍餉不足為由在統制官曹錕帶領下發動了兵變。兵變共造成北京城內4000多家商鋪和銀行遭到搶劫,南京代表團被迫進入東交民巷內的六國飯店躲避,城內的巡警和一些不法分子也加入到搶劫序列。
袁世凱隨即以「內憂外患」的理由與南京代表團交涉,聲稱自己一走北方必然大亂。無奈之下,南京方面只好再次做出讓步,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首都也暫定於北京。
果然,南京方面一讓步,兵變戛然而止,袁世凱則如願以償的穿上大禮服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了為期4年的執政生涯,武昌起義後經過短暫的戰爭和分裂後的中國南北方,終於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