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政治理想:袁就職民國大總統的演說詞

2020-12-21 網易新聞
北京,26日,1912220

我們從北京方面獲取了袁世凱於10月10日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的就職演說翻譯稿。這份演說是以他坦承自己的政治信仰為開場白的,他表明了自己對於這個國家古老傳統的忠貞信念。


袁世凱


餘不才,忝居政界數十年,向持穩健主義,以為立國大本,在修明法度,整飭紀綱,而後應時勢之所宜,合人群而進化。故歷辦革新諸政,凡足以開風氣者,必一一圖之。但餘取漸進而不取急進,以國家人民之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擲,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澤,尤不可使斫喪無餘地!


緊接著,袁世凱又進一步闡述了四年前他是如何切斷與公眾生活的所有聯絡並歸隱於鄉間的故居。然而,在武昌爆發了革命之後,他迫於情勢,在風暴中承付起最嚴峻的使命,為了他的祖國和國民的安危,盡力尋求一條能夠減輕其危難、不幸的救國之道。


後清帝遜位,共和告成,以五大族之不棄,推為臨時大總統。此種政體,吾國四千年前已有雛形,本無足異;乃事權牽掣,無可進行,夙夜彷徨,難安寢饋。然且忍之又忍,希望和平。


七月之亂

七月,南方的革命行動爆發,民國的命運危在旦夕。以武力恢復秩序遂即成了臨時大總統「責無旁貸之使命」,感謝軍隊的效力,這一使命在兩個月間即宣告完成。袁世凱隨即欲再度歸隱還鄉,但是,國民大會卻選舉他成為正式大總統。


西儒恆言,立憲國重法律,共和國重道德,顧道德為體,而法律為用。今將使吾民一躍而進為共和國民,不得不借法律以輔道德之用。餘歷訪法美各國學問家,而得共和定義。共和政體者,採大眾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眾嚴守之;若法律外之自由,則共恥之。此種守法習慣,必積久養成,如起居之有時,飲食之有節,而後為法治國。吾國民性最馴,惟薄於守法之習慣。餘望國民共守本國法律,習之既久,則道德日高,而不自知矣。


總統隨後對那些在革命運動中遭受苦難的人深表其同情之意。使百姓匡復其應有的繁榮昌盛,是他恆久不變的期望。為了達此目標,他決心投注自己的全部心力:


欲國之長治久安,必使人人皆有生計。而欲達此目的,則必趨重於農工商。餘聞文明國頭等人物,往往願為實業家。吾國天時地利,不讓諸強,徒以墾牧不講,工藝不良,礦產林漁,棄貨於地,無憑貿易,出口日減,譬諸富人藏窖,而日日憂貧。餘願全國人民,注意實業,以期利用厚生,根本自固。

雖然,實業之不發達,厥有二因:一在教育之幼稚;一在資本之缺少。無論何項實業,皆與科學相關,理化之不知,汽電之不講,人方以學戰、以商戰,我則墨守舊法,迷信空談。餘願國民輸入外國文明教育,即政治、法律等學,亦皆有實際而無空言。餘對於教育之觀念如是。


需要外國資金

然而,工業依賴於資金,而為了獲取資金,中國必須要求助於其鄰國:


夫輸入外國文明與其資本,是國家主義,而實世界主義。世界文明之極,無非以己之有餘濟人之不足,使社會各得其所,幾無國界可言。孔子喜言大同,吾國現行共和,則閉關時代之舊思想,必當掃除淨絕。凡我國民,既守本國自定之法律,尤須知萬國共同之法律。與各國往來,事事文明對待,萬不可有歧視外人之意見,致生障礙,而背公理。


總統感謝各國列強對於中國的態度秉承著「和平、公正」的原則。


凡我國民,務當深明此義,以開誠布公,鞏固邦交為重。本大總統聲明:所有前清政府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各外國政府所訂條約、公約,必應恪守,及前政府與外國公司人民所訂之正當契約,亦當恪守。又各外國人民,在中國按國際契約及國內法律並各項成案成例已享之權利並特權豁免各事,亦切實承認,以聯交誼,而保和平。凡我國民,當知此為國際上當然之理;蓋我有真心和好之證據,乃能以禮往來也。


「四種品性」

餘之所以告國民者,此其大略也,而又重言以申明者,仍不外道德二字。道德範圍廣大,聖賢千萬語而不能盡其詞。餘所能領會者,約言之,則忠信篤敬而已。


在定義了「忠」乃是忠於國家而非僅是忠於個人之後,總統又接著對「信」進行了定義:


孔子云:「民無信不立。」文明各國,有以詐欺行為誚人者,其受辱若撻之於市朝。華盛頓幼時,受其父教,即不作誑語。吾國向重信義,近來人心不古,習為譸張,立身且難,何況立國?前清曾國藩雲「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故無論對內對外,必當以信。

何謂篤?文明各國各存國粹,雖一名一物,惟恐或失,不害其進化之速也。吾國向以名教為大防,經四千年之胚胎變化,自有不可磨滅者存;乃或偏於理想,毀棄一切,不做實事,專說大話,未得外國之一長,先拋本國之所有,天性磽薄,傳染成風,本之不存,葉將焉附?故救之以篤。

何謂敬?有恆心然後有恆業,人而無恆,則有事時犯一亂字,無事時犯一偷字,職業所在,惰氣乘之,萬事敗壞於悠忽之中,而無人負責,徒為旁觀嘲諷之語,而己之分內事,轉漠然不察,始外古人敬事二字,有昧乎其言之也!故去傲去惰,必以敬。

以上忠信篤敬四字,餘矢與國民共勉之!日誦於心,勿去於口。蓋是非善惡,為立國之大方針,民之好惡,雖不盡同,而是非善惡,必有標準,大致奉公守法者則為是為善,越禮犯義者則為非為惡。餘願國人有辨別心。人亦有言,文明日進,則由儉入奢,是已,若以貧弱不堪之國,不學他人之文明,而惟學其奢華,是以病夫與壯士鬥也!


最後,總統對奢侈作出了一番警告:


近歲以來,國民生活程度日高,而富力降而愈下。國奢示儉,古人言之,餘願國民於道德中尤注意於儉德。


袁世凱演說詞的結語如下:


故餘以最誠摯親愛之意申告於國民曰:餘一日在職,必一日負責!顧中華民國者,四萬萬人民之中華民國也,兄弟睦則家和;全國之人同心同德,則國必興。餘以此祝我中華民國焉!

摘自《龍蛇北洋:<泰晤士報>民初政局觀察記》


本文來源:網易綜合 責任編輯:史丹丹_NN5214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去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卻因就職地搞出一場「兵諫」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並就任臨時大總統,改用民國紀年,民國成立這年稱為民國元年。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革命軍與北方的袁世凱曾密切接觸過,待中華民國正式宣告成立之後,袁世凱正式宣布贊同共和制時,革命軍就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 「袁」來如此——為什麼袁世凱當了總統
    但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那個時間段孫中山無論是兵力、財力、支持力、影響力都不及袁世凱,處在當時的情況袁世凱更適合當「領袖」。但是袁世凱能那麼順利當上大總統嗎?當然不可能,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後,孫中山立馬遵守約定,辭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革命黨也信守承諾:南京參議院選出袁世凱為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鮮被稱為「袁司馬」。在1884年朝鮮政治又起了紛爭,內部分化為新舊兩派勢力。
  •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何走向復闢帝制,失敗更是讓他一塌糊塗
    袁世凱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孫中山應聲而起,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然後面對著已經被破壞的斷壁殘垣的中國,孫中山嘆息:「民國肇建,百廢待舉,況以數千年專制一變而為共和,誠非旦夕所能為力。」無奈將大總統讓位與手握重兵的袁世凱。那袁世凱怎麼走向復闢和黃袍加身的呢?
  • 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已獨攬大權,為何還要冒險稱帝?
    1915年11月,美國《獨立周刊》記者採訪袁世凱,詢問他是否願意當皇帝,袁世凱的回答便是開頭的那句話。的確,當時身為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滔天,完全沒有必要,冒著被全國人民聲討的風險來稱帝。而且袁世凱家族中,男人素來命短。太爺爺沒活到40歲,繼父49歲,生父51歲,堂叔52歲,爺爺57歲。
  • 1912年民國大總統4位候選人,誰才是眾望所歸
    由於黎元洪、黃興態度矛盾,革命陣營的統一又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孫中山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也就成為必然了。整個選舉中,孫中山可謂是一匹「黑馬」。 還在袁世凱於河南老家「垂釣」之際,川籍同盟會員朱芾煌就趕至彰德,「勸袁世凱乘機把清朝政府的軍政權力奪取過來,然後投效革命,那麼革命方面一定會推袁出來統一中國……」
  • 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只有14年,斷斷續續有多少次呢?
    從1912年到1949年的民國38年間,南京作為首都滿打滿算不到14年,為何說到民國首都,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開創共和。當時,南北雙方就已達成默契,只要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即可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孫中山從就任之後,派員至北京迎袁世凱到南京就任。而袁世凱當然不願意離開北京!2月12日,清帝在袁世凱脅迫下退位。孫中山履行「就職宣言」中承諾,次日就在南京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讓位於袁世凱。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 國會投票選舉正式大總統的政治鬧劇
    根據制憲程序,選舉大總統應在憲法制定之後。但是,袁世凱藉口不先選舉出正式大總統,外國人不但不承認中華民國,而且可能引起列強瓜分,極力鼓吹先選舉大總統後制定憲法。進步黨首先迎合袁世凱的這個明顯違反憲法制定程序的主張,而身處逆境的國民黨議員個個是驚弓之鳥,不敢不表示同意。於是,參議院順利通過了先選舉大總統的議案。
  • 成為大總統之前,袁世凱做過哪些事?
    每每提起袁世凱,國人都要大罵一句「竊國賊」,這是歷史賦予他的刻板印象。人生在世五十七載,政客也做了大半輩子,能從一個小官走上大總統的位置,絕不簡單。
  • 你聽說過民國亂,那你知道有幾任大總統嗎?
    民國大總統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方勢力輪流主政中央,說白了就是軍閥政治。除去孫中山以外,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到國民黨執政時期,民國的總統無一不是軍閥出身,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
  • 同樣是大總統,袁世凱墓叫「林」,孫中山墓叫「陵」,誰更厲害?
    同樣是大總統,袁世凱墓叫「林」,孫中山墓叫「陵」,誰更厲害?在中國近代史上,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各路人士粉墨登場。歷史對於各人從來都是褒獎不一,特別是當兩位十分具有爭議的人物放在一起的時候,總會引發一番大討論。
  • 袁世凱僭位大總統,江朝宗中袁之選就任衙門參謀
    此時,他看袁世凱已篡奪了革命果實僭位大總統,又想來依靠袁,自命自已是袁之最初提拔者,若把陝西的近況向袁報告,袁必樂聽,他亦可藉此作為進身之階梯。哪知事與願違,他見了袁世凱即碰了個大釘子。袁說:「我以為你在陝西這次可以搞起來,哪知你又回來了,只好等一等再說。」袁對他這樣不痛不癢的幾句話,實在耐人尋味。
  • 作為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後來的結局怎麼樣了?
    袁克定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長子,是他與原配于氏所生唯一一個兒子,既是長子又是嫡子,袁克定得到了袁世凱的另眼相看。袁世凱稱帝夢碎,在舉國的唾罵聲中下野後,很快便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而失去了依靠的袁克定則變得窮困潦倒,最後於1958年病逝於表弟張伯駒家中。
  • 民國的兩大總統:國賊袁世凱,國父孫中山,歷史給出了怎樣的抉擇
    袁世凱與孫中山 袁世凱被清廷推出作為代表人後,與當時的革命黨人領袖孫中山便成了成了一對政治更替進行中的冤家。 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一邊派部隊佯裝鎮壓起義,一邊派人去向當時的武昌政府領袖黎元洪求和,同時給清廷上書請求停戰。
  • 袁世凱已是民國大總統,其地位依然無法撼動,為什麼非要稱帝呢?
    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第二年的5月,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12月29日,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 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宋教仁何以成為袁世凱眼中釘?
    」還在宋教仁離京南下前,袁世凱就預感將對他不利,曾企圖用五十萬元加以拉攏,但遭到宋的拒絕。隨後,他便指令親信爪牙,密切監視宋的一舉一動。一天,他看到秘書處呈上宋教仁在湖北黃州的演說詞,說:「口鋒何必如此尖刻!
  • 這場兵變讓袁世凱如願以償地就任大總統,開始為期四年的執政生涯
    清朝滅亡前夕,南方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了以孫中山為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後來因為財力不濟無法組織大規模北伐戰爭完成歷史使命,被迫與掌控北方實權的立憲派領袖袁世凱進行談判。雙方最後達成由立憲派負責終結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作為交換條件,事成之後由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盤點袁世凱VS民國大人物,就知道他的城府有多深
    1895年袁世凱還在天津小站新軍練兵,到1913年辛亥革命,通過逼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竊取了民國大總統的寶座。能夠從一代偉人孫中山手上奪權,跳躍式的攀爬向上,其厲害的手段可想而知。
  • 幾乎已經做了「終身」大總統,袁世凱為什麼還非要當皇帝?
    1914年12月29日公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民國大總統的任期為十年,且可以連選連任。如此一來。袁世凱的大總統,就頗有些「終身」大總統的味道了。既如此,為何他還非要做皇帝不可呢?這一天,小廝端茶時突見袁大總統床上躺著一隻癩蛤蟆,這一驚,就失手跌落了袁世凱最愛的那隻「特定的玉制的茶杯」,杯子掉在地上,摔了個稀吧碎,可嚇壞了端茶這小廝。虧得一位袁世凱的老家人兒指點,給他出了個主意:大總統一覺兒醒來,待要喝茶時,拿在手裡原來茶杯被換了,正要發作呢。
  • 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孫中山突然就退位了呢
    在武漢的黎元洪和上海的黃興為了加速清朝統治的結束,都把主意打到了袁世凱身上。偷偷與他通信,向他承諾,如果他能幫忙結束清朝的封建統治,那麼未來新成立的民國,必定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這麼大一個餅畫給袁世凱,他能不動心嗎?於是他一邊在老家養老,卻一邊未雨綢繆,暗地裡養精蓄銳,跟自己以前的幾個心腹天天商量著怎麼逼溥儀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