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2020-12-21 川顛顯駕到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讀懂我的內心。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一如《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山中撫琴,樵夫鍾子期偶然路過竟然能領悟曲中深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從此這兩個地位懸殊之人成為好友。鍾子期死後,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世上唯一的知音之人已經不在,對於俞伯牙來說,琴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鍾子期一介樵夫,照理說應該沒念過什麼書,縱使他能聽懂伯牙的琴音,又怎麼能脫口便說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這樣文縐縐的句子?難道他和五柳先生陶淵明一樣,是位幽居山中的隱士?

《高山流水》俞伯牙山中撫琴與樵夫鍾子

有句俗話說得再貼切不過,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些聲音在知音之人耳中是天籟,於其他人而言,或許就是對牛彈琴了。《西北有高樓》這首詩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無人知我心中愁苦」的心理,就像是高樓聽曲,真正能聽懂的又有幾人呢?

西北方矗立著一座高樓,它高聳得能與浮雲相齊。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窗,樓閣建在有三層階梯的高臺上。樓上飄下了弦歌之聲,這聲音讓人如此悲傷!誰能彈奏這樣的樂曲?莫非是哭倒長城的杞梁妻那樣的人。悲切之音隨風飄蕩,樂曲旋律徘徊不止。琴聲中夾雜著嘆息聲,撫琴之人感慨不已。不嘆惜琴聲中的苦楚,更悲痛的是對知音者的呼喚。願我們化作結伴的鴻鵠,一起展翅高飛在藍天之上。

念著詩,浮現在眼前的仿佛是一位林妺妺般蹙眉不語、憂傷撫琴的絕代佳人。纖纖十指在琴弦上輕攏慢捻,心中的哀傷隨著輕影飄散出來,久久不能散去。她為什麼而悲傷?是思念遠行的心上人?還是因為高處不勝寒的寂寞?這些我們都無從猜測,只有她的知音才能從琴聲中聽出來吧。

作者寫高樓聽曲,心中所想的和那撫琴的佳人一樣,是知音難求的悲哀。他渴望有一個能知他懂他的人,就像俞伯牙有鍾子期一樣。這恰好印證了韓愈《馬說》中的一句話:「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人賞識我的才學,我該如何施展抱負,報效國家?

韓愈的《馬說》,渴望遇見伯樂

說了這麼多,總算引出了主題。詩的作者正是一位在政治上失意的人,高樓聽曲或許是真實,或許只是他想像的情形。聽著琴聲,他油然而生一種和高樓上撫琴佳人惺惺相惜的感覺:撫琴者需要知音,他需要伯樂。借著聽曲之事,引出了他滿腔愁怨無人傾訴的惆悵。這也是詩中的曲聲如此悲傷的原因,其實,悲傷的不是樂曲,是撫琴者的心,更是他的心。能彈奏出如此悲傷樂曲的人是誰呢?換句話說,什麼人才能有這樣的悲傷呢?大概是像哭倒長城的杞梁妻那樣的人吧。

知道杞梁妻的人或許不多,但是這位杞梁妻還有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稱呼—孟姜女。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國的大夫杞梁出徵莒國,戰死在莒國城下,他的妻子悲痛不已,在城牆下連著哭了十天十夜,連城牆都因此倒塌了。時間一長,這個傳說漸漸演變成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連城牆都為之動容,這哭聲該是有多麼悲傷!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既然提了孟姜女,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和聲音有關的故事。古代有一個特別擅長唱歌的人,名叫韓娥,她是韓國人(此韓國非現在的韓國)路過齊國的時候,因為盤纏用光了,只能用她的一技之長換取食物。她在齊國都城雍門賣唱,聲音悠揚動聽,吸引了很多人。她走了之後,聲的餘音仍然繚繞在房梁之間,久未散去,很多人以為她還沒有離開。後來韓娥經過一家旅店,旅店裡的人欺辱她,她就在店門口哭,那悲傷的哭聲連附近整條街的老人小孩都為之動容,跟著她一起傷心流淚,三天不吃飯。

就因為歌聲動人,《論曲》把韓娥列為古代最擅長聲樂的五個人之一其餘四人分別是秦青、薛譚、沈佑之、李存符,其中秦青和薛譚是一對師徒。和韓娥相比,這些人的知名度稍稍遜色,因為我們常用的成語「餘音繞梁」就出自韓娥的典故。韓娥賣唱的故事看似有些誇張,但完全能理解,孔子聞韶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足以見得聲音的感染力。就好比位絕色美女,完全能讓旁人看得移不開眼睛。

韓娥的典故

那琵琶女彈奏的樂曲太過清脆哀婉,如珍珠落玉盤,白居易因此而淚溼青衫,感嘆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優美的曲聲有時候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能讓人聞之泣淚,能讓風云為之停留,恰如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中所寫的:「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而王勃這句詩引用的正是前文提到的古代著名歌唱家薛譚向他師父秦青學唱歌的典故。秦青雖沒有韓娥的名氣大,但他唱歌也是一絕,《列子·湯問》中記載,秦青唱歌的時候,歌聲震動了林子裡的樹木,天上飄著的雲也徘徊不前。

不過,無論琴聲和歌聲有多麼動聽,那都是次要的,再動人的曲子也得有懂得欣賞它的人。有人欣賞的美,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美。一如千古聞名的和氏璧,在被發現之前,它也曾被當作一塊一文不值的石頭。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再聰明也不會有人知道他。毛遂可以自薦,卻不是人人都有毛遂這樣的勇氣和機遇。作者覓知音,也覓伯樂,他的滿腔抱負縱有天時地利,尚缺一個人和,他所等的,無非是一個被人認可和賞識的機會罷了。然而在那個宦官當道的年代,有太多像他那樣的有識之人被朝廷拒之門外,不能一展所長,心中愁怨也找不到人傾訴。

劉備的三顧茅廬

若是沒有高山流水那樣的知音,那大概就剩「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了吧。

參考資料:《高山流水》

相關焦點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讀懂我的內心。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這些我們都無從猜測,只有她的知音才能從琴聲中聽出來吧。作者寫高樓聽曲,心中所想的和那撫琴的佳人一樣,是知音難求的悲哀。他渴望有一個能知他懂他的人,就像俞伯牙有鍾子期一樣。這恰好印證了韓愈《馬說》中的一句話:「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人賞識我的才學,我該如何施展抱負,報效國家?
  • 詩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笑只是一種表情,並不代表我很快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很多的人微笑背後往往隱藏著許多淚水;空洞的眼神下拖著疲憊的身軀;風光無限的外表下掩蓋著無盡的心酸。這個時候「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也許更能代表我們的心聲。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話題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憑弔詩中絕唱也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遷都後,朝中大夫行役到西周的故地,見往日的宗廟宮室都已不在,如今只有一片莊稼地了,因此哀憫周王室的覆亡,而徘徊又徘徊。寫下的這首詩,充滿了非常沉重的亡國之思。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王風 黍離》賞讀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4]。
  •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嚴:人面不知何處去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出自先秦佚名的《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行邁靡靡③,中心搖搖④。知我者⑤,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⑥。悠悠蒼天⑦,此何人哉⑧?彼黍離離,彼稷之穗⑨。行邁靡靡,中心如醉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 人生必須要讀的一句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活著容易,而知音難求,有一句話總是最容易打動那顆孤獨脆弱的心。「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句詩出自《詩經》: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懂得,是這世間人與人相處最美的情懷,一生中,能夠擁有這樣一份情懷,我想,這是何其幸運之事!懂得,讓心與心沒有了距離,讓彼此都有了牽掛,其實懂得無需太多解釋,也無需小心翼翼,一份懂得,便是心與心最好的橋梁,便是最深刻的感動,一個「懂」字,便是世上最動情的語言!
  • 一曲《知心》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點擊藍字關注,30萬人都在看《知心》《畫皮》插曲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總有人能聽到你沉默背後的呼喊,願有人能懂你的欲言又止;沒人知道我有多喜歡你,但身邊所有人都知道,我每天張口閉口提的都是你3:最好的年齡是,那一天,你終於知道並且堅信自己有多好,不是虛張,不是誇浮,不是眾人捧,是內心明明澈澈知道:是的,我就是這麼好。4: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你偶遇我,我相逢你,修行路上,各自向前。
  • 【風採·紀人】瞿秋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詩經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黍離》賞析/文瀾珊
    之所以選擇這首《黍離》,是因為,被詩中的這幾句話所深深打動;「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非常認同這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讀《王風》有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先從《黍離》這首詩的主旨說起。像《詩經》中的其他詩篇一樣,對於《黍離》的理解,有許多不盡相同的觀點。比如,餘冠英先生認為它並無太多的深意,只是「一個流浪人訴憂之辭」。但大多數學者還是贊同《毛詩序》的說法:《黍離》,閔宗周也。
  • 《詩經》品讀:《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世間,誰能明白你心?以己度人,古今皆然。黍離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之《黍離》賞析
    之所以選擇這首《黍離》,是因為,被詩中的這幾句話所深深打動;「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非常認同這句話。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所擔憂的是什麼,不了解我的人,問我在找什麼?其實,引申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懂我的人,不言已懂。
  • 神哥話《詩經》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說道,常常用來表達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之意。內心充滿慨嘆,朋友雖多,知己難覓!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千古名句出自哪裡?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頭。成事莫說,覆水難收。譯文人沒有長期打算,很快就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理解我的人能說出我心中的憂傷,不理解我的人不知道我在找尋什麼。在晴天時不肯出行,而到出行時趕上大雨淋頭。已經成為現實的就不要再去勸說,已經潑出去的水絕對收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