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徵文攝
與中國山水相依的尼泊爾,於4月25日起處在突如其來的8.1級強震和連續多次餘震的災害之中。目前我國已派出首批救援隊協助當地政府,在國際化救援認可的「72小時黃金時間」內盡力搶救災民。然而尼泊爾擁有的八大世界文化遺產,有報導說在這次地震中已有6處被部分損毀甚至完全坍塌,10餘座重點古建築永遠逝去……消息傳來,令人扼腕痛心!
這是一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記者應行家旅行品牌機構和尼泊爾Satti Travel旅行社的邀請,於今年4月中旬剛從尼泊爾考察歸來,準備《行家帶你遊尼泊爾》一書的編撰工作,不曾料到會有如此重大變故!我們往返行程兩星期,雖然拍攝了上千張、少說還可整理出數百張的現場照片(我們幾乎成為尼泊爾存活了千年的古建築的最後見證人),總是後悔路程太趕以至於不少年代久遠的歷史遺產尚不能一一細看,如今有些可能永遠不能說「再見」了……同行的作家朋友昨天給我發郵件說:「我們著書本來是為了宣傳那些古蹟,現在變成憑弔了。」
尼泊爾與中國同處喜馬拉雅山一側,是個神奇而神秘的文明古國,史載公元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尼泊爾有多少處世界遺產?據尼泊爾國家旅遊局官網上公布的已經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共有八處,其中從首都加德滿都到此次地震震中、尼泊爾第二大城市博克拉之間就有七處,不久前我們曾驅車往返於兩地之間一一拜訪了這些尼泊爾世界遺產最集中的地方。
4月6日上午,從上海搭乘東航經停昆明飛往加德滿都的航班因誤點二小時左右,使我們原打算第一天下午到達後還可以趕去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參觀的計劃「泡湯」了。經與地接旅行社和導遊協調,我們改變行程在前往藍毗尼和博克拉等地8天後返回加德滿都的途中——4月13日至16日的三天半內,連著走訪了博達哈大佛塔、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和帕蘇帕提及聖河等七處世界文化遺產目的地。
從藏傳佛教複製建於公元8世紀、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覆缽體半圓形佛塔的博達哈大佛塔(又稱博達納特寶塔),高約36米、周長100米,頂端有13層塔剎,底層是磚牆,牆上繪有147個壁龕和108個冥想的佛陀形象,嵌在銅傳經筒的後面。我們找到一家五層樓的咖啡屋露臺俯瞰拍攝,佛塔三層八角形平臺更覺襯託出磅礴宏大的氣勢。叫人驚嘆的是塔的每個側面都繪有象徵覺悟的佛眼,這也是俗稱「大眼睛」、已被視為尼泊爾的視覺象徵,我們甚至在一些賓館的環境設計和許多旅遊工藝品中都能見到這樣的標誌。
建於公元前3世紀、可俯瞰加德滿都全城的斯瓦揚布納特寺,是亞洲最古老的佛教聖跡之一。與「大眼睛」博達哈大佛塔有點相似,佛塔也是由圓錐形13層相輪組成,不過塔冠嵌有一顆巨大的寶石。佛塔匯集著印度教神和佛教神的各種雕像和聖所。佛塔位於山頂,沿著陡峭的臺階向山頂聖壇攀登確實是個挑戰。也有另外一條通向山頂的路,可駕車通行。這兒可能是考察尼泊爾不同宗教間融合的最佳去處。
帕蘇帕提那寺修建於5世紀,這個尼泊爾最大的廟宇延伸在印度教的聖河——巴格馬提河的河畔兩邊。寶塔風格的主廟屋頂鍍金、四面鍍銀,是最優質的木雕建築。只有印度教徒才能進入主殿。這裡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來自尼泊爾和印度的虔誠信徒。這裡也是印度教徒舉行火葬的地方,尼泊爾舉行火葬儀式時,並沒有禁止遊客拍照,大部分遊客都是站在橋上或是坐在對岸觀看。
位於加德滿都老城中心的杜巴廣場(舊稱王宮廣場)囊括了尼泊爾16世紀至19世紀之間的古蹟建築,以其精細的木雕建築和深厚的歷史更令人嘆為觀止。這裡曾經是皇室家族的居住地,所有的加冕典禮都在此舉行。延續了幾個世紀的王宮裡東西方建築風格融合在一起。廣場上總共有50座以上的寺廟和宮殿,參觀的時間苦短,我們難以遍訪。在拍攝了外面的庭院包括庫瑪麗家園和溼婆-巴日瓦提神廟後,我們還走進裡面的庭院和主宮殿以及被改造為博物館的其它樓層。杜巴廣場是周圍被商業化的高樓大廈所包圍的喧鬧都市中的一片綠洲,遊客在身穿傳統制服的衛兵的注目中出出進進,仿佛在感受當年老王宮曾有的威嚴和寧靜。
其實尼泊爾共有三處杜巴廣場,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也稱巴克塔普爾)三個歷史上的古都都有。帕坦王國建於公元29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市,現有古城被譽為「藝術之城」,存有黃金廊、千佛塔等遺蹟。在一些遊記攻略裡稱所有的王宮廣場中,最不熱鬧的就是位於巴德崗市中心、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杜巴廣場。可是當我們在4月14日來到這裡,恰巧遇上一年一度的「尼泊爾新年」的歡慶場面:來自四面八方的尼泊爾人穿起節日的盛裝匯聚在這裡,觀看臨時搭起的舞臺上和穿過人群巡遊的樂隊演奏各種傳統鼓樂以及歌手演唱;尤其是中午時分,廣場兩側的古老宮殿對公眾開放的臺階上和寺廟內外的廣場上擠滿了少說也有數千餘眾的市民和遊客,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導遊告訴我們,「尼泊爾新年」也稱畢斯基節(Bisket Jatra)即尼泊爾歷2072年元旦,比公曆紀年(2015年4月14日)提前了57年,尼泊爾人迄今依然保持著在這一傳統的紀年裡慶祝新年、迎接春天的到來。
有露天博物館之稱的巴德崗曾是中世紀加德滿都谷地的首都,1980年被聯合國定為亞洲18座重點保護的古城之一。這裡的建築堪稱尼泊爾最優秀的中世紀藝術品,特別有趣味的是修建於公元1427年、後來17世紀重新塑造的55扇窗宮殿和通往55窗宮殿主院的入口的金門以及現在被闢為藝術館收藏的古代手稿、唐卡、百年石雕像、印度教和佛教學派的不同時期的古代繪畫。巴德崗也是攝影愛好者樂於逗留和創作的最佳場所,巴德崗東部的Tachupal街一帶舊城區,尼泊爾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傳統服飾往往集中在這裡體現。
我們還尋訪了一般旅行團不太安排的加德滿都谷地距今1600年的最古老的雙層金頂寺廟昌古那拉揚,和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的藍毗尼——公元7世紀以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這兩處也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現有藍毗尼花園、摩耶夫人祠、古菩提樹等遺蹟。世界各國目前都在藍毗尼花園建有佛教寺院,中國所建的寺院名稱為「中華寺」。
行前雖然做了一些功課,但是由於中英文翻譯對照時的名稱各有不同,一些旅行社在線路安排上對世界遺產和名勝古蹟的定義解釋也各有說法,加上與記者同行的作家攝影家都是第一次來到尼泊爾,我們探訪尼泊爾世界文化遺產之旅常遇到不少難解之題。全程陪伴我們的尼泊爾導遊Mr·shyam Giri(中文名字叫夏暮)還是個年輕的學生,說著不很流利的漢語,卻很用功地邊查閱字典、邊給我們講解尼泊爾世界遺產古蹟的由來。、
這幾天我們正在整理兩星期在尼泊爾拍攝的世界文化遺產照片,與網上流傳的《地震中永遠逝去的12座尼泊爾文化遺產》地震前後照片儘可能一一對比,祈願所拍到的場景不會是最後一眼……
附錄
截止至4月26日晚上的不完全統計,在本次地震中損毀的尼泊爾世界文化遺產群落的重點古建築,主要有加德滿都城區斯瓦揚布納寺主體建築輕微受損,周圍副塔坍塌;博大哈佛塔主體建築頂部開裂,副塔坍塌;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加薩滿達廟(獨木廟)和迪路迦摩罕納拉揚神廟完全坍塌,老皇宮(哈努曼多卡宮)部分坍塌,瑪珠廟和納拉揚毗溼奴廟完全坍塌;帕坦杜巴廣場國王柱像頂部雕像等掉落損毀,該廣場另有查爾納拉揚神廟和哈裡桑卡神廟完全坍塌;巴德崗杜巴廣場溼婆神廟頂部坍塌,瓦斯塔拉杜迦神廟完全坍塌,法希得噶神廟頂部坍塌,底座部分雕塑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