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出差或者旅遊的交通工具大多都會選擇乘坐飛機,但是在國內哪座城市的飛機最多,老鐵們你們了解嗎?也許有很多老鐵會想到我國的一線城市北上廣,畢竟這幾座城市的經濟發達,人流量也是最多的,但是在全國範圍內,擁有飛機場的並不是這三座城市,而是我國的寶島臺灣省,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或大或小的機場加起來接近40座,而且這些都是已經完工的,臺灣省在修建機場時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有人的地方就有機場,就有航班。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臺灣機場的現狀。臺灣海峽西部的臺灣島上有澎湖列島,上面有四個機場,規模最大的是馬公機場,機場位於馬公市東部約6000米,主跑道長3050米,寬46米,理論上能起飛和降落各種大型、中型客機和噴氣戰鬥機。該機場最大容量可容納100架戰鬥機。馬公機場每天往返於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地。位於澎湖列島本島山水畫裡西面,東經一百一十九度,北緯二十三度,另有一機場,可起降大型運輸機。
除上述兩個機場外,澎湖縣望安鄉還有一個機場,名字叫望安機場。該機場的跑道很短,長822米,寬23米,技術落後的飛行員在這種跑道上起飛和著陸的風險很大。七美嶼位於望安鄉南部,位於澎湖列島的最南端,面積7平方公裡,雖不大,但地勢平坦,便於飛機場的建設,因而建在島上。七美嶼離臺灣高雄很近,每天都有班機飛往高雄。
接下來我們將了解位於臺灣島東南部的蘭嶼機場和綠島機場。位於臺灣省東部,面積約45平方公裡,蘭嶼因盛產蝴蝶蘭而得名。距臺灣省臺東市49海裡,距綠島45海裡,該島是臺灣東部最重要的幾個島嶼之一。於是臺灣便在島西南建起一個小機場,並開通直航臺北、高雄、臺東的直航航線。由於蘭嶼離臺東很近,每天至少有九次班機直通臺東,飛行時間約25分鐘。就像我們坐大巴一樣,綠島離臺東更近了,只有33公裡,不過綠島面積要小很多,只有16平方公裡。同時也是臺灣省第四大島。
1990年綠島被列為旅遊勝地,每年遊客超過三百萬人次。於是臺灣省開通了臺東直飛綠島的航班,只需十分鐘即可抵達。除這些島國的機場外,臺灣本島還有許多機場。據統計,臺灣地區運行的民航機場有15個,雲南省境內運行的機場有15個。而臺灣的面積只有36,000平方千米,人口只有2360人,而雲南呢,面積390,000平方千米,人口4800萬。從這裡還可以看出臺灣的機場是多麼密集。除軍用機場外,目前臺灣地區現有五個最大的民營機場,分別是臺北桃園機場、高雄小港機場、臺北松山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和臺南機場。除桃園機場外,其餘四個民用機場均為日據時期建造。
清王朝曾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島及周邊島嶼割讓給日本。從那以後直到二戰勝利,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多年,日軍還在島上建造了大量民用軍事設施。以機場為例,臺灣這麼多機場,按道理說臺灣省應該發展民航業才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的臺灣,註定客流不大。就像最核心的臺北桃園機場,2017年客流還不到4500萬人次,甚至還不如深圳和成都,更不用說上海,就連韓國首爾的年客流也超過6000萬人次。
這其中有一個核心原因,即臺灣不是地區中心,臺灣島與東南亞相距甚遠,與北美相距甚遠,因此一直無法成為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對大多數國際旅客而言,前往首爾、東京或上海總好過去臺灣中轉。定位是一方面,臺灣的航班太少,硬體陳舊也是第一個原因,就像臺北桃園機場直到2017年才開放連接市區的地鐵一樣,這樣的發展速度從根本上消除了國際轉機旅客想要在臺灣轉機去逛逛的想法。由於客流不多,現在臺灣的許多航空公司都已關閉。
90年代,臺灣就有二十多家航空公司,而現在能倖存下來的,只有六家了。正因為如此,許多小機場也基本處於停航備用狀態。正如恆春機場,位於臺灣省屏東縣,是臺灣最南端的機場,由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由於客流太少,臺灣當年的建設費用高達5.4億臺幣,從2014年開始,輕型飛機就一直停飛,直到2017年才停飛。十多位機場工作人員三年沒見過飛機,興奮得手舞足蹈。儘管這成了臺灣民航的笑料。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臺灣的經濟只會自吹自擂,大吼大叫,這是沒有用的。若說得有理,那統治世界的就不是人,而是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