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僅是我國第一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遺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畢竟各國國歌中也極少會出現一個具體指向的物體。
那麼名字裡都有「長」字的長城有多長呢?這個真實的「城」又是什麼樣的呢?
01萬裡長城有萬裡長嗎
萬裡長城萬裡長,但要具體測量其長度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6開始,經過五年左右的調查,人們才第一次摸清了長城的每一寸土地。
這個答案是21196.18千米,約合四萬華裡。
四萬裡長城足以繞赤道半圈,「坐地日行八萬裡」也只是在長城上走了個來回。而且這僅僅是保留下來的長城長度,還有相當於部分的長城或掩埋於地下,或被風沙吹散,丟失在了歷史中。
保留下來的長城遺產主要分為牆體和單體建築。
人們印象中的長城的牆體往往是由磚壘砌,架設在山脊之上,例如北京周邊的八達嶺長城。
但是事實上,由磚壘砌的長城原始比例只有不到2%,如果按照現存磚石建築統計,只有1%左右,長城最主要的材料還是土和石。
除此之外,山險、河險等自然天險地段也被與人工牆體連接起來承擔防禦功能,這部分「自然險」牆體長度有2000公裡,佔總長度的13%。
還有一種特殊的長城,並不是拔地而起的城牆,而是向下挖掘的寬壕。這類牆體被稱作界壕或壕塹,佔歷代長城總長度的22.8%。
長城的單體建築中最常見的是牆體上的高臺建築,也被稱作敵臺或敵樓,用作駐兵或戰鬥時的堡壘。另有一種叫做馬面的設施,突出於城牆外側與長城牆體同高的設施,主要用於消除防守死角。
最被人所熟知的烽火臺則一般獨立於牆體,在交通要道建設。
關隘是長城的重要節點,大多把守在險要的山口或通道,建立在長城牆體之上,也有一些獨立於牆體之外。長城內外還有2000多座獨立於牆體的城堡,它們是駐軍的要塞,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是各級作戰室指揮中心。
02長城是如何測量的
要獲取這些信息並不容易。
與測量其他物體長度不同,要想弄清楚長城到底有多長,最先要做的事是找到它們。
事實上在歷史的風沙中保存下來的長城遺蹟可能零散出現在非常偏遠的鄉下,也有可能已經發展成為了小鎮中心,可能在高山上一眼可望,也有可能被植被或土壤包裹,需要清理地面才能發現。
2006年開始的長城資源調查,先確定了包括16個省級行政區的4萬平方公裡調查範圍,調查人員需要徒步丈量這相當於6個上海市面積的土地。
確定了範圍,接下來就是實地測量。
1295名調查人員花費三年半時間,走了十萬公裡才完成了實地考察工作。這個過程中,各類衛星、航拍影像圖和地圖自然必不可少。
不管是傳統測量工具,如羅盤、皮尺、水平儀,還是新技術設備,如雷射測距儀、全站儀、手持GPS在測量過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對於各地的遺址來說,不僅需要拍照記錄,手繪遺蹟也是調查人員必備的技巧。
收集的成果當然也是異常豐富。獲得了包括46111張各類表格、接近20萬張照片和3萬多個視頻片段等在內的5TB的數據量。
這些數據經過統計和整理最終由專家對調查中的這些長城遺址進行認定。
最終的結果是:這些長城遺址分布在了15個省級行政區的404個縣,建築時代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明代,清代也曾利用明代長城作為稅卡、鎮壓叛亂的防線或阻止長城內外人民流動的藩籬,但它的作用已經不再是國防工程,因此長度並未計算在長城總長度之內。
03讓長城長的還有時間
從公元前441年齊國建立最早的長城,到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數萬裡的長城是花費了接近2500年的時間才逐漸建成。
而目前保留下來的21196.18公裡的長城遺址主要是明長城,有8851.8千米,佔了全部長度的超過4成。其次是南北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宋遼金夏時期的長城遺址,長度均超過了1000公裡。
但每個地區的長城時代不相同,這些區別中也反映了中國歷代疆域的變化以及和少數民族的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長城不僅防範少數民族,也作為各國之間的軍事防禦系統,山東河南這些中原地區同樣會修建長城。
秦漢長城空間跨度最長,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疆域擴展到西域,長城牆體延伸到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門關,在新疆等地還修建了大量的烽火臺和城堡。
之後時期的長城主要在華北平原以北修建,直到明朝再一次在河西走廊興建長城,並延伸到了嘉峪關。但嘉峪關比玉門關要靠東很多。
各地區中,河北、山西和內蒙古長城的時代數量最多,有六個。這三個地區的長城遺址長度也是最長的,加起來超過了現存長城遺址的六成。
04長城的保護是個比測量更難的工作
與測量長城這個幾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不同,將分布如此分散的長城完全保護起來需要的是所有人持續的努力。
1987年,長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構成段落包括山海關、八達嶺和嘉峪關,在保護上受到了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遺產專家的關注與支持。
除了國際上的幫助,國家層面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也越來越重視,更多的歷史遺產被保護起來。
截止目前已經有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各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數不勝數。2007-2008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了超過76萬處不可移動文物。
根據2013年的統計,有86.7%的長城認定段落被納入了209處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過對於長城的保護,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長城可能終將消失,但是作為民族的文化象徵,需要的是讓人們了解長城的文化,進行可持續性的旅遊開發。
近年來,遊客激增而且淡季旺季分布不均勻使得一些景區人擠人,對於這些遺產的破壞也不可避免。
去年開始八達嶺長城已經設置了每日遊客上限,但是更多地區的長城可能也存在過度商業開發的問題。
世界遺產委員會在2017年、2019年的世界遺產大會決議中提出了擔憂,認為新建的京張高鐵也缺乏對於長城可能受到的破壞和景點遊客人流影響的評估。
而且,2015年評估文件中長城已經被過度地進行了旅遊開發的局面並沒有改變,可能會改變長城的真實性。
存在了幾千年看似堅韌的長城,其實也異常的脆弱,需要各個行業和部門的努力才能使其更久的保留下去。(特此感謝歷史專家張依萌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參考資料和專業建議!)
#世界文化遺產日#
數有範兒工作室
編輯 | 李宏偉
設計 | 吳湘權 董佳林 劉媛元 趙飛宇
設計指導|張儒赫
專家顧問|張依萌
版面 | 蒼耳
責編 | 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