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外多位中餐業主通過視頻連線講述各自抗疫復工的故事。 |
在持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世界各國陸續開啟復工復產的「加速模式」,海外眾多中餐廳也逐漸回歸正常經營。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餐廳業主帶來不小衝擊。不過,素來以勤勞踏實著稱的華僑華人並未被打垮,他們積極應變,尋找出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海外中餐廳「歷險記」。
近日,中國僑聯舉行「海外僑胞中餐業者抗疫復工故事」視頻交流會,通過網絡連線的形式,邀請海外多國中餐廳業主及國內部分省份僑聯幹部,交流海外中餐廳在疫情之下危中尋機的故事,分享經驗,共同商討新的發展思路。
「『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3月,疫情在西班牙暴發後,客源就斷了,當地有十幾家中餐廳面臨倒閉或即將倒閉的困境。當下,『活』下去是最重要的。」西班牙巴塞隆納中餐業協會會長沈岱曦所說的,是海外中餐業者面臨疫情衝擊的普遍心聲。
疫情讓海外中餐廳的生意不可避免地遭遇重創。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求新求變成為海外中餐業者的共同選擇。
「3年前,我開了一家新店,全部採用二維碼點餐。兩年前,我又引進了機器人送餐,沒想到疫情期間派上了大用場。」奧地利維也納餐飲協會會長朱茂奏從事中餐業已30餘年。疫情之後,他的餐廳客流量不降反升,相較於去年同期還增長了30%左右,秘訣之一正是有新科技助力。
荷蘭中飲公會主席俞斌也親身體會到新科技以及智能化服務模式的甜頭。「餐廳機器人可以用於傳菜和餐桌服務,客人通過桌上的二維碼下單,員工將食物交給機器人並輸入桌號,機器人就可以自動送餐並返回。」俞斌介紹,疫情期間,荷蘭一些華人連鎖快餐店嘗試用機器人送餐,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招攬了不少顧客。
「華僑華人很勤奮,很努力,有經營頭腦,也懂得變通。疫情之後,還有不少中餐業者開拓外賣業務,經營頗有起色,甚至有些餐廳比疫情前盈利還要多。」俞斌說。
運用「零接觸」外賣配送、二維碼點餐、機器人送餐、設置隔離座位……服務模式的一系列改變給海外中餐廳增添了復甦的新動力。
「在德國,許多中餐廳嘗試增加菜式,改變經營模式。」德國青田同鄉會會長賴成敏介紹,過去,德國的中餐廳大多採用自助餐模式,雖然價廉物美,但菜品特色不是非常鮮明。疫情發生之後,餐飲業受到重挫,一些規模較大的自助中餐廳門可羅雀,反倒是一些中餐特色濃鬱的小餐館存活了下來。這讓他和其他中餐業者對未來發展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機遇,這是每個餐飲從業者都要面對的問題。目前看來,智能服務與外賣配送相結合的『小而精』型中餐廳經營模式或許將是新的趨勢。」賴成敏說。
「團結起來力量大」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海外中餐業者在尋找自身發展出路的同時,不忘互幫互助,為身邊的同胞和當地民眾送去溫暖。
皇后鎮是紐西蘭的旅遊勝地,受疫情影響,遊客數量大減,當地中餐廳生意也受到較大衝擊。紐西蘭皇后鎮華人商會會長陽敏介紹,當地採取「封城」管制措施之後,他的餐廳客流量下降約50%。
儘管境況艱難,但陽敏仍然堅持給每名員工發放補助。不僅如此,他還組織參與各類活動,邀請皇后鎮市長與華人居民進行面對面交流,並為中國留學生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大家在外都不容易,特殊時期就應該互幫互助,一起渡過難關。」陽敏說。
義大利一度是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在兇猛的疫情之下,餐飲行業遭遇寒冬,顧客數量急劇減少。「疫情期間,作為『封城』後唯一一家堅持外賣送餐的中餐廳,我們一直堅持給羅馬的中資企業及華僑華人同胞送餐。」義大利羅馬溫州工商總會秘書長何建鋒笑言,他自己就幹了一段時間的「外賣小哥」。
7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當地3家中餐廳聯手組織了免費發放「浙江情·家鄉味」愛心午餐的活動。作為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巴塞隆納青田同鄉會會長周建虹介紹,愛心午餐專門發放給當地困難僑胞、留學生及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每天提供600餘份,持續4周時間。
「反響很熱烈!」周建虹說,活動期間,每天都有幾百份中餐盒飯擺放在餐廳進口處,排隊人數眾多,還有不少路人投來好奇的目光。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次活動幫他的餐廳吸引不少客人,外賣銷量漸漸好了起來。
組織建立各行業及業主互助群,搭建抗疫互助資訊平臺,為當地醫護人員及華人業主免費寄送各類防疫物資,聯手國際公益部門搭建針對華人的專業共享公益平臺……英國倫敦中英工商聯主席韋朝賀也在疫情期間做了許多公益工作。
「團結起來力量大。」韋朝賀說,最近,他還在各個國際論壇和本地工商聯、經濟論壇上積極講解中國為疫情所做的巨大努力,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努力,為中國和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用美食講好中國故事」
6月,浙江省僑緣公益會、浙江省僑聯餐促會和荷蘭中飲公會聯合主辦了「萬水千山粽是情」荷蘭站活動。作為荷蘭站主要負責人,俞斌慰問了包粽子的華人廚師,並現場參與了發放粽子的活動。
「我們為荷蘭當地的華人長者送去粽子,在海外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俞斌說。荷蘭中餐業行業協會多年來致力於弘揚中華美食文化,振興中餐。疫情之下,協會仍用多種方式,鼓舞受到疫情衝擊的中餐業者,增強大家繼續在海外做好中餐的信心。
近年來,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一扇重要窗戶,中餐在海外不斷發展,圈粉無數。疫情雖然給各國中餐廳的經營帶來挑戰,但並不能阻擋華僑華人推廣中餐文化的腳步。
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在視頻交流會上表示,星羅棋布於世界各地的中餐廳如同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驛站,廣大海外僑胞中餐業者就是驛站勤勞的守護人,弘揚著中華文化,傳遞著中華親情,講述著中國故事,促進著中外民心相通。
參加交流的中餐業者不約而同地表達了推動海外中餐業穩步向好發展的決心。
「作為海外中餐業者,我們理應不斷發展壯大中餐,通過這張美食『名片』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在周建虹看來,未來,中餐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領域。
沈岱曦認為,儘管疫情令餐飲行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但相信市場一定會恢復元氣。「關鍵是要做好品牌建設,向當地宣傳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聆聽海外中餐業者分享的故事與想法,國內多省僑聯官員感觸頗深。未來,他們將繼續與各國僑胞保持聯繫,加強合作,為海外中餐業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