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4日也就是我國政府宣布撤軍令的前一天,我團8連連長洪文耀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犧牲。
為配合55軍殲滅諒山守敵,共同造成進逼河內的態勢。我127師以380團南渡奇窮河,攻佔迷邁山。我381團沿4號公路北上,在棍雜、扁福、北俄、丁松地區的奇窮河渡口以北展開防禦,保障380團的右翼安全,3營作為381團的先鋒營,在向棍雜、扁福、北俄、丁松地區行進中,8連連長洪文耀被越軍埋設的地雷炸傷。
我是381團團直82炮連的,當時我排配合8連,洪文耀連長受傷時我在他的右後方十幾米的距離,親眼目睹他被越軍地雷炸傷。
我認識洪文耀連長是在戰前(春節前)的一次全團幹部會議上,時任政委唐上元在會上點了他的名。按部隊習慣,當上級點到自己名字時要起立(亮相),他是這次會議上唯一被點名的,我就這樣認識了他。
政委為什麼要在全團幹部會議上點他的名?這事還得從1978年12月說起,43軍是武漢軍區加強廣州軍區的對越第一批參戰部隊,1978年12月10日,我團傳達了中央軍委的命令並進入一級戰備。這時,31歲的洪文耀正準備探家結婚,要是這個命令晚傳達兩天,洪文耀還能與家人包括未婚妻見上一面,如果晚傳達十天,洪文耀應該開始度蜜月了。時近1979年的春節,我團已到廣西一個月,每天進行緊張的戰前訓練。政委當時在會上宣布(許諾),戰爭結束後,我團將安排洪文耀第一個探家。
洪文耀戰前是8連的3排長,是在前兩任連長彭武回、何耀元先後受傷後擔當連長重任的。他被地雷炸傷後,看當時的傷情造成殘疾是肯定的,因戰事不能及時後送醫院進行搶救而犧牲。
他受傷了,部隊還要繼續前進,為了減少傷亡,我們就只能踏著他的「足跡」前進。通過這個雷區,8連被地雷炸傷的近十人(我排炸傷一人),為洪文耀包紮傷口的戰士劉學德也被地雷炸傷。
我團犧牲的幹部一共有九人(相當於一個步兵連幹部的職數,全團犧牲人數不到步兵連的人數),其中,犧牲最多的是排長(4人)。排長是部隊最小的幹部,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如果所在排擔任主攻,排長還要帶領尖刀班(副連長加強到主攻排指揮)。
其次是副連長,犧牲了3人。副連長這個職位,在打仗時可稱是送死的官。每個連隊的三個步兵排,可分別輪流擔任主攻、助攻和預備隊,但不論哪個排擔任主攻,副連長都要加強到這個排指揮。
四排長(火箭筒排)也與副連長的情況類似,所屬的哪個班配合主攻排,他就在哪個班。
主攻排的幹部是最多的,本連的有副連長、排長、四排長,配屬的有重機槍排長和無後坐力炮排長等。
助理員是團後勤處的,屬機關幹部。按一般常理,機關是相對安全的。但戰場就是戰場,要不毛岸英也會在朝鮮戰場犧牲了。助理員馬文杰是我團犧牲幹部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犧牲時年僅22歲,入伍還不滿三年。要不是打仗,他也許是今天的將軍了。戰爭,不知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