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警備區第二幹休所為老幹部服務紀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5日 09:20 來源:
劉英凱 解放軍報記者 卜金寶
凡到過河北省石家莊警備區第二幹休所的同志,無不為他們的成績而感到羨慕和驚嘆:庭院幽雅秀美,環境和諧宜人。走進老幹部俱樂部,警備區、省軍區、北京軍區和全軍先進幹休所、綠化先進單位、文明衛生庭院、花園式庭院、園林式居住小區、全國物業管理示範小區的獎牌讓人目不暇接。
新年伊始,記者到該所採訪,巧遇65歲的遼寧省軍區遼陽幹休所原所長王守業。這位1965年入伍的瀋陽軍區先進老幹部工作者動情地對記者說:「我當過3年鐵道兵部隊的團長,接著又當了20年幹休所所長,深知做好老幹部工作的艱辛,我自己也幹得不錯,但和他們比起來,差距還不小哩!」
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提起所裡傾心為老幹部服務的感人事跡,不能不說到所長曹凱建。」離休幹部、78歲高齡的原長沙鐵道兵學院政治教研室主任教員劉炳政如是說。
曹凱建1969年入伍,當了20年的所長,多次被警備區、省軍區、北京軍區評為先進老幹部工作者,1993年被評為全軍先進老幹部工作者。剛到石家莊警備區第二幹休所不久的一天,曹凱建在院內檢查衛生,正巧所裡為老幹部分雞蛋,因為所大人多,領雞蛋排的隊伍很長。曹凱建在旁邊看到這情景後,眼圈就紅了。隨後,在所裡召開的大會上,他激動地說:「我們是為老幹部服務的,讓老幹部迎風排隊領東西,是我們工作人員的失職!」從此以後,所裡規定:凡是給老幹部分發物品,一律由工作人員送上門。
一次,所裡分大米。曹凱建扛起100公斤重的大麻袋,給原鐵道兵五七幹校副政委張棟瑞家送去。張老夫婦過意不去,連連說:「等我兒子回來,讓他去扛吧。」曹凱建扛著米袋邊走邊說:「我們都是您的兒子,以後有事儘管找我們。」張老夫婦感動得熱淚盈眶。所裡工作人員看到所領導待老幹部親如父母,也都跟著學。全所形成了一切為了老幹部的良好氛圍。
所黨委舉一反三,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每年都要為老幹部辦幾件實事。近幾年,他們與時俱進,先後為老幹部擴建了住房及陽臺,安裝了24小時熱水入戶供應系統,在石家莊市二環路外首家接通了煤氣和集中供熱管道,更換了鋁合金門窗;對樓頂進行了平改坡改造,安裝了電子對講防盜門;為每戶安裝了虛擬網直撥電話、有線電視和小廣播;修建了佔地20餘畝的水上立體公園和佔地16畝的大花園;更換了院內路燈,新裝夜景裝飾燈15處,修建了音樂噴泉。院內設施配套齊全,環境優雅,有山有水,曲徑通幽,使老幹部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為適應老幹部普遍進入「兩高期」的特點,他們不斷在深化細化服務上下功夫,在院內開辦了老幹部餐廳,採取自助餐方式,實行科學配餐,營養合理搭配。同時開通訂餐電話,根據需要送飯菜上門。在搞好物質服務的同時,不斷拓展精神服務範圍。在所領導分片包幹、堅持家訪制度的基礎上,重點把老幹部、家屬、遺屬生日作為了解情況、解決困難、進行思想交流、感情溝通的特殊日子。老幹部過生日那天,所領導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帶著禮品到家中祝壽,同時,向他們匯報所裡的工作,徵求意見、建議,現場辦公,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有我們在,你們儘管放心
去年11月26日,91歲的老幹部安立英的老伴在家中病故。安老年高體弱,患多種疾病,臥床多日,根本受不起刺激。在家裡無所適從的情況下,所領導等工作人員及時趕到,協助家裡布置靈堂,處理喪事。談起這件事,離休幹部、75歲的原鐵道兵工程學院教員鄒樹環十分動情。他說,所裡處理安老老伴的喪事,就是人性化的一個典範。既不能讓安老受刺激,又要把他老伴的喪事處理好,是多麼難的事情啊?但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們老幹部對他們打心眼裡敬佩。
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石家莊警備區第二幹休所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是他們長期堅持把老幹部是否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用汗水和辛勞為老幹部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以喪事處理為例,所裡在老幹部及家屬的喪事處理上實行全程服務,提前準備齊全的喪葬用品,從淨身穿衣、布設靈堂、來人接待到組織遺體告別、聯繫安葬等事宜都有專人負責。服務中,堅持實行首接負責制,老幹部不論找到哪個部門、哪個人,都要認真接待。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立即解決;自己職責以外的,必須負責找到主管人員交接清楚,並及時了解處置情況。
遺屬田欣對記者說:我的老伴王繼暉是原鐵道兵9師的副政委,他臥床18年,所裡給了我很大的安慰和幫助,讓我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老王病故後,我們家裡的人都懵了,所長曹凱建、政委孫光偉第一時間趕到我們家,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有我們在,你們儘管放心。」所領導把老王的後事處理得十分圓滿。特別是對我的生活,他們十分掛念和關心,經常上門幫助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按說,幹休所是為老幹部服務的,老王走了,我就不好再麻煩人家了,但幹休所對我們遺屬同樣十分關心,福利和老幹部一樣有份。老王都走了8年了,幹休所對我一直很關心,我的感激之情是語言難以表達的,我每年都要給上級寫信,感謝所領導,感謝幹休所全體工作人員。
去年12月16日上午,記者在老幹部娛樂中心遇到了正在活動的10多位離休幹部:原長沙鐵道兵學院軍事教研室主任陳孝、政治教研室主任教員劉炳政、原鐵道兵工程學院研究部研究員馬馳、宣傳處長宋協滋、教員鄒樹環等。這些老前輩聽說記者來到幹休所,都爭著介紹情況,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說,我們幹休所的曹所長、孫政委及全體工作人員太不容易了。他們對我們老幹部勝過他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做的許多事情,連我們自己的子女也做不到啊!
社會化改革,讓我們無後顧之憂
1月的一天,記者來到離休幹部、原軍事經濟學院軍交系主任張遇的家裡。張老1951至1955年在公安第1師任作戰參謀,戰鬥在抗美援朝第一線,九死一生,屢立戰功。他告訴記者:「我們這些從戰爭硝煙中走過來的老同志,在這樣溫馨和諧的幹休所安度晚年,這真是我們的福氣啊!」
張老掰著指頭告訴記者:有幾個電話我們老幹部都耳熟能詳,把它稱作「救急電話」。有了它,我們無後顧之憂。比如,看病撥465,用車撥473,買藥撥460,修理水電撥470、471,等等,非常方便。
說起這些,還要得益於所黨委「一班人」開拓創新,勇於探索的社會化改革。隨著軍隊編制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老幹部「兩高期」的到來,幹休所原有的服務保障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老幹部的需要。為此,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勇於創新,進行了多項改革:
老幹部用車實行「雙保障制」。一方面,幹休所每天有發往醫院或市內超市的班車,用於老幹部及家屬看病、購物。所裡統一組織活動、老幹部去世後的喪葬用車、急診用救護車等,全部免費。另一方面,將上級下撥的交通費及所裡的補助,按一定標準隨工資發給個人,老幹部可選擇乘坐幹休所車輛,也可選擇乘坐地方計程車。乘坐幹休所車輛,亦按地方計程車標準收費。用車制度的改革,既方便了老幹部,緩解了用車緊張的矛盾,又解決了幹休所車輛使用頻率過高、安全隱患多、經費超支等問題。現在的狀況是:急用有保障,個人得實惠,安全係數高。
老幹部門診醫療實行個人年度經費定額包幹。年初將上級下撥的標準經費及幹休所的補貼一次性輸入老幹部的個人醫療卡,包幹使用,超支自負,結餘部分轉入下年度繼續使用。同時,建立大病統籌醫療基金。對癌症及其它大病用藥,在規定的用藥範圍內從統籌基金中給予解決。為方便老幹部購藥及解決幹休所自辦藥房藥品檔次低、藥品積壓等問題,實行了醫藥分離,停辦自有藥房,引地方藥房進院,以相對優惠的價格、信得過的質量為老幹部提供服務。
對營院實行社會化改革,推行物業化管理。物業公司與各住戶籤訂物業管理合同,用法律的手段來規範對營院的管理。老幹部住房出售給個人後,在停止收取房租的同時由物業公司收取物業管理費。過去由於院內面積大、綠地多、照明設施用電量大,水電費年年超支。水電暖管理移交物業公司承包管理後,水電費直接由物業公司託收,為每戶安裝了IC卡智能電錶,實行一卡管「四費」(水、電、物業、取暖),徹底改變了收費難的狀況。營房維修由物業公司承擔,實行有償服務。公共場所及住房公用部分的維修,按實際發生費用由幹休所撥付給物業公司。老幹部住房自用部分的維修,物業公司免收工時費,材料費自理。綠化、保潔、治安等工作亦由社會承包,人員相對專業,技術相對熟練,責任更加明確。
老幹部們說,由於改革成功,服務更加到位。現在是一個電話,服務立即上門,而且有反饋,方便極了。
所領導告訴記者,所裡的全面建設之所以年年都有新發展,年年都上新臺階,關鍵是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這個班子是一個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敢為人先、清正廉潔、心齊風正的領導集體。現任的幾位所領導在所裡工作都在15年以上,但大家思想不松,幹勁不減,為幹休所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老幹部們一致要求為他們請功。
責編: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