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12月26日報導,今年12月1日起,工信部針對手機實名制全國三大運營商下達最後通牒:12月起對非實名制手機號採取雙向停機措施,既不能撥打也不能接聽,不能接發簡訊也不能上網,這也是2013年提出手機實名制以來最嚴厲的實名制措施。此舉目的,工信部明確直指防範打擊通訊信息詐騙。
但成都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為了應對手機號實名制,一種叫「實名卡」的「黑卡」卻依然在線上線下售賣,並形成完整產業鏈。這樣的「黑卡」其實是用別人的身份證做了實名認證,到手之後可以直接使用。多位警方人士向成都商報記者表示,這些「黑卡」的存在對通訊詐騙追蹤產生很大阻撓。
「黑卡」交易範圍之廣,覆蓋全國多個省級行政區的「黑卡」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公開售賣。警方人士表示,已實名電話卡倒賣的背後,是不計其數的身份證信息洩露,只要拿到一個身份證,理論上可以註冊390張電話卡。對於成都商報記者反映的情況,工信部和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一方面在採用明察暗訪的形式打擊,另一方面,也在要求通信企業加快技術升級。
暗訪12月中旬,成都商報記者在太升南路走訪表示要買電話卡,在記者提出沒有身份證是否可以辦理時,多位店家都表示不行,「必須要實名登記」。
記者隨後走到賽格廣場4樓,一家商鋪得知記者要買實名「黑卡」,表示可以幫忙先電話諮詢。隨後,店鋪老闆稱,「移動150元(每張),可以改套餐,(電話卡)有(登記)名字但不是你的,現在不實名不能用。」記者提出多買幾張時,對方很謹慎地詢問:「那就不賣了……你買那麼多幹啥子?」記者隨後表示再看幾家對比一下,但幾分鐘後回到該店時,該店鋪已拒絕售賣:「不熟悉的人不賣。」
另一層樓的一名女商戶先表示沒有,後打了一通電話之後表示有貨,「170元(一張),135、136號段都有,成都的號。」不過,女商戶始終很謹慎地追問記者買卡作何用。聽到記者回覆說是幫別人買的,女商戶推薦記者買雲南號碼,「成都號不敢賣。」
和商場商戶的普遍謹慎相比,太升南路附近的流動商販要「膽大」很多。得知記者要買3張,一位女商販打了兩個電話後告訴記者,「移動賣150元一張。」記者追問是在哪裡實名登記的,女商販表示:「你不管身份證哪裡拿到的,你拿來用就是了。」她還表示可以現場試用,「只是不能去營業廳辦業務,其他都可以。」另一家流動攤販自稱還可以拿出38元、58元的不同套餐實名手機卡,「你要我可以幫你先問一下,價格150元一張。」
成都商報記者大量走訪後發現,這些商販都不是「現貨發售」,遇到生意上門,都是先電話聯繫上家詢問有沒有貨。一個商家可能會對應多個上家,除了四川以外甚至還有省外實名電話卡可以提供。
朋友圈叫賣 走二手平臺除了線下實體店,寄生於網絡的已實名電話卡買賣更加猖獗大膽。隨便在網上進行搜索,就可以在微博、貼吧彈出很多實名制電話卡網絡商的聯繫方式。成都商報記者根據網絡搜索添加了幾個微信。
一位商販表示,可以提供全國多地的多張實名電話卡,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等17個城市,不同地區對應的月租套餐不同,而這些已實名電話卡都是在商販本人的朋友圈公開叫賣,其朋友圈上最早售賣時期可追溯到今年9月3日。
經多次溝通後,對方以168元每張賣給記者一張實名卡,並同意走網絡二手平臺流程,網上標識的物品為「金士頓8G內存卡」。12月20日,記者收到包裹後在手機上試用,電話卡確實可以正常使用。在包裹上,對於寄件人信息寫得相當模糊,姓名一欄用數字代替,地址信息也草草略過。對於實名卡的來源,商販不願多說。
另一位商戶自稱可以提供聯通0月租的實名電話卡,價格僅僅為68元。此外還可以提供虛擬卡170、171號段,以及不顯示歸屬地的電話卡。
除了國內電話卡外,部分商販還提供諸如緬甸卡之類的國外手機卡,自稱「移動、聯通通用,不用擔心實名制問題。」
追問這些已實名電話卡從何而來?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這樣遍布多省份的已實名電話卡,其實已經中轉多次。多位從事通信詐騙案偵工作的基層民警表示,這樣的黑卡背後很可能是身份證信息的倒賣,已實名電話卡僅僅是身份證信息洩露的分支之一,還有不法分子冒用身份證信息辦理信用卡、冒用身份證信息開設儲蓄卡、借用身份證及個人信息推銷保險貸款服務,更有甚者冒用身份證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可以說防不勝防。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一個做身份證買賣的商販,對方表示身份證全部是真的,230元一張,最低可以少到200元,「男女和年齡可以選擇。」對於身份證來源,對方稱,「回收的。」
多身份、多地域的身份證信息售賣,源頭又在哪裡?一位從事反詐騙工作的民警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被倒賣的身份證主要有兩方面來源:一部分是被盜身份證回收,一部分是遺失身份證後回收。還有就是有人會在一些偏遠地區以低價收購身份證信息,或者以低價要求對方登記手機號。值得注意的是,身份證如遺失或被盜,公民在重新申請新身份證後,原身份證在部分場合仍然可用,這也導致一部分身份證信息在被倒賣,而在法律層面上,律師會建議公民須在公開讀物上刊登遺失免責聲明。
購買身份證後辦卡 一張身份證理論上能辦390張卡那麼,拿到一個身份證後,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完成手機實名制註冊?
12月22日,中國移動客服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市民拿到本人身份證後可以到移動營業廳現場登記,「但並不一定要求使用者是身份證本人,親戚、朋友身份證均可以辦理,只是此後辦理移動業務、要求出示身份證時會不方便。」電信、聯通客服回復也相同。
今年9月23日,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工信部、央行、銀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防範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通告要求,針對同一用戶在同一家基礎電信企業或同一移動轉售企業辦理有效使用的電話卡達5張的,該企業不得為其開辦新的電話卡。
成都商報記者向四川移動、四川聯通求證得知,同一用戶在該運營商內最多可以開5張電話卡。
而四川電信因為系統尚未全國通查,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說,同一個身份,在中國電信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可以辦理170張電信電話卡。如果再加上移動、聯通兩大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同一用戶在全國範圍內就可以辦理180張電話卡(電信170張,移動5張,聯通5張)。除了移動、聯通、電信,國內電信企業還包括虛擬運營商(即移動通信轉售企業),按上述通告要求,同一用戶在同一移動通信轉售企業辦理的電話卡上限也是5張。
12月22日,成都商報記者以市民身份向工信部諮詢,
工信部相關部門王姓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批准的移動通信轉售試點企業有42家,那麼,按上述通告要求,理論上同一用戶可以註冊登記210張電話卡,「但部分移動通信轉售試點企業有自己的合同要求,例如同一用戶限開3張、同一用戶限開2張,只是我們說不超過5張,所以210張電話卡的說法只能說是理論上。」監管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相關人員介紹,對於營業廳、店鋪以及流動攤販,該局和各電信企業均在持續檢查,若發現存在違反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的情況,例如未要求用戶提供有效證件或未對用戶證件進行查驗,直接將已登記身份信息的電話卡售賣給用戶,通信管理局會複查辦理此卡流程,若確認違規行為屬實,則會對電話卡的歸屬電信企業進行行政處罰。電信企業對於檢查發現的違規行為也會按照委託代理協議對營業廳進行處罰。
具體行政處罰力度如何?成都商報記者查詢工信部2015年發布的《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如果營業廳或店鋪未要求用戶出示有效證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或者未對用戶出示的證件進行查驗,就直接將已登記身份信息的電話卡售賣給用戶,則違反了《規定》第6條、第9條規定,按照《規定》第17條規定,「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電信業務經營者(即電信企業)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針對成都商報記者反映的情況,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相關人員表示,該局已多次赴太升南路檢查並摸底。目前已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一是通信管理局和電信企業均加強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違規情況一律從嚴處罰;二是要求電信企業完善制度,電信企業要求籤約代理商(營業網點)禁止將宣傳單投放到廳店以外的路邊攤販,並在委託代理協議上明確對籤約代理商的違規懲罰標準;三是要求電信企業對一證五號以上用戶的身份信息進行逐一重新核實,儘量將流轉到流動攤販的已登記電話卡清理掉。
對於身份證實名登記在不同省份可以重複使用的情況,工信部王姓工作人員解釋:「目前是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從歷史成因上來講,企業數據是以省級行政區域來分的,他們內部做的號碼限制也是以省級行政區域來分的。但現在我們對電信企業提出了全國統一的要求。」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相關人員也表示,「各電信企業均正在對各自電信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不久後,即可將全國數據匯總分析,可確保同一用戶在同一電信企業僅能辦理5張電話卡。」
(原題為《100多元/張 線上線下都在賣 起底手機「黑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