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方「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
在北京有句諺語,「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
門框胡同,北起廊坊頭條,南至大柵欄,一頭連接的是繁華的大柵欄,一頭緊鄰勸業場,因胡同內有一個石砌的過街門檻下面設著石門框,所以而得名。
別看整條胡同寬不足1丈從頭走到尾,也就短短一百餘米,但就是在這裡大作家張恨水創作出了《啼笑姻緣》《金粉世家》等好幾部小說。當年的同樂軒戲園(後改造成同樂影院)也是人盡皆知。
和北京人聊門框胡同,總是離不開吃食的,但聽老輩兒講廊房二條過去多是經營玉器生意的,而與它一牆之隔的門框胡同經營的則是與玉器行相關的加工行當只是不知道從何時起,門框胡同與玉器一點也粘不上邊漸漸地成為了小吃一條街。
昔日,北京人來前門這一帶必定在門框胡同停留的時間最久,您說我就去逛逛,什麼也不吃那八成是不現實的,走在門框胡同裡,撲鼻而來的香味任誰都抗拒不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門框胡同的故事。
1、匯聚京城著名的小吃攤
當年的門框胡同匯聚了京城著名的小吃攤,從南到北依次有:
北京復順齋醬牛肉→年糕錢→豌豆黃宛→油酥火燒劉→餡餅陸→爆肚楊→賣年糕、炒餅、湯圓的廚子楊→年糕楊→豆腐腦白→爆肚馮→羊頭馬→奶酪魏→康家老豆腐→炒火燒沙→包子楊→同義館涮羊肉→瑞賓樓(原名祥瑞)褡褳火燒→德興齋的燒羊肉白湯雜碎→俊王爺燒餅等。(您讓我一下全說出來,我還真有點想不起來了。不全,待補充,如有誤請您指出,非常感謝呦!)
這些販賣小吃的小攤飯鋪雖然門臉不大,但幾乎每家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說。
雖說門框胡同裡的這些小吃,門臉兒都不算大,但只要是吃過一次,那就再也忘不了了。尤其是那褡褳火燒,成了多人日思夜想,忘不了的味道。
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韭菜豬肉、豬肉大蔥、三鮮的,過去常來這兒的老主顧,他家所有的餡兒應該全都吃過一遍吧?那時候家裡要是外地親戚、朋友,指定是要帶他們來這兒吃上一頓的。
除了褡褳火燒,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門框滷煮了。老北京都知道門框滷煮老掌柜的在小腸陳當過學徒,但這兩家的味道,並不一樣。
在坊間,經常能看見有人在討論,是小腸陳好吃,還是門框好吃,您覺得呢?
現在,滿大街的「門框百年滷煮」,2013年那會兒,從廊坊一條到三條,恨不得家家戶戶都掛著「門框胡同滷煮老店」的牌子。想要在門框胡同回味過去的味道,還真是件難事兒。
門框滷煮隔壁就是另一家我要推薦的老店:門框鍋貼。
雖然也是蒼蠅館兒,但這家店就明顯多了,整個胡同找不出另一家黃色的店面了。鍋貼3兩12個起售,韭菜雞蛋和豬肉大蔥是我的最愛。
反正不管吃那種餡的,一定要配一碗小米粥才最地道。鍋貼是現烙的,需要等十分鐘左右,小米粥可以無限續。
花姐粥店就在滷煮和鍋貼的對面,但我本身對喝粥沒有特別的興趣,所以放到最後一家簡單介紹。這家店門面一樣不大,但也是比較出名的老店了,在地圖上可以直接找到定位。店裡除了各種粥還有生煎包可以吃。
早年的大柵欄地區不僅是京城的商業中心,還是一個娛樂中心,在這裡雲集了「廣和」、「廣德」、「三慶」、「中和」、「慶樂」等戲樓;「同樂」、「大觀園」等影院,很多戲曲文藝界的名流常出入此地,他們也是門框胡同小吃攤的常客。如裘盛榮、尚小雲、金少山、魯迅、常寶坤等,甚至當代詩人陳運和諸多文化界名人赴京也是這裡的忠實顧客。
2、歷史變遷
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對門框胡同的老字號實行了公私合營政策,很多傳承了數代的老號被收歸國有,一些門臉相繼合併或者關閉,那些生動鮮明的字號也逐漸消失了。隨著配給制在中國大陸的全面實施,食品成為受國家嚴格控制的商品,去飯館吃飯也逐漸遠離了北京市民,門框胡同僅存的飯館也逐一拔鍋滅灶徹底消失了。
1985年,爆肚馮的後人在門框胡同重開爆肚馮飯館,此後瑞明樓、月盛齋等老號也紛紛落戶門框胡同,門框胡同又與整個大柵欄一道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但新張開業的飯館早已沒有了昔日門框胡同的京腔京韻,與其他飯館沒有多大區別了。
3、馮廣聚:老北京小吃的「主心骨」
提起「爆肚馮」,老北京人無人不曉。作為京城著名的小吃,「爆肚馮」揚名於前門外門框胡同。
「爆肚馮」祖上山東陵縣,清光緒年間,馮廣聚的祖父馮立山在北京後門橋創立「爆肚馮」,專營爆肚。之後,他的父親馮金河接班,成為「爆肚馮」的第一代傳人。到父親這一代,「爆肚馮」已是名聲在外。後門橋的旗人多,很多太監也住在那兒,就推薦他家給宮裡送爆肚。後來,馮廣聚的父親將「爆肚馮」遷至前門外門框胡同,與當時爆肉馬、燙麵餃馬等五家組成了一個小吃店,被坊間譽為小六國飯店。
馮廣聚從小生活在大柵欄,成為「爆肚馮」第二代傳人,第三代掌門人。他製作的爆肚除採用傳統製作方法外,還大膽創新,爆肚越來越受大家的好評,魯迅、巴金、丁玲等都曾是門框胡同的常客。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時「爆肚馮」的生意被迫中斷,他也進了一家工廠。
本以為「爆肚馮」的手藝在他這一代會失傳,沒想到事情發生了轉機。1985年,隨著政策的好轉,馮廣聚與兒子在「爆肚馮」原址恢復了這家老字號。重張的第一天起便門庭若市,每天很多人排隊來吃。
看著自家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馮廣聚心裡開始惦記昔日同在門框胡同的老字號小吃。公私合營後,這些老字號都離開了門框胡同,很多人已經不知所蹤。為了找到他們的後人,馮廣聚每天騎著自行車打聽下落。
馮廣聚曾向北青報記者回憶,「爆肚馮」開業沒多久,老北京小吃「羊頭馬」的後代馬國義上門來捧場。馮廣聚勸馬國義把家裡的老手藝拾掇起來,重新開一家「羊頭馬」。但馬國義拒絕了,他還有工作,家裡也沒人做。
馮廣聚並沒有死心,足足勸了馬家10年。1998年馬國義提前退休,馮廣聚又跑上門去做工作,告訴他們,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可不能丟。這次,馬家動了心,但是沒場地,馮廣聚又幫著張羅門面,終於在這一年,「羊頭馬」開張了。
慢慢地,年糕錢、月盛齋、恩元居、豆腐腦白、德順齋、奶酪魏、小腸陳、茶湯李、門框褡褳火燒的後人都一一被他找到。在馮廣聚的攛掇下,門框胡同各家老字號小吃重新聚攏,恢復了往日的繁華。直到2006年門框胡同拆遷,以「爆肚馮」為首的眾小吃又轉到後海,繼續這樣的捆綁式經營,其間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有馮老爺子在,大家的心裡就有了主心骨,老北京小吃也才得以延續下去。馮廣聚曾說過,這輩子,他做過的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就是重振了老北京小吃。
2014年12月29日,百年老字號「爆肚馮」第二代傳人,老北京小吃的「主心骨」馮廣聚逝世。這位82歲的老人,一生都在做著一件事:重振北京小吃。
感謝馮老爺子為老北京小吃做的這一切!
如今,老北京小吃已紛紛「復出」,大家的味蕾得到了滿足,各家店面也多了。但關於門框胡同,在每個北京人心裡都有一家心儀的館子,一道難忘的小吃,一段和它有關的故事。
更多美文,敬請關注「遊遍北京」;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