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上海青年嚮往穩定的工作?他們愛上海的理由是什麼?近日,上海市青年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上海團校青年研究中心以「上海青年新期待」為主題,在全市14-35歲青年群體中開展問卷調查和重點人群訪談,回收有效問卷5110份。
談及對上海的印象,受訪年輕人認為是現代(12.0%)、時尚(10.1%)、開放(9.6%)、創新(8.4%)、高品質(8.1%)、機遇(7.7%)、有活力(7.4%)、安全(7.1%)、包容(5.2%)等。
「創新」
夏珩哲(男,05後)學校門口的石庫門老房子和低矮蜿蜒的小弄堂被一幢幢高樓取代,這是城市的創新。家附近的老式菜場被拆掉後重建成乾淨明亮的大超市,這是生活的創新。「老年痴呆症」有了新藥可以攻克,這是醫學的創新。5G技術走進千家萬戶,這是科技的創新。每時每刻,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都充滿著「創新」的活力和激情。
「開放」
沙志超(男,95後)從2010年世博會,到連續三年舉辦進博會,從全國首列磁懸浮列車通車,到臨港特斯拉工廠落地,上海一直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支持和鼓勵新興產業和科技。上海就是這樣一座開放和年輕的城市,就是這樣一座不斷圓夢與造夢的城市。
「安全」
費文玲(女,95後)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長大,從獨自上下學到獨自夜路往返,安全,是這座城市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即使遇到困難不便,也能及時找到工作人員予以解決,很舒心,亦很安心。
「機遇」
於睿濤(男,05後)我的爸爸是來自河北的一名普通大學畢業生,20多年前來上海闖世界,先後在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及日本、以色列等多家外企上班,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得MBA學位,現正在東華大學就讀博士研究生。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爸爸獲得了多種機遇,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和提高。
張馨予(女,00後)大學期間,學校和社會為我提供了不少活動平臺,例如進博會志願者、各類大咖講座、文藝演出、畫展、博物館參觀……這些經歷慢慢我慢慢變得敢於表達自己,更結識了不少優秀的人。
「包容」
魯安予(女,05後)「帶貨一哥」李佳琦,前不久被作為特殊人才引進落戶,這不僅說明上海吸引著有為青年來到這個城市發展,更說明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只要夠努力夠出色,都有機會在你的行業成為楷模,並獲得這個城市的接納。
張和樂(男,90後)在這裡你不僅能聽到各地方言,還能看到不同膚色的人群。每個人都在為生活拼搏奮鬥,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堅定不移地前行,都有成功的機會!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