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創新、包容,是深圳企業精神的核心 「紀念深圳經濟...

2021-01-11 證券日報

「回顧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深圳的成功是有說服力的!改革、開放、創新、包容,和敢闖敢試,是深圳和深圳企業最核心的精神。」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長李子彬擲地有聲地說出這句話時,臺下掌聲如雷,在場眾人無不為深圳特區40年敢為天下先的企業精神所震撼。

9月21日下午,正和島、中信出版集團與中國平安聯合舉辦的「紀念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暨企業精神高峰論壇」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舉行。論壇主題「進無止境」形象描述了深圳及深圳企業精神,主講嘉賓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長李子彬,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平安集團董秘兼品牌總監盛瑞生等,聯合為線上、線下逾400萬觀眾帶去一場立體、生動、豐富的特區精神盛宴。

李子彬:特區精神是「改革、開放、創新、包容」

當過廠長、做過市長,領導過國家改革,年過八旬仍投身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李子彬,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崛起的完整親歷者。1994年-2000年在深圳擔任副市長和市長期間,李子彬主導加快了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立了IT、生物技術等深圳代表性產業的雛形。

李子彬追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初衷,「發揮改革試驗場的作用、對外開放窗口的作用和對內經濟發展示範輻射的帶動作用」。正是秉承這一使命和初心,深圳特區培育出生生不息的「改革先行、開放進取、勇於創新、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與企業精神,培養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華為、騰訊等一大批享譽中外的世界級企業。

立足於當前百年未有的變局和機遇,周其仁認為,深圳和深圳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勇於創新」的精神,發揚「敢闖敢試」的特區姿態,實現後髮式創新突圍。「過去,從貧窮到富有是企業家精神,把產品做好是企業家精神,具有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精神。今天和未來,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更應提升科技創新的『獨到性』,加強後發創新優勢,從大量『看到了造』轉變為『想到了造』!」

管清友認同周其仁的觀點,並指出深圳一隻腳踏入「無人區」,一隻腳還在「有人區」。「無論從規模總量還是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深圳要對標的城市已經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城市了。從與其他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相比,深圳還有非常大的潛力空間。」管清友認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升級產業結構,但最核心的是堅持創新、開放的城市精神和企業精神,以實現突圍、突破。

秦朔:平安成功的核心是企業家精神,不斷創新、永無止境

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平安位列第21位。用32年時間從一家地方性保險公司,成長為世界級金融科技企業,正如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所評價,「平安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創新、堅忍不拔和展現超群領導力的壯舉,是中國奇蹟的縮影」。

平安為什麼能成功?秦朔總結了四方面原因,其核心是傳承蛇口基因的企業精神,是不斷創新、永無止境的企業家精神。

首先是偉大的初心。是什麼動力推動平安從蛇口走向深圳,從深圳走向全國?秦朔在創作平安傳記《無止之境》過程中發現,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1999年就在公司內部提出,「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背後是幾十家優秀企業作為支撐,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業之一。」這一目標今天正在逐步兌現。秦朔認為這是平安的蛇口初心,與李鴻章「以商務立富強之基」、鄭觀應「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等商業文明的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二是蛇口基因的影響。秦朔認為,最能體現平安企業精神的是從蛇口出發時,時任中央領導對平安寄語,「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為什麼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因為平安從「懷胎」到「生下來」再到「活下去」,每一步都不容易。在創新中求發展,也是因為平安永懷危機意識,時刻不忘學習與創新。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說他重點關注三塊工作,戰略、文化和人才,想的永遠是平安明天往哪裡走。「平安永遠在創業,馬明哲說如果哪天他說出守業的話,平安就不平安了。」

最後是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和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及控制體系。平安集團是一家社會性、公眾性的上市公司,其股權結構多元,要求其公司治理架構和治理運作機制必須規範、現代。「管理一百萬人的隊伍是非常大的挑戰。而作為這麼大規模的金融企業,如果不追求長遠利益,不做長遠打算,很容易陷入體制僵化,不進則退。」平安集團確立了「五會一體」、各司其職的管理架構,並按國際標準建立決策、內控和信息披露制度。秦朔認為,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體現在能確保長期戰略得到有效實施,而平安先進的體制機制,保證了其戰略的延續性和經營的穩健性。

盛瑞生:創新與包容,是平安的文化基因

結合李子彬提出的特區精神,盛瑞生認為,深圳勇於創新、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平安身上印下了深刻烙印,對平安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安的創新精神與特區拓荒牛精神一脈相承,平安開放包容的人才文化則是對深圳海納百川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盛瑞生總結,平安32年,從蛇口出發、艱苦創業、走向全國及世界,從保險起家、開拓綜合金融、並向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態轉型,無不是「在創新中求發展」這一理念所驅動和生發的結果。1995年左右,平安提出探索綜合金融。由於政策管制和對協同文化要求極高,「綜合金融模式」一度被華爾街判定為「偽命題」,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平安用自己的堅定實踐讓這個命題成了真命題,打造了「綜合金融孤品」。而從第三個十年開始,平安開始向科技和生態「拓荒」,建立起11萬科技從業人員、3.5萬研發人員的科技隊伍,連續兩年獲得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數第一和醫療科技發明專利數第二,孵化出平安好醫生、陸金所、金融壹帳通等多個行業領先的科技獨角獸。盛瑞生表示,平安的科技轉型與馬明哲是個「科技發燒友」密切相關,他曾多次在內部會議中提出堅信「人工智慧和醫療科技將給人類帶來最大顛覆,重新定義未來的世界,也定義未來的平安」。

而對於深圳以「開放包容」著稱的城市文化,盛瑞生表示,深圳有「來了就是深圳人」,而平安是「來了就是平安人」。在平安,不惟學歷、不講資歷,沒有所謂的山頭和人脈,主張「簡單、包容」文化,一切以價值最大化為導向的企業,人才來了平安只用專心發揮所長、創造價值和業績。因此,平安的「空降兵」和「外腦」生存率始終居於業界前列,成為平安事業創新發展的主力。「用馬總的話說,平安吸引人才的要素有三點,一是有壓力及挑戰性的工作,二是合適的收入,三是成就感。正因為有簡單的文化,整個公司充滿開心的、樂觀向上的氛圍,全體員工團結協作、奮勇爭先,充滿敬業樂業、蓬勃向上的激情與活力。」

40年破浪前行,深圳和深圳企業精神最寶貴的價值是什麼?未來的可能性又在哪裡?或許正如論壇結尾各位嘉賓總結所言,直到今天為止,深圳仍然是中國開放意識最強、創新氛圍最好的城市。「開放包容,創新不止,基業長青」,這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邏輯,也是每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

相關焦點

  • ...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暨企業精神高峰論壇」在深舉行
    「回顧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深圳的成功是有說服力的!改革、開放、創新、包容,和敢闖敢試,是深圳和深圳企業最核心的精神。」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長李子彬擲地有聲地說出這句話時,臺下掌聲如雷,在場眾人無不為深圳特區40年敢為天下先的企業精神所震撼。
  • 「不惑」深圳探路改革開放新路徑
    第二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成立,經濟特區模式在中國誕生。隨後,深圳用40年的時間,殺出了一條血路,引領全國改革開放,令世界矚目。深圳特區建立以來,經濟快速增長,躋身國際現代化大都市。恆大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與深圳這座城市息息相關。除了經濟的崛起,深圳在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等各領域也全方面協調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2019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0155.51億元,其中包括信息技術、數字經濟和高端製造業等產業。
  • 深圳的音樂盛宴傳響全球,彰顯開放包容文化魅力
    「深圳速度」、「深圳科技」、「深圳質量」、「深圳創新」、「深圳設計」……這些或許都是答案,但是,依個人之見,「一帶一路」倡導的是「包容性全球化」,而深圳正好具備了「包容性全球化」的特質。兩者契合,碰出火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深圳開放、包容的特質,使得深圳在短短四十年內發生驚人巨變,鑄成了一個世界奇蹟。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深圳:創新綠洲生機勃勃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深圳:創新綠洲生機勃勃 原標題:   「謝謝大家來看我!」在深圳神州雲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門口,可愛的客服機器人艾娃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迎接客人。
  • 改革開放再出發,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這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舉措,既是對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為深圳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給深圳特區「加了任務」,在深圳改革發展歷程中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也標誌著全國改革攻堅進入了新的階段。
  • 從「拓荒牛」到「前海石」 深圳精神塑造獨特城市氣質
    每天都有不少從外地來深圳的遊客,站在深圳市委大院門口的雕塑前,拍下一張紀念照。 這尊雕塑名為孺子牛,又被稱為拓荒牛、開荒牛。自1984年起,這座青銅雕塑就屹立在深圳市委大院,成為城市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一如它所象徵的「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脈中。
  • 陳茂波:香港和深圳角色不同 都是改革開放的前鋒
    中新社香港12月1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2月1日表示,深圳與香港,縱使角色不同,但都是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的前鋒,肩負著領航者的責任。陳茂波當天通過視頻參加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共創灣區輝煌、共享祖國榮光」粵港澳青年主題活動致辭時作出上述表示。陳茂波說,有些人可能會用生產總值或者是不同產業的發展,來比較深圳和香港兩個城市。
  • 深圳龍崗區激活源頭創新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人工智慧領域的頭部企業,公司的動態人像識別系統「深目」目前已在全國近100個城市落地。對於該公司副總裁鄭文先來說,第一套「深目」系統落地深圳市龍崗區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公司的成長離不開龍崗區政府創新開放的理念。」
  • 改革開放踏上更高起點,深圳往哪「闖」
    南方科大取得的飛速進步,是深圳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一個標誌性成果。 今天,站在全新的歷史關頭,深圳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人們發現,繼續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仍然不亞於當年。微觀而言,有底子薄的歷史欠帳;宏觀而言,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作為開放前沿的深圳首當其衝,高度承壓。
  • 【印象深圳】圖說深圳改革開放歷史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創辦於1980年的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最早實施改革開放、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歷經40年砥礪奮進,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
  • 深圳南嶺村:始終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大步向前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誕生,廣大人民看到了希望,南嶺村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村裡拿到第一筆43萬元的土地出讓金,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很多人提議要分掉,但在改革開放這麼好的政策之下,村幹部們也有了改革、開拓的想法,決定用這筆錢開始興辦鄉村工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說。
  • 深圳: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矽谷」煉成記
    【編前語】38年來,深圳經濟發展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和創新,百姓因此受益。現在的深圳,繁華、創新、包容、年輕……這些浮現在你腦海裡的「詞彙」,背後蘊含著哪些敢闖敢試的故事?深圳人血管裡流淌的創新DNA有怎樣的生命張力?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速度舉世矚目!深圳奇蹟是如何鑄就的?
    自5月21日起,21世紀經濟報導將推出「壯闊東方潮 奮起新時代」專欄。回顧四十年改革開放進程,不僅是為了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更是為了堅定「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信念,在歷史脈絡的梳理中找出開創未來的策略和路徑。
  • 深圳龍崗區激活源頭創新
    「公司的成長離不開龍崗區政府創新開放的理念。」鄭文先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和場景應用密不可分,技術做得再好,沒有場景的支撐、沒有辦法落地,也只能停留在實驗室。政府的支持對人工智慧這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十分關鍵。
  •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榮膺「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性地標項目大獎」
    1月6日,平安不動產旗下代表性項目——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在中國房地產行業領袖年會上摘得「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性地標項目大獎」,受到廣泛關注。此次年會以「大國廣廈 美好生活——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為主題,由全聯房地產商會、《中國房地產報》、中國住交會、鳳凰網共同主辦,旨在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的偉大徵程,紀念伴隨改革開放而起步的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史,具有深廣的業界影響力。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金融業經歷滄桑巨變,實現歷史性跨越。為更全面地回顧和總結深圳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推出《對話》欄目,與在深圳金融業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對話,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深刻啟迪和精神動力。
  • 深圳口述史|梁振英:親歷改革開放 見證深圳巨變
    ,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個消息從內地傳到香港,當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香港人都滿懷激情,抱著報效國家的精神,自己出路費到深圳、廣州、上海等地,幫助內地推進改革開放的探索實踐。如今,改革開放為深圳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圳這座城市,敢想、敢做、敢闖、敢創,不斷迸發出新的想法和新的做法。我非常希望香港各方面的專業人士能夠像當年的我們一樣,秉持報效之心到內地的各個地方,為國家所需,奉獻自己所長。
  • 張國鈞: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 深圳稅務深度服務改革開放
    原標題:張國鈞: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深圳稅務深度服務改革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從「一個圈」到一座城,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創新型大都市,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鮮活經驗,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 四十年深圳變遷:「奇蹟之城」處處展現改革創新魅力
    這座城市就是深圳,它的勃興,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見證;它的勃興,是符號,是歷史,是開拓創新、敢闖敢試的精神寫照。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點,日前啟動的「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第一站就來到了深圳,來自中央及地方的30多家媒體記者深入走訪,近距離感受最真實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蹟」。觀眾參觀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
  • 深圳的「史詩級」蝶變:從小漁村到國際創新之城
    40周年紀念日。回望40年深圳創造的千餘項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第一紀錄,相當一部分集中於這個時期。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是「禁區」,放開市場的價格體制改革是「雷區」,打破「鐵飯碗」的勞動工資制度改革是「難區」,實行股份制的國有企業改革是「盲區」,深圳都「闖」了……這個時期的深圳迅速走上以「三來一補」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之路。同期,深圳的經濟增速遠遠超過亞洲四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