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貫通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並橫跨亞歐大陸的「一帶一路」取得重大突破,出國旅遊、國外留學已經不再新鮮;海淘、代購等也愈發流行。中國進出口貿易迎來飛速發展的機會。增長快速的領域,產生的配套需求也是很大的。跨境支付就是其中最為必要的跨境配套服務。
跨境支付發展歷史回顧
2007年,銀聯成為國內首家開展跨境支付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2012年,世界貿易組織認定銀聯存在壟斷行為。國家為了更好地發展第三方支付市場,終於確定允許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進入跨境支付服務領域。2013年9月,國家外管局發放了首批17張跨境支付牌照。2014年,第二批共5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獲得跨境支付牌照。進入2015年,跨境支付走向了法制化和規範化道路。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發布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和《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允許部分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且支付業務為網際網路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展跨境業務試點。截止2015年底,獲得該資格的支付平臺數量為27家。隨後的2016年,跨境業務試點企業數量維持不變。直至2017年春季,外管局才批准3家參與跨境試點。自此,擁有跨境支付資格的支付平臺數量達到30家。
「數說」跨境支付
兩種模式
就目前而言,從事跨境支付業務的支付平臺主要採用兩種業務模式:
1.卡組織合作:跨境支付平臺與國際信用卡組織合作,貨幣轉換、清算資金由卡組織完成。
2.銀行合作:跨境支付平臺與境內、境外各個銀行達成合作,銀行協助買家購買外匯,並完成支付。
三種途徑
跨境支付包括境外線下消費、跨境轉帳匯款、跨境網絡消費三種途徑。而第三方支付中的跨境支付平臺也是跨境轉帳匯款3種主要途徑之一,另外2種途徑分別為商業銀行和專業匯款公司。
八座城市
從國內跨境支付平臺的城市分布來看,北京和上海以壓倒性的優勢領跑全國,其中北京的跨境支付平臺數量為10家,上海為9家。杭州、深圳、重慶處在第二梯隊,跨境支付公司數量分別為4家、2家、2家。而成都、海口、南京則分別佔據各1家。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跨境支付平臺的資源集中度較高,北上兩座城市的數量佔據總跨境支付平臺數量的64%。
什麼是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因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及其他方面所發生的國際間債券債務藉助一定的結算工具和支付系統實現資金跨國和跨地區轉移的行為。如中國消費者在網上購買國外商家產品或國外消費者購買中國商家產品時,由於幣種的不一樣,就需要通過一定的結算工具和支付系統實現兩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金轉換,最終完成交易。
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電子商務(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交易雙方提供跨境網際網路支付所涉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
跨境支付政策:
2013年10月,正式下發了《關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批覆》,(匯綜發【2013】5號)簡稱5號文件,批准1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
2014年2月18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關於上海市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的實施意見》,上海銀聯、通聯、東方電子、快錢、盛付通等5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取得了首批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資格。
2015年1月2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發【2015】7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的試點,將跨境電商單筆限額由等值1萬美元提升至5萬美元。
根據規定,支付機構開展電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首先需要有央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其次需要外匯管理局準許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批覆文件。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不需要外管局的批覆,由各地央行分支機構發布相關文件即可。
申請跨境支外匯支付業務所需資料:
支付機構申請試點開辦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應向,所在地外匯分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報告,載明申請人名稱、住所、註冊資本、組織機構設置、已開展的支付業務和擬申請開展的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種類有關備情,以及準況和工作計劃等。
(二)業務運營方案含,包業務辦理流程詳細說明資金匯兌和支付整個環節、客戶實名制管理、交易真實性審核、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採集報送、備付金帳戶管理、業務風險控制等內容。
(三)《支付業務許可證》複印件
(四)與備付金開戶銀行的書面合作協議包含備付,金帳戶管理、支付指令管理、跨境收支申報管理、系統錄入管理、數據核對等內容明確方責任務,雙義
(五)內部操作規程含,包支付機構內部各部門業務分工、操作流程和要求等
(六)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