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段智興(一燈大師的俗名)是大理國的第十八代皇帝,段譽的孫子,在位二十九年,並沒有避位為僧,他是在位期間駕崩離世的。這給了金庸先生對這個人物的創作有了更多的空間,將他的離世改成出家,易名為法號「一燈」,就是最佳的塑造。然而對他出家的原因,卻讓他變得很無辜。畢竟從根源上來說,瑛姑兒子的死不是他的錯,他對自己見死不救的懺悔更多的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折磨。
一、一燈大師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但他沒有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救瑛姑的兒子。
段智興雖是帝王,但卻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他知道自己的劉貴妃(瑛姑)跟周伯通有染之後,是曾經想將瑛姑許配給老頑童的,只是老頑童本來就不是想成家之人,他拋棄了瑛姑,自己消失了。假如當時的周伯通帶著瑛姑離開王宮,可能就沒有了後來的那一場冤孽。而周伯通離開瑛姑後,瑛姑留在王宮,生了兒子。段智興卻曾因為自己對瑛姑的想念,悄悄去過她的寢宮,但他剛到寢宮屋頂就聽到一陣兒啼之聲,夜寒霜重,他竟呆呆地在屋頂待了一夜,大病一場。
後來他出家為僧,並不是選擇在大理皇家寺院的天龍寺,而是選擇了桃源,小編也認為他是為了離開這個傷心之地,這種避世的做法也體現了他的至情至義。
瑛姑的兒子為裘千仞的鐵掌所傷,裘千仞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破段智興的功力,讓他趕不上第二次華山論劍,減少一個競爭對手。段智興當然也明白裘千仞這樣做的目的,他也知道自己強行救瑛姑兒子,會耗去自己半生真氣與功力,之後想再修煉回來所需要的時間那並不是一年半載的,而將是漫長的歲月,他救人剛好就落入了裘千仞的圈套。後來一燈為救同樣被鐵掌所傷的黃蓉,就元氣大傷,幸好和他師弟在翻譯《九陰真經》中總綱的梵文時,藉助《九陰真經》所載的療養法門,才復原功力。
二、瑛姑憑什麼讓一燈去施救她的兒子?
當時的段智興沒責任沒義務去救人,但劉貴妃也沒理由去讓一燈救人。
首先她自己不守婦道,出錯在先,但瑛姑卻始終並沒有為自己的過錯而悔過。她自己留在王宮,私自把她跟周伯通的兒子生下來,心裡所想的是有朝一日能與周伯通一家團聚。本來有這個僥倖的想法也無可厚非,但她是不是應該離開王宮,另找住處,或者去尋找老頑童呢。假如她沒有在王宮,裘千仞潛入王宮,無非也是想重傷段智興的兒女或者至親一人,那就不會是劉瑛姑的兒子了。倘若裘千仞知道那時的劉貴妃還有這一層醜事,他肯定不會傷她的兒子,因為他也會想到段智興不會出手相救這個可能性,那樣他的計劃就泡湯了。
其次段智興並不是一開始就不想施救的,當時他看到嬰兒慘狀,馬上就想救人。可是他打開嬰兒襁褓時看到錦帕上刺著「鴛鴦織就欲雙飛」(《四張機》)的詩句,知道自己的皇妃心裡仍惦記著周伯通,一下子就把他救人的想法給阻止了。換位思考,段智興也不是聖人,劉瑛姑憑什麼要讓他做出只有聖人才能做的事情,畢竟聖人也不一定能壓抑得住當時的那種憤怒之情。
而瑛姑看著自己的兒子在痛苦中掙扎,知道段智興拒絕救人,不是想法讓他出手相救,而是怨心徒生,親手了結了兒子性命,讓小孩死在段智興面前,要使段智興懺悔一生。而且,自己的兒子得不到段智興的救助,那他也就不能再救其他人,這才有了後來一燈救黃蓉,她去尋仇的後事。這種狠心,這樣的邏輯,憑什麼讓當時的段智興去救人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瑛姑就是這種人。
三、懺悔避位為僧,一燈大師確實無辜,但卻成就了他的另一番作為。
嬰兒死後段智興後悔不已,見死不救的罪過始終縈繞於心,不吃不喝三天三夜,為了救贖前愆,於是傳位後人,出家為僧,法名「一燈」。為了清修,遠避皇家寺院,隱居桃源,他在位時的四位臣子亦追隨他出家修行,成為一燈大師門下的「漁、樵、耕、讀」四位弟子。
段智興取法號「一燈」,是希望以自己一人之錯為燈,開明警示世人。南帝變為南僧,脫離了塵世,卻變成了光明,實際上這也是他的佛緣已至。
他在潛修中,身擁高深佛法,將「一陽指」練至登峰造極。雖曾救黃蓉而喪失功力,卻在翻譯《九陰真經》中總綱的梵文時,獲得《九陰真經》所載的療養法門,復原了功力。
修行讓他功力精深,無求讓他胸懷天下,他開明見性,不但感悟了慈恩(裘千仞),還在襄陽大戰中,保得了一方黎民不受戰火之災。最重要的是長壽,最後一次華山論劍,他獲得南僧尊稱,在新五絕中,他是最老的,年過九十,在小說中的他,百歲高齡不在話下。
段智興的避位為僧是無辜的,瑛姑兒子之死,雖說跟他有間接關係,但錯不在他。他成為一燈,除了懺悔前愆,也是佛緣已至,最終成為南僧,實是大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