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鄭千山)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昆明市晉寧區文物管理所在晉寧上蒜鎮石寨山大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中,有重大發現:繼2017年發現的金砂村上西河遺址滇池盆地第一個古滇文化村落遺址外,日前又在河泊所村河泊所遺址發現了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的甕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了「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等一系列封泥及大量陶釜、玉石等,進一步 從實物史料上呈現了2000多年前古滇國的社會形態和生活風貌。
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志龍介紹,從2018年10月開始的為期半年的河泊所遺址的考古發掘,共發掘遺址1800平方米,涉及田塊、道路(田埂)、水井、窯址、灰坑、墓穴、房屋等,出土了甕棺、陶釜、紡輪、骨錐、牙器、銅鏃、玉鐲、石斧等,其中出土的200餘座甕棺系首次發現,內均有年齡1歲以內嬰幼兒遺骸,這極大豐富了對古滇國葬俗文化的認識;而90號灰坑出土的「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等封泥,對了解古滇國在西漢時期的政權性質、行政模式和職官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初步證明西漢漢武帝在設立益州郡、賜滇王王印的同時,也設立了『滇相』,建立了一整套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
古滇國是雲南歷史上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古代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1955年,石寨山第六號墓中曾出土了金質篆書的「滇王之印」,轟動了國內外考古界,印證了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漢武帝元封二年「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的史實;2017年上西河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過去古滇國文化考古研究中滇池盆地只見墓葬遺址沒有村落遺址的空白;此次對河泊所遺址的發掘與發現,拓展和深化了對古滇國政權性質、行政模式和職官制度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
河泊所遺址距「滇王之印」出土地石寨山墓地僅700餘米,最早發現於1958年,2011年被公布為晉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2月被公布為雲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