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澳門特區政府網站消息,澳門文化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來澳,在大三巴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發現古牆體結構,位置及方向南接大炮臺舊城牆,北接茨林圍北邊圍牆,考古成果具重大價值與意義,有利縫合該區歷史環境肌理。
特區政府跨部門小組於今年初正式開展大三巴整體規劃工作,重塑該區的整體性及核心價值。文化局邀請國家級考古專家來澳,在大三巴及鄰近區域進行大面積調查,探尋聖保祿神學院及古城牆遺蹟。該考古隊自今年4月10日正式展開調查,至今已完成四分之三工作。
據考古隊專家透露,考古工作包括在首期清拆的兩幢舊公務員宿舍範圍進行考古發掘,並在鄰近地區進行電法和磁法的物理探測,以了解地底考古遺蹟的分布狀況,調查範圍遍及聖保祿神學院前壁、大炮臺、茨林圍及顯榮裡一帶。
在已清拆的兩幢舊公務員宿舍範圍內,目前發掘面積約735平方米,發現了一塊早於宿舍大樓的土塊地面,南北長1.5米、東西長3.5米,有向另外兩幢宿舍大樓的方向延伸的趨勢。出土遺物有清代至民國初年的瓷片、瓦片、瓦當及鐵炮彈等。
另在茨林圍東側一地盤內發現一段古牆體,南北長15.5米、東西已露出的寬度約1.27米、高2.45米。其方向南接大炮臺舊城牆,北接茨林圍北邊圍牆。經過局部試掘,牆體構造由至少五層石塊砌成基礎,石塊上鋪上一至兩層包灰青磚,其上再有夯士。夯土層次紋理清晰,每5至10釐米一層。牆體南端出露了一段包青磚的牆壁,牆中夾有黃土,初步分析這段牆體的南側可能為一東西向的通道。
目前發現的古牆體與1760年、1886年及1912年的澳門古地圖描繪的古城牆位置一致,基本已可確認為古牆體的一部分。但它是作為聖保祿神學院外沿的圍牆,還是大炮臺北段的澳門古城牆,又或是兩者功能合二為一的結構,仍有待進一步釐清和探討。該牆體在方向上橫跨未清拆的兩幢舊公務員宿舍大樓,而與大炮臺的城牆位置連結,因此有需要在另外兩幢大樓地底下展開進一步考古發掘工作,以全面了解牆體遺蹟的性質及分布狀況。
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將於下周清拆餘下的兩棟公務員宿舍,以配合專家進行下一階段的大三巴考古工作;特區政府將因應下一階段的考古成果,制訂大巴區未來空間利用的整體規劃,在完成初步規劃研究後會向社會公開諮詢,期望未來的規劃方案能達到保留歷史文化價值及創造經濟發展達致平衡共贏的作用。
跨部門工作小組指出,為了解高園街四幢公務員宿舍所在處(即當年聖保祿學院遺址)的情況。特區政府於今年3月率先清拆靠近大三巴牌坊兩幢公務員宿舍,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於4月在現場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的工作。經過個多月的考古,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考慮到儘快開展下一階段的考古工作對進一步更全面了解,考證聖保祿神學院的原有格局以至整個大三巴區的古蹟起重要作用,因此,特區政府日內會清拆餘下兩間公務員宿舍。
鑑於位處澳門世遺核心區及文化旅遊中心的大三巴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整片景區對周邊以至全澳的文化旅遊景點和經濟均起著輻射及帶動的重要作用。為此,特區政府規劃部門會因應屆時的考古成果而展開大三巴世遺核心區的整體規劃研究,並以保護及強化歷史文化資產、提升整體環境素質、創造多元產業發展機會的前提下展開相關研究工作,令日後推出的規劃方案能達到縫合歷史環境紋理,豐厚澳門的歷史遺產,彰顯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外,亦可透過重塑大三巴區旅遊及文化資源,從而達到改善舊區環境,推動區內多元經濟的目的。
大三巴世遺核心區的規劃涉及文物保護、旅遊、民生、交通和文化等不同方面,為了令規劃方案能達到保留歷史文化價值及創造經濟發展達致平衡共贏的目的,政府在完成初步的規劃研究工作後,跨部門工作小組會向社會公開諮詢,廣泛徵集社會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優化規劃方案內容。
(責任編輯: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