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慈善工作做得非常紮實」「社會公眾對廣州慈善組織的信任度提高了」「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慈善隊伍,做公益更專業化了」……2016年,《慈善法》正式頒布,廣州率先響應並貫徹落實,啟動了創建「慈善之城」計劃,開展了多項行動。街坊市民對近些年來廣州慈善發展都有哪些印象?廣州慈善又對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隨著「十三五」廣州慈善回顧的開展,慈善組織從業人員、社工、志願者、街坊……不同的群體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2020年「99公益日」當天的活動之一。 「廣州的慈善工作做得非常紮實」(況由志 重慶市慈善總會副會長)
我對廣州慈善的印象是,廣州的慈善工作做得非常紮實,各方面做得非常細心、周到。比如廣州近幾年開設長者飯堂、居家養老等服務,全方位為老年人群考慮。還打造「初老服務老老」模式,發動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社會公眾對廣州慈善組織的信任度提高了」(陳舒 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
近年來,廣州持續進行透明度評價,促進了慈善組織的透明度發展,提升了慈善事業在社會的公信力。2019年,廣州地區共有142家慈善組織參與透明度評價,而最早的時候只有50多家參與,同時獲得透明度A等級的慈善組織也從最初的13家增長到42家。這些情況說明:第一,廣州的慈善組織建設獲得了好的發展,慈善組織數量越來越多;第二,廣州的慈善組織在透明度方面的努力和重視逐漸提高,尤其是和捐贈人的交流方面下了很大努力;第三,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任度越來越高。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州慈善組織還能取得這麼多的善款和成效,說明社會公眾對廣州慈善組織的信任度提高了。
「社工與慈善相結合,能幫助更多困難群眾」(黃麗雲 廣州市北達博雅社會工作資源中心助理主任)
廣州市民政局印發《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方案》,為社工參與慈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近兩年來,社工站積極參與推動社區慈善捐贈站點和發展社區慈善基金,籌集社會資源的方式更多元化,動員多元主體參與慈善更有號召力,營造的社區慈善文化氛圍更濃厚。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與慈善資源的相結合,拓寬了社區慈善服務的覆蓋面,深化了兜底困難群體的服務成效。比如,金花街社工站連結廣州市慈善會微心願項目資源,在半年多的時間內連結了資金56255.55元,募集公眾捐款和企業配捐33433.44元,幫助152戶困難家庭實現了微心願。
2020年「99公益日」當天的活動之一。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慈善隊伍,做公益更專業化了」(李燕玲 律師)
好幾年前,我在廣州也有加入志願者隊伍,參與公益活動。那個時候,參與公益活動的基本是固定的志願者和義工,組織比較少,活動也比較單一,做的都是比較簡單的事情。最近這幾年,我感覺公益團隊擴大了,幾乎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公益慈善隊伍,比如我們律師行業就有很多做公益的團隊,也出現了法律援助基金會。以前做志願者很少跟個人專業掛鈎,現在做公益更專業化了,比如我們律師是從法律的角度去做公益。除此,不同行業的團隊也會結合起來做公益,比如前段時間我參與了一個「唯愛媽媽」公益法律援助項目,那是廣州市法律援助基金會與唯品會合作共建的一個公益項目。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渠道,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想要參與的慈善項目」(林潔 主持人)
參與公益事業十餘年,我覺得現在廣州的公益項目、公益組織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渠道和平臺參與公益。同時,公益項目分得更細了。比如現在有聚焦母乳、聚焦未成年人保護、聚焦白血病兒童的、聚焦家暴、聚焦視力保護等細分領域。我身邊想要參與公益的人不會「扎堆」,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我們很明確我們自己關注哪個方面,深耕哪個領域,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想要參與的公益項目。
「為了實現理想,我們成立了公益組織」(樺樹 設計師、廣州市暖加公益促進會會長)
我是一名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名公益人,在多年前工作之餘參與了不同的公益活動,由此開啟了公益之路。並在2016年年底,我和幾位小夥伴因為想實現自己對公益的理念,成立了廣州市暖加公益促進會。過去5年,作為參與者,我們看到廣州的慈善組織越來越多,作為其中一員,感覺到廣州對慈善組織的包容、鼓勵、培育和專業管理,慈善文化因此得到廣泛傳播。我相信,未來,年輕人依舊會是慈善文化的帶動者。我們暖加公益期待能通過有趣、開心、切實的公益去引導年輕人選擇慈善公益成為其生活中的一種方式,成為一個個的公益影響者。
「作為聽障人士,教健全志願者學手語也感到很幸福」(黃嘉淋 烘焙師)
我是一名烘焙師,業餘時間我經常參與舞蹈表演、視頻拍攝等公益慈善活動,主要關注聽障人士的公益慈善活動。我感覺廣州近年的公益活動變化很大,一是人數越來越多了,我以前參與關於聽障朋友的公益活動的志願者只有15人左右,如今我所在的揚夢之風藝術團已經有50多人了;二是廣州的公益慈善活動越來越豐富,內容更新鮮有趣,比如2020年有廣東省首屆國家通用手語技能大賽;三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地人加入廣州的公益慈善活動,很多都是大學生或者剛畢業的年輕人,20歲-35歲的群體很喜歡和聽障人士互動交流。他們覺得手語很好玩,我作為聽障人士,教志願者學手語也感到很幸福。
「我們一家人也都非常熱衷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曾瀾 街道工作人員)
我是昌華街街道辦事處黨建指導員,對我而言,過去5年廣州的公益慈善氛圍變化,在社區內就有體現:社區的公益慈善氛圍一天比一天濃厚。我們社區最初開設微心願,就是徵集困境群體的小心願,撬動社區資源幫助實現這些小心願。在這些年,廣州的慈善文化傳播越來越廣,社區內響應微心願的愛心街坊和企業也越來越多。如今,我們還常常組織社區志願活動,帶動街坊一同參與社區建設。我們一家人也都非常熱衷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平時力所能及地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在我們看來,廣州搭建了一個參與公益慈善的好平臺,讓每個人參與公益慈善的熱情都增加了。
「更多社區媽媽加入了我們」(樹勇 辦公室文員)
我感覺廣州慈善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大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從2019年5月開始,我參加了社區故事會、城市支教的橙汁書袋等公益活動。一開始,身邊的朋友或家長不太信任,所以沒有參與,如今,社區公益活動越來越頻繁,更多的社區媽媽加入了我們,我們通過活動相互溝通交流,聊工作、家庭、孩子等。隊伍已經接近有20個人,我相信未來也會越來越壯大。在社區的公益活動裡,我跟社區媽媽們輪流做繪本主講老師,希望通過慈善活動儘自己微薄之力,也很高興因此結識了一群朋友,平時一起聊聊天、聚聚餐,心情也會好。
「想到未來能在廣州從事公益,我們學生更有動力」(葉振豪 嶺南公益慈善學院學生)
我感覺近幾年廣州對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蠻大力支持。近幾年,廣州舉辦了慈善城市發展研究座談會、慈善法律與政策研究年會等等一些大型公益慈善類活動,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公益慈善在廣州發展的前景。再有,參加99公益日、善城匯愛等廣州品牌公益活動,能令我感受到廣州這座城市的溫暖。在年度的省市公益慈善相關獎項評選當中,也湧現不少廣州愛心企業及個人,大家有錢出錢,有物捐物,也反映了樂善好施的廣州慈善精神。這些對於我們想踏進這個行業的學生來說,給出了很多憧憬。想到未來能夠在有如此深厚慈善基礎的城市從事一份公益慈善相關的職業,我們會更有一份堅持向前的動力。
「親子活動很多,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了」(謝秀媚 民宿老闆)
以前我比較少參加公益活動。2020年從化區良口鎮設置了社工站,組織了很多公益活動。我是2020年疫情之後逐漸開始和鎮上的社工接觸的,他們組織了繪畫班、圍棋班,還有適合親子參與的活動,形式很豐富,我參加了不少,我的兒子最近還報名了社工組織的小導遊培訓班。這些活動很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了,而且都是免費的。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林琳 通訊員 廖培金、王夢華配圖:廣州日報圖片記者莫偉濃 攝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