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不少網友對潮汕不甚了解,在國家版圖上也沒有潮汕這個地方,那麼網上頻頻出現的「潮汕」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要了解潮汕,我們得先知道潮汕這個名稱的由來。「潮汕」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王朝),「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王朝)等,在1904之後才出現這個「潮汕」稱呼。
潮汕並不是一個市縣。潮汕地區,是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三個地級市的統稱,位於粵東沿海、廣東與福建交界處,與臺灣對望,北回歸線與中國大陸海岸線唯一交匯的地方。潮汕是著名的僑鄉,海洋文化濃鬱,享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等美稱
了解了潮汕的由來,怎可忘記潮汕文化,下面小編帶大家領略一下潮汕風情!
潮汕文化,潮劇是其中的特色!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州地區,是用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黃牌調及潮州民間彈詞、歌冊、小調融化而成。
《官音匯解釋義》中稱:「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調,唱潮腔……」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雲霄廳志》載:「俗好演劇,導淫增悲,豈可使善男女見之?今雖不能盡革,亦當取其有裨風教者,編成歌曲,庶聽之者可以興起良心,不為無助。」
其代表劇目有:《辭郎洲》、《柴房會》、《蘇六娘》等。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這又涉及潮汕地區一個民俗活動——遊神。 遊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營老爺」。就是選取吉日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組織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遊行隊伍,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遊行。同時遊行線路上的民眾擺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種民俗活動。
遊神方式各鄉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 以帶梢葉的青竹竿掛燈籠為前導,燈籠上書寫有「合鄉平安」、「五穀豐登」等字樣。接著是馬頭鑼開路,後面依次是虎頭牌、高燈彩旗、彩標、花燈、塗戲、潮州 大鑼鼓樂隊,最後是安有諸神塑像的老爺轎。一路上邊遊行、邊表演、邊放鞭炮,每過一重「柵門」,便燃放企腳銃。每次遊神,還舉行演戲、燒煙花朵等遊樂活 動。幾乎所有親戚朋友都一齊來看「勞熱」,整個鄉村洋溢著喜慶歡樂的氛圍。
潮汕人的遊神,可謂是潮汕地區每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盛事,其間各鄉各裡父老鄉親、海外鄉賢、政商大佬、市井百姓,都會傾心而出,積極參與。這或許就是潮汕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情結吧。
吃著米糕,聽著小曲,有曲豈可無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飲茶習俗。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在潮汕地區,不論嘉會盛宴,或是閒處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擔側攤前,人們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壺擎杯長斟短酌,充滿安逸情趣的風俗圖畫。
潮州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和烹製之功夫。茶壺、茶杯、茶盤、茶墊、水瓶、泥爐、砂銚、欖核碳等是必備的茶具。而嚴格的烹製又需按泡器、納茶、侯湯、衝點、刮沫、淋罐、灑茶等程序進行,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味」。正是這些特別的器皿和烹法,使功夫茶獨具韻味,揚名天下。真可謂一茶入口,甘芳潤喉,通神徹竅、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