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民風:潮汕民間「搶」俗,是怎樣一個「搶」法?

2020-12-25 小慧慧說生活

在潮汕形形色色的習俗中,各種類型都有,都饒有風趣。眾所周知,搶是非常可恥的一種行,但在潮汕民間卻一直流傳著奇特的習俗,「搶」俗,「搶」不但不會被人唾棄,而是「搶」得越多越好,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搶老爺

在澄海鹽鴻鎮鹽灶村,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拖神吉日,拖神也是當地非常獨特的民俗,而潮人稱為「搶老爺」,在潮汕地區這種習俗是非常少見的。在當天中午的時候,神像會被村民捆綁在巨大的神轎上,然後再由村裡16名壯漢抬著老爺在大街小巷遊行,最終會郵到指定的空曠埕的時候,各方壯漢齊聲吆喝,都爭著想登上轎然後把神拖下來。而抬神遊行極力護著「老爺」,拖神的人太多,相繼而上,相互爭奪,各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

奈何拖神的人眾多,再怎麼壯的壯漢也抵擋不住,最終神像被拖下來,弄得腳斷手摺,須脫臉破,再把神像推到池裡浸泡,到此人們才能盡興。活動結束之後會挑一個好日子把神像再撈起來,然後派人送回神廟,供村裡人祭拜。至今子啊當地依然有「搶老爺」的習俗,每年都有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人前來觀看,每一年都非常熱鬧,屋頂也幾乎滿滿是人。

搶花生

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下午,在潮州饒平縣潭埔村的村樓寨廣場上聚集著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在爭搶著從燈棚上拋撒下來的花生粒。按照當地的說法,就是誰家搶的花生越多,那麼在這一年就會添丁。於是村子裡面有很多已結婚的但還未有子的男子為了圖個好兆頭,就爭先恐後的搶起來。據說搶花生的習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我在東鵬上撒花生的那些人是去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按照出生先後。新都會坐在燈棚頭,後的人會坐在燈棚尾,按照順序拋撒花生粒。花生粒有生有熟摻合在一起,在當地民間還一直流傳著一首歌謠:「搶花生,熟摻青(青:潮汕話中生的意思),年年生。」

搶烏豆

在潮汕很多地方都有別開生面的搶烏豆習俗,男女在結婚之前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安放婚床,潮人稱為「安床」。這時候會邀請親朋友好友的小孩子來到自家,不管男女都坐在新床上,男方家會把炒熟的烏豆和硬幣向床上撒去,孩子們紛紛搶奪。在潮汕人眼中。烏豆代表男丁,其中寄託著男方家想早日添丁的美好期盼。

搶糖桃

在元宵節前後,在潮汕揭陽城裡的各種神廟鮮活非常旺盛,人們經常會用花生米和芝麻製成的糖獅、糖桃等等當做供品。這些供品也會供人們「搶」,但不是人人都會去「搶」。因為搶的人一般都是那些許願後,如果今年事事都順利,那麼在明年元宵的時候就要加倍奉還。所以桌上的糖桃唐獅一年會比一年多,每年都會剩下很多,這些就會廟祝安排處理掉。

在潮汕,這種「搶」不是真正意義的搶,而只是增添節日氣氛,聯絡鄉親們的情誼,在新的一年能夠圖個好彩頭,就算什麼也沒有「搶」到,他們也同樣是非常歡喜的。你們那裡有這樣的習俗嗎?歡迎評論區分享你們當地的習俗!

文章屬百家號「小慧慧說生活」原創,關注我,了解更多潮汕人文風情!

相關焦點

  • 風情擔潮汕——潮汕民俗
    「潮汕」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王朝),「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王朝)等,在1904之後才出現這個「潮汕」稱呼。潮汕並不是一個市縣。潮汕地區,是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三個地級市的統稱,位於粵東沿海、廣東與福建交界處,與臺灣對望,北回歸線與中國大陸海岸線唯一交匯的地方。
  • 潮汕民俗,曲藝,文學文化
    ,金粉,或摻至少有 400 多年 歷史 主要用於建築雕 梁畫棟的裝飾及 神龕、櫥櫃、屏 風、饌盒、茶盤 等 手法與木雕相漆畫銀粉或其他色彩作顏料,金碧輝 煌,古樸典雅以造型繪畫為基礎, 運用剪裁的瓷潮汕嵌瓷片鑲嵌在屋脊、 簷下照壁的建築裝 飾藝術汕頭媽嶼天后廟、 揭陽 蓮花精設似,選材廣泛, 注重對稱,色彩 鮮豔明快,  (四)民俗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互相影響
  • 潮汕民俗:潮汕民間古老「挽面」美容術,如今已經消失於世?
    潮汕地區,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舊時民俗文化,比如最出名的有功夫茶,潮劇等等,而有些習俗文化也漸漸的消失在人們的眼前,說到「挽面」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耳聞但是沒有真正的見過,舊時的女孩在出嫁之前,都會叫來一名「挽面師」幫自己挽面,挽面完之後
  • 正月潮汕民俗多,撈熱最數營老爺
    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爺數不勝數。其中有進入朝廷規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關爺、媽祖等等;有佛道諸神,如南極大帝、玄天上帝、呂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間創設奉祀的雜神,如三山國王、安濟聖王、雙忠聖王、雨仙爺、水仙爺、龍尾爺、珍珠娘、福德老爺、玉封大帝、華光大帝、木坑聖王、仙師公等等。什麼是營老爺?
  • 潮汕俗語「老丈無親」,背後反映了怎樣的民俗風情?
    在潮汕地區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老丈無親」,什麼意思呢?用意譯的方式理解就是我們彼此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並不熟悉的意思。在潮汕地區人們通常都是在接收到別人邀請參加宴席的時候用這樣一句話來作為推辭。那麼,在這句潮汕俗語的背後,它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民俗風情呢?
  • 汕頭民風民俗《遊神》
    遊神,是汕頭民間元宵節期間的一項風俗活動,居住在廣東省最東端並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潮汕人,至今仍保留著古代中原的民風民俗。而「遊神」,在潮汕地區也被稱為「營老爺」。《鄉裡大佬》潮汕有一句俗語:「遊神正二月。」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一民間開始「謝神」,就是酬謝神對人間「恩情」的「感恩」。
  • 潮汕怎樣過元宵節
    按潮汕的傳統說法,上述的相關村人幫助「抬老爺」等的,新的一年都能行好運、四季平安、五福臨門,故此村人都會搶著去幹,沾沾「老爺」的福氣,有的還會凌晨便守在那兒守候,便別人搶了個先。「抬老爺」當轎夫只能男人可以抬,而有些地方「抬老爺」並不是所有人的可以抬,只有添丁的家庭男人可以抬。「營老爺」之前,老爺會的老人也會先拿著祭品,燒香祭拜。
  • 「中國的猶太人」-潮汕文化及其傳統民俗
    節俗禮儀 潮汕民間尊奉的龐雜的神鬼體系中,既有道教、佛教,也有閩越族和南 越族鬼神崇拜的痕跡,還有各種土生土長的神靈,地方神靈中,蛇神雨仙備受崇敬,安濟聖王、三山國王是主要偶像。潮汕民間信奉的神靈名目眾多,時令八節祀神各有對象。
  • 潮汕冬節民俗
    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米舂成米粉末兒曬乾。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裡晾曬。
  • 潮汕民俗民風:潮汕喪事與喜事同時舉行,這是何故?
    婚嫁之日是非常喜歡的日子,在潮汕風俗中,這一天很忌諱說不祥之話和不詳之事,更別說碰到人家辦喪事了,在潮人眼裡,碰上就是不祥之兆,但今天要分享給大家潮汕有一種特殊的婚事,家裡的喪事和喜事是同時舉行,這是有何故呢?
  • 祭祀場所超700處 潮汕媽祖文化緣何如此興盛?(圖)
    ●文/圖:南方日報汕頭觀察全媒體記者 許端陽  潮汕媽祖文化源於湄洲媽祖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近千年來,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
  • 同在潮汕地區,揭陽有哪些更吸引人的風俗美食?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在潮汕地區,就有那麼一個古邑,美食因地制宜、民風因人而淳、春節因俗而盛,這就是潮汕三市之一的揭陽。揭陽別名又叫做「榕城」,是粵東古邑,春秋戰國時期隸屬百越地,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份之一。今天豬豬就跟大家說說,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哪些特別的傳統風俗和美食。
  • 在潮汕三天該如何玩?
    好啦,以上就是遊玩線路和景點介紹了哦,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潮汕的民俗風情吧:1、功夫茶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 潮汕民俗:潮汕過年習俗諸多講究,它們對潮汕人有何特殊意義?
    想到過年,相信大家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群熊孩子,在大路邊放鞭炮,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更有的是一家人團聚一桌,其樂融融的景象,在潮汕地區,他們將團聚二字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他們新年時舉行的民俗活動更是讓人別有一番風趣,他們祈禱神明,滿滿都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 臺灣民間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徵
    臺灣的民間信仰崇拜有許多屬於「潮式」的,三山國王廟、潮軍義勇祠、徐三館以及韓文公祠等都是在臺灣地區流行的潮汕民間信仰崇拜。臺灣地區流行的潮汕民間信仰崇拜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潮汕移民特徵。本文試就臺灣民間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徵作粗淺的探討,誠就教於方家同仁。
  • 姜薯,潮汕的民俗食物
    有一首叫《美娘》的潮汕民謠這樣唱:美娘想食烏豆乾又要想食海底鰻想食葡萄姜薯湯想食青梅槌白糖白果姜薯片甜湯民謠提到的姜薯湯,在港澳等地稱為潮式糖水姜薯,可以說是潮汕地區一種很鄉土很民俗的食物了。羔燒姜薯說姜薯是潮汕的鄉土民俗食物還有另外兩層意思:第一,姜薯很可能是潮汕特有的物產,這也是一些僑胞在返回異國他鄉時會不顧負累地捎帶上一小簍姜薯的原因;第二,姜薯在潮汕民俗中屬於喜慶食品。
  • 潮汕民俗:潮汕舊時結婚當天,為何要請伴娘來「做四句」?
    潮汕的文化歷史悠久,從內而外的特色與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潮汕的民間習俗頗多,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次重大習俗,例如結婚,潮汕的婚俗也獨具一格,其中青娘母做的「四句」,更是成為了潮汕地區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做四句其寓意便是能夠將良好的家風,傳授給新娘,讓新娘秉持傳統道德,家庭才能美滿!
  • 七月鬼門開 潮汕民間習俗忌 普渡、施孤等禁忌,你了解多少?
    中元節潮汕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潮人有祭祖、搶孤、放焰口、演戲、遊燈等民俗活動。潮汕民間俗稱此節為「七月半」,圍繞此日為中心各地各選取不同日子、時間進行形式多樣的「恤孤」活動,祭拜的對象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後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之類群體,所以叫做「施孤」。
  • 據說全潮汕獨此一村,竟是從莆田傳來的
    文:聞道 圖:淺笑盈盈中、mk馬卡等遠在幾百公裡之外的潮汕,一個村落,每年的正月廿五,這裡的人會在村子的廣場上擺著數百個粿架,井井有條,場面壯觀,是聞名潮汕的擺粿架民俗活動,迎天后聖母。01、數百個粿架擺在一起,場面壯觀在廣東的潮汕,這個叫石牌的村落,每年都有一個重大的日子,鼓樂喧天,吸引了鄰近地區人們前來參觀。幾百年來,這個叫「擺粿架」迎天后聖母的傳統民俗活動熱鬧非凡。
  • 潮汕傳統節日——中元節,今天一起來拜拜!
    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會,民間的鬼節)農曆七月十五這原本是道教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