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猶太人」-潮汕文化及其傳統民俗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 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 來源: 遠東投資汕頭站 網搜 侵刪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小編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對內容進行刪除

潮汕民系文化特徵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清中葉著稱一時的廣幫商人,主要由廣州幫和潮州幫商人組成,潮州幫商人在國內的東南沿海及江西一帶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國、新加坡一帶頗有勢力。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人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使他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滲透各行各業,特別活躍。

潮汕人的生活環境,使得其具有敢幹冒險開拓、刻苦耐勞、注重義氣、勇於任事、勤儉立業等民系特徵,最突出的是強烈的凝聚力,由於外出謀生的人多,而生活習俗又有異於本土,為求發展拓業,潮人之間有一種互相照應、團結互助的風氣。明清時期,在國內大商埠多設有潮州會館;現代,在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組建有潮人社團。1981年組成「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的國際性組織,1996年,年會在汕頭市舉行。

秦漢以後,漢文化向嶺東擴展。晉唐時期,中原主流文化影響逐漸擴大,陳元光平定泉潮間蠻僚嘯亂、韓愈謫任潮州刺史,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時期,大量移民入潮,閩文化北來,使潮汕地區全面開發,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環節。明清時期,最終形成有鮮明特徵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區從宋代起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相應發展,人才輩出。

節俗禮儀

潮汕民間尊奉的龐雜的神鬼體系中,既有道教、佛教,也有閩越族和南 越族鬼神崇拜的痕跡,還有各種土生土長的神靈,地方神靈中,蛇神雨仙備受崇敬,安濟聖王、三山國王是主要偶像。潮汕民間信奉的神靈名目眾多,時令八節祀神各有對象。祀神時,各地要舉行隆重的遊神活動,在舊社會,遊神活動既是顯示地方財力和宗族勢力的機會,又是以祭神為名的民間歡樂節。在節俗活動中,農曆七月十五的「施孤」活動舊時較為盛行,這與潮人重視紀念客死他鄉的鄉親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關係。 

潮汕地區禮儀風俗,與全國各地大同小異,較有特色的是男女少年到15歲(虛歲)要擇日行「出花園」儀式作為成年之禮。婚禮過程有稱為「倩娘母」的伴嫁娘,在婚禮全過程中即興創作婚禮歌(俗稱「做四句」)以禱祝助興。

日常服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木屐、水布(可作圍腰、汗巾、裹物等多種用途)以及婦女打髻(髮髻)。這些習俗在當代也已日漸式微,唯於舞臺上還可見到各種打髻髮式。

潮州戲曲

潮劇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潮劇淵遠流長,在潮安縣出土的明宣德年間劇本《新編全相志孝劉希必金釵記》,是國內出土最古老的南戲演出本,戲文語言中已加進一點潮州方言,這是南戲、正字戲傳入潮地後開始發生地方化的本子。明末清初潮州戲漸趨成熟,至光緒年間為鼎盛,有200家潮州戲班。在潮汕民間舊時還流傳著用潮汕方言誦唱的說唱本子,稱為「歌冊」。潮州歌冊廣泛傳誦於婦女間,現存歌冊最早創作年代為明代。歌冊的體裁為兩類,一是傳奇故事體,一是歌行體。潮州歌冊刊刻在清代甚盛,現存傳統本子有數百部,流傳至東南亞及內地,流播甚廣。

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既有傳統古樂之遺制,又有本地的創造發明,形成一個成熟、豐富的多樂種、 多形式的地方音樂。由於符合潮人對音樂的欣賞習慣和心理素質,不僅在文娛演出、節俗禮儀活動中廣泛應用,而且以「閒間」、家庭合樂等方式融入民間的日常生活中。潮州大鑼鼓以其花式豐富、氣勢磅礴而著名,列為中國三大鑼鼓之一。潮樂中以椰胡為流傳最廣泛、民眾最喜愛的特色樂器。潮州箏藝是當代中國古箏的一大流派。

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之興盛與遊神賽會活動有密切關係,因而分為遊行舞蹈和廣場舞蹈。遊行舞蹈有扮塗戲及鯉鼓隊後的擔八寶等。廣場舞蹈以表現人物為主題的英歌舞,被譽為「北有安塞鑼鼓,南有潮汕英歌」。廣場舞蹈以仿動物動作的傳統的「舞龍」、「舞獅」的民間活動經久不衰。

工藝美術

潮汕地區是中國工藝美術10個重點產區之一,1990年被輕工部定為4個產區之一。潮汕工藝美術品類豐富,其中最具盛名的是瓷藝、刺繡和木雕。潮汕地區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其陶瓷以瓷質潔白、造型優美、釉面光潔、式樣典雅而馳名中外,以獨創的通花瓶和瓷花最具特色。楓溪工藝陶瓷1996年出口額達1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出口基地。潮州金漆木雕與浙江東陽木雕並列為中國兩大民間木雕體系。潮州金漆木用於建築裝飾、家具裝飾、神器裝飾以及案頭擺設。表現題材一是以人物為主體的民間傳說、戲劇歷史故事;一是珍禽瑞獸、花果蟲魚,尤擅於表現江海中的水族、亞熱帶的花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蟹簍。當代著名木雕藝人有張鑑軒、陳舜羌。陳舜羌及其子陳培臣先後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創作了大型金漆木雕掛屏。當代潮繡名師有林智成、蔡玩清。1982年潮繡釘金墊浮繡《九龍屏風》、金絨混合繡《吹屏引鳳》均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近代以來,在潮繡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利用特種材料或吸收外來工藝手法,發展為珠繡、抽紗等新的繡種,在60年代,又發展了通錦繡的新品種,更顯清雅清麗的高貴風格。

潮州飲食

潮汕人有別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別喜愛吃粥、有以大米粉製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愛以醃製品為主的佐餐小菜(鹹菜、菜脯)以及製作精緻的特色小食(蠔烙、肉丸等)。潮州飲食最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來獨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構成的一個開放的體系。潮菜較多受閩菜所影響,同時又受到廣州菜等外地菜的影響,匯閩粵兩家之長,自成一家。製作精細的潮菜菜式中,不僅有著名貴的燕窩、魚翅、鮑魚烹製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製的特色菜,如地瓜葉做成的「護國菜」,芋頭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潮菜具有選料廣而重海鮮、製作精而重清淡、佐料多而重「合味」的主要特點,而且宴請進食中講規矩而又重人情,滲透著禮儀文化。潮州工夫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茶藝。從茶具、茶葉、用水、衝泡到品嘗都十分講究。茶具用宜興茶壺或蓋甌及小瓷杯,茶葉用烏龍茶,衝泡有包括納茶、候湯、衝泡、刮沫、淋蓋、燙杯、洗杯、篩點等步驟,高衝低篩,操作嚴謹。品嘗還重在慢飲細酌。

民居建築

潮汕民居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稱「下山虎」和「四點金」。規模較小的城鎮平民居屋有布局狹長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點金為基礎橫向或縱向擴大規模,稱「三廳串」、「八廳相向」、「四馬拖車」、「百鳳朝陽」,其外部輪廓則保留十分規整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大規模的集居式住宅稱為「寨」,這是清代潮汕地區鄉村居民軍事化的產物。從平面上可分為方案和樓寨,從外圍方式上可分為圍牆和圍樓。在潮陽,這種集居式住宅稱為「圖庫」。海濱貧民舊時所居多為塗(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的茅屋。潮汕地區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和石材。至遲在北宋已開始燒制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不僅應用於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應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僅應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臺階、柱礎、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橋、石塔、石橋大型建築物。潮州城內,僅太平路就有47座石牌坊。以巨石為墩的潮州湘子橋,建造年代從南宋至明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相關焦點

  • 潮汕民俗,曲藝,文學文化
    ,金粉,或摻至少有 400 多年 歷史 主要用於建築雕 梁畫棟的裝飾及 神龕、櫥櫃、屏 風、饌盒、茶盤 等 手法與木雕相漆畫銀粉或其他色彩作顏料,金碧輝 煌,古樸典雅以造型繪畫為基礎, 運用剪裁的瓷潮汕嵌瓷片鑲嵌在屋脊、 簷下照壁的建築裝 飾藝術汕頭媽嶼天后廟、 揭陽 蓮花精設似,選材廣泛, 注重對稱,色彩 鮮豔明快,  (四)民俗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互相影響
  • 新加坡潮汕民俗與文化考察團訪問廣東揭陽
    新加坡潮汕民俗與文化考察團訪問廣東揭陽   中新網3月21日電據廣東僑網消息,近日,以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會長吳南祥為團長的新加坡潮汕民俗與文化考察團一行120多人到訪廣東揭陽,受到揭陽市副市長林麗嬌等的熱烈歡迎。
  • 風情擔潮汕——潮汕民俗
    「潮汕」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王朝),「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王朝)等,在1904之後才出現這個「潮汕」稱呼。潮汕並不是一個市縣。潮汕地區,是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三個地級市的統稱,位於粵東沿海、廣東與福建交界處,與臺灣對望,北回歸線與中國大陸海岸線唯一交匯的地方。
  • 溫州人、莆田人、潮汕人都被稱作「東方猶太人」,哪個更厲害
    【原創】浙江溫州人、福建莆田人、廣東潮汕人都被稱作「東方猶太人」,哪個更厲害(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浙江溫州、福建莆田、廣東潮汕三地確實都是中國最為活躍,也最會經商,出的商人很多的三個地區,都被稱作「東方猶太人」。
  • 潮汕民俗文化盛宴|話說英歌舞、雙咬鵝舞、麒麟舞你都看過嗎?
    今天,我市各地文藝活動精彩不斷,第四屆潮汕民俗文化節繼續在時代廣場舉行,為市民遊客送上豐盛的潮汕民俗文化盛宴。
  • 潮汕的傳統文化——功夫茶
    飲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茶是一種文化,每個地方的茶風和文風是相同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潮汕功夫茶的傳統文化吧。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也稱為潮州工夫茶,起源於明代,不僅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飲茶習俗,也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徐新談猶太人在中國
    約四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或是為尋找商機,或是為避難,來到上海、香港、天津、哈爾濱等新興城市,最終在中國的商務、房地產、服務與製造業、文化藝術以及政治等領域都有引人注目的表現。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徐新先生自1988年起從事猶太宗教、文化、歷史的研究,是中國最早訪問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公開演講的學者。
  • 潮汕民俗:潮汕傳統美食「甜粿」,在潮人眼中有何特殊意義?
    在廣東潮汕,有這麼一句諺語:「無可奈何舂甜粿」,說的便是潮汕甜粿,在舊時的潮汕,因為物資實在缺乏,所以人們便要到海外去謀生,當時沒有所謂的乾糧,家中便會準備一些甜粿讓其帶在身上,甜粿不容易變質可以放在身上很久,那時候出海發展的人們也無可奈何,為了生存只能這樣解決饑飽,而後甜粿傳承下來
  • 潮汕民俗:潮汕的傳統小吃「酥餃」,與中秋節有何淵源?
    潮汕是一個傳統習俗非常之多的一個地區,他們信奉的神明都與其他地區與眾不同,在中秋節這天,人們認為是賞月吃月餅的日子,而潮人認為月亮之上有一位神仙,她便是「月娘」,而酥餃的形狀也是用月亮的形狀製作的,呈月牙狀,用來祭拜月娘,祈禱家人能夠平安,與古時候的曬書一樣,在這天人們會用書籍來祭拜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春節,就是潮汕傳統文化一次活化,也是舌尖上的盛宴
    >營老爺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漢族民俗祭祀文化活動行彩橋俗稱行頭橋,是潮汕地區鬧元宵的一項傳統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春節,就是潮汕傳統文化一次活化,也是舌尖上的盛宴。潮汕地區在過年過節有一個傳統菜豬腸脹糯米是潮汕地區民間傳統小吃
  • 民俗日曆:喚醒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
    今天,當我們強烈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時候,不能不對中國民俗節日文化傳承的瀕危狀況做出分析,特別是對它們瀕臨失傳的原因進行論證。民俗節日在中國民眾農耕生活中經過幾千年自發的傳承,使每一個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對穩定的完美和諧的特徵。
  • 帶你了解潮汕的六大特色,體會不一樣的潮汕文化和潮汕故事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一方有一方的民俗、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每個在外的國人都有各自的信仰,遠處遙望家鄉、更是追思愛憶,例如潮汕文化也是如此潮汕文化是海內外潮汕人朋友的根,且歷史文化悠久各具特色潮州文化有潮汕文化的淵源,潮汕文化在起初並不顯眼,但在最起初的潮汕地區
  • 姜薯,潮汕的民俗食物
    有一首叫《美娘》的潮汕民謠這樣唱:美娘想食烏豆乾又要想食海底鰻想食葡萄姜薯湯想食青梅槌白糖白果姜薯片甜湯民謠提到的姜薯湯,在港澳等地稱為潮式糖水姜薯,可以說是潮汕地區一種很鄉土很民俗的食物了。羔燒姜薯說姜薯是潮汕的鄉土民俗食物還有另外兩層意思:第一,姜薯很可能是潮汕特有的物產,這也是一些僑胞在返回異國他鄉時會不顧負累地捎帶上一小簍姜薯的原因;第二,姜薯在潮汕民俗中屬於喜慶食品。
  • 中國朝鮮族民俗園:載歌載舞 盡顯傳統文化要素
    &nbsp&nbsp&nbsp&nbsp在延吉市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內,身著盛裝的村民們向遊客演出歡快的朝鮮族歌舞。遊客們也參與其中,穿上朝鮮族服裝,在歡快樂曲中翩翩起舞,呈現一片愉悅祥和的景象,共度美好時光。
  •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民俗文化又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它的形成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種時代,與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從古代中國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不斷通過戰爭或文化兼併等方式,為國家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做貢獻。
  • 潮汕汕頭潮陽區西臚鎮「和安裡暨奕瓊祖祠」落成十周年慶典-潮汕文化
    2020年11月1日(庚子年農曆九月十六日),我會副會長林嬋龍及其兄弟共同建設的「和安裡暨奕瓊祖祠」落成十周年,在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舉行十周年慶典活動。當天高朋滿座、八方來賀,領導嘉賓及宗族朋友歡聚一堂,共同祝賀和安裡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大展宏圖!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與民俗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法國的山狄夫在《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民俗的三種分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民俗就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風俗
  • 從澳洲土著文化到中國傳統民俗
    終於,這一多元文化熔爐在2020年2月迎來了一場由中國藝術家與策展人主導的當代藝術展覽——《龍脈》。這場展覽不僅交織著宗教巫術、神話、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和文人精神五大元素的「純粹」,也彰顯著中國民俗文化在澳大利亞的當代表達。
  • 「迎老爺」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青龍古廟」最為大型
    供奉神靈已經成為潮汕地區習俗之一,每年也都會特定的日子舉行獨有的「迎老爺」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而每年的這些活動要數「青龍古廟」最為大型,其震撼程度可稱中國一絕。這裡24小時都是免費開放的,但是除節日外,夜裡廟內不供禮佛的,停車也都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