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潮汕地區媽祖文化緣何如此興盛?
要說汕頭近年來的「熱點事件」,「湄洲媽祖金身巡安潮汕」可以名列其中。這個歷時10天的活動,從11月1日湄洲媽祖金身攜「千裡眼」「順風耳」左右護法從湄洲「起駕」開始,到11月10日湄洲媽祖「迴鑾」,中間經過了和平下宮天后古廟、貴嶼天后古廟、西臚天后宮、華陽珠珍祖廟、後溪天后古廟、赤產天后古廟、草嶼島天后宮、媽嶼天后古廟、濠江區達濠古城、潮汕媽祖文化園等10多個宮廟和場所。
據介紹,活動總行程達1000多公裡,沿途「接駕」市民近500萬人次,可謂是掀起一股全城「媽祖熱」。這也是湄洲媽祖在今年7月份赴東南亞開展「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活動、9月23日至10月9日赴臺灣巡遊後的「大陸巡遊」首站。
這股「媽祖熱」,除了是因為湄洲媽祖金身千年來首次來到潮汕地區外,還與汕頭本地媽祖文化鼎盛相關。在汕頭,年代最久的天后宮為宋時番舶建於深澳海濱東北側的南澳縣深澳天后宮,距今已有超過900年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潮汕地區目前共有祭祀媽祖的場所超700處。
在潮汕地區,緣何媽祖文化如此興盛?
●文/圖:南方日報汕頭觀察全媒體記者 許端陽
潮汕媽祖文化源於湄洲媽祖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近千年來,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
從南宋到清代,絕大多數史料公認媽祖姓林,生於湄州嶼,自幼有異能。從傳說來看,媽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出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她生前經常為漁民預測出海時的天氣情況、義務採藥治病、拯救遇險漁船,還曾點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當做航標引導迷航的商船脫離險境。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在她28歲時因在海上救人而獻出年輕的生命。島上漁民為了紀念林默娘,特地在島上建廟並奉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學習媽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媽祖繼續保佑百姓航海平安。
據考證,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便賜媽祖「順濟廟額」,此後直至元明清,均對媽祖不斷加封,而媽祖的祭祀儀式,更是與黃帝、孔子一道,成為國家三大神明祭祀儀式。
在當代,媽祖文化也頗受重視。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廣東的媽祖文化歷時千年之久。南宋詩人劉克莊在其《到任謁諸廟·謁聖妃廟》中有言:「某持節至廣,廣人事妃,無異於莆,蓋妃之威靈遠矣。」而潮汕地區作為廣東最靠近福建的地區,自然是較早受到媽祖文化影響的地區。
潮汕地區的媽祖文化,與遍布全球的媽祖文化一樣,源頭均為湄洲媽祖祖廟。不少研究媽祖文化的專家均認為,潮汕地區的媽祖文化是受移民的影響,隨著人口遷徙而從福建莆田移植而來。在中國的歷史上,秦末、南北朝、宋末、明末皆發生過較大的移民潮。在饒宗頤《潮州志·民族志》中,對宋元時期遷至潮汕的姓氏進行統計,共有62家,其中宋代便有41家,大部分來自福建。
在此次湄洲媽祖金身巡安潮汕的首站——和平下宮天后古廟,便有方志記載媽祖來汕:福建人高南平中進士後,任職期滿,蒞和平定居,攜來湄洲祖廟媽祖香火,「鄉人遂建宮祀之」。而到了清乾隆年間,由於地方官發願,和平下宮天后古廟才有如今的雛形。
潮汕地區的媽祖廟,是見方志記載的。在明末成書的《東裡志》中,便有:「天后宮,一在大城東門內;一在柘林守備營後;一在深澳,宋時番舶建,時加修理一個……皆祀天后聖母之神。凡航海者必謹事之」的記載。而其中「凡航海者必謹事之」,則道出了潮汕地區媽祖文化興盛的原因——較多從事海洋生產而由此產生的海神信仰。
潮汕「弄潮兒」多信奉媽祖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處南海之濱與韓江出海口的潮汕地區,加上「人多地少」的歷史條件,自然有不少居民「討海」為生。「討海」不僅是捕魚,還有海上商貿。對於潮汕「弄潮兒」信奉媽祖,也有一段記載。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南澳鎮副總兵何斌臣重新拓建媽嶼媽祖廟。新廟落成時,何總兵親自操筆寫成《放雞山天妃宮碑記》。碑記云:
「夫溟渤之間,歆而赫濯其靈者,則天妃靡埒矣。海之民,網罟者,戈鋌者,探奇贏者,掛片帆,鼓一楫,必禱於神以行。其或中流無際,風濤撼之,亡命攖之,三老籲號,遙望赤光,瑩瑩一星,薄檣櫓間,則知神至,而寇逝,而波澄。故瀕海在在祀之。」
在何總兵看來,有三類人最信奉媽祖,一是「網罟者」,也就是漁民;二是「戈鋌者」,也就是守衛海疆的水兵;三是「探奇贏者」,也就是海商。而何總兵修建媽嶼媽祖廟的原因,就是其在剿海盜之前的許願。
在古代,由於缺乏天氣預報與定位設備,加之風浪無常,航行之時一不小心,便會造成船翻人亡貨沉的悲劇下場。因此,媽祖便成為「討海人」心目中鎮風平波解危救難的海上保護神。在潮汕地區,「討海人」上船前總要到媽宮進香許願,平安歸來時再到媽宮跪拜還願。川走江海的大小船隻,船頭板下均供奉媽祖神位,船頭貼著媽祖神符,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廟中進香及在舟中祭拜媽祖,以保平安。
因此,潮汕地區之所以有超過700處供奉媽祖的場所便不難理解,可以說,在凡是有出海的地方,媽祖廟便成為了「標配」。這種風氣,到了明清時期越發流行。
到了清朝,隨著「下南洋」風氣的興起,出洋過番的人也成為了媽祖的「追隨者」——為了自己能夠平安到達東南亞,他們也會在出海之前祭拜媽祖。而隨著華僑不斷外出,媽祖文化也隨之遠傳。時至今日,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東南亞各國之外,像法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地均有媽祖廟。現今,媽祖信俗擁有2億多信眾和5000多座媽祖廟。在這期間,海外潮人對於傳播媽祖文化也有一定貢獻。
因此,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媽祖文化越發成為連接「海絲」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符號。
三項本土非遺均與媽祖相關
媽祖文化,不僅只是在潮汕地區受到追捧,還衍生出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本地文化類型。
在汕頭市非遺展示館中,便有三項非遺與媽祖相關,分別是省級非遺項目華陽珠珍娘娘信俗與市級非遺項目鳳崗珍珠娘娘信俗、廈嶺媽宮信俗。這些信俗,均是媽祖文化本土化的一種表現,是原生媽祖文化的一種衍生,均為中華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潮汕傳說中,珠珍娘娘又稱珍珠娘娘、寶珠娘娘,也有說法是她們為三姐妹,是主治天花、麻疹、水痘疹,保嬰護幼的女神。在古代,由於這3種兒科病均為難治之症,所以需要藉助神力保佑家中孩子的平安健康。這算是媽祖除了本身「職能」之外在潮汕本土的又一化身與「兼職」了。
華陽鄉,位於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隨著近年來文化事業尤其是民俗文化越發得到重視,每年正月,這裡都會舉行媽祖文化遊行表演,今年已經是第三屆。在當地,媽祖,或者說珠珍娘娘的信俗,已經存在超過600年了。而在珠珍娘娘信俗中,「聖駕出巡」也是最為重要的儀式,出巡之時,熱鬧非凡,隊伍彩旗飄揚、五彩繽紛,所經之各祠社也紛紛屠豬宰羊、敬備祀品。
與華陽珠珍娘娘信俗同樣熱鬧是鳳崗珍珠娘娘信俗,又稱「鳳崗媽」。鳳崗村位於汕頭市濠江區,與華陽出巡不同的是,鳳崗的熱鬧形式是廟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七,鳳崗珍珠娘娘廟會吸引數以萬計的香客和遊人前來參加,節日氣氛不亞於春節,「活桌席」、賽酥糖塔、做大紅桃粿等成為廟會特有民俗,還有在正月十七當天的的「迎媽爐」與「搶頭香」等儀式,現如今,鳳崗珍珠娘娘廟會已經成為濠江區乃至潮汕地區的特色鄉村民俗廟會。
此次湄洲媽祖金身巡安潮汕,也在華陽與鳳崗兩地「駐駕」,接受這兩處有著潮汕式媽祖文化地方的市民祭祀。
廈嶺媽宮信俗又是一種潮汕式媽祖文化。位於汕頭老市區的光華埠,這裡是汕頭市區最早露出海面的沙脊地,沿海居民在此設柵捕魚,稱這裡為「沙汕」,而「廈嶺」,是光華埠的大漁村。元代淳熙年間,福建漁工用木材、瓦片在廈嶺搭建一間僅有6平方米左右的簡陋小廟,供奉媽祖娘娘,護航佑民。明洪武二年(1369),在小廟原址上創建了現在的廈嶺古廟,廟中設有媽祖臥室,室中被、褥、鞋、枕等配套齊全。
與其他媽祖廟不同的是,廈嶺古廟內供奉兩尊媽祖塑像,左為「福建媽祖」,右為「汕頭媽祖」。相傳古時漁民建成廈嶺媽宮,已在宮中立了神像,後來海上漂來一福建湄洲媽祖塑像,被廈嶺渡口一位艄公撈起來,「福建媽祖」託夢給艄公,願與廈嶺媽祖姐妹相稱,同列廟宇。在潮汕地區,這種現象是獨一無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陽下宮天后古廟之中,供奉有四尊媽祖聖像,造型裝束均一致。當地人稱之為「媽祖四姐妹」。相傳,這與乾隆年間三次加封媽祖有關,每次加封,廟中便塑一尊媽祖像,與原先的媽祖像一道,合計成為「媽祖四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