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物語:山城的媽祖廟 海上女神緣何幽居深山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閩臺物語:山城的媽祖廟 海上女神緣何幽居深山

  在沿海地區,見到「海上女神」媽祖廟是再尋常不過了。然而,近日記者在南靖縣梅林鎮梅林村採訪時,卻見到了一座隱居山城的媽祖廟。這座媽祖廟,不僅保存完好,建築精美,而且還是土樓樣式的,因為長期香火鼎盛,它的影響力不遜於沿海地區的媽祖宮廟。「海上女神」緣何幽居深山?這不能不讓人心生好奇。

  梅林天后宮的外形很像徽派建築,呈二層兩進式廟宇,前殿供奉關帝,而後殿下層則供奉著關平和家將周倉,在它的後殿上層是主殿,用於供奉媽祖。在這座宮廟前,有條兩三米寬的小溪流,面朝溪水,水清如鏡,與倒影於水中之宮廟相映成趣。

  媽祖廟建築為磚木結構,宮內紅簷朱柱,金碧輝煌,而木件鏤空雕飾彩繪,古色古香,石柱浮雕蟠龍,栩栩如生。宮內奉祀的媽祖娘娘靜坐於神龕內,神態端莊慈祥。宮內至今還保存著道光、光緒年間重修時立的碑刻和一對精美的浮雕蟠龍柱。

  梅林天后宮管委會主任魏樸香告訴記者,梅林村以前是個窮鄉僻壤,村裡百姓過著十分清苦的日子。自明末以來,梅林先民為了生計,便不得不相約結伴漂洋過海,下南洋(今東南亞一帶)經商打拼,有的還赴臺灣開墾田地。

  俗話說:「漂洋過海三分命。」當時的航海工具極其簡陋,加上風大浪急,旅途險惡,生死難料。為了祈求神明保佑在外遊子能夠平平安安,梅林先民們便從莆田湄洲島請回了媽祖娘娘,放到山裡供奉祭拜,同時也寄託了先民對海外親人的思念。到了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一座寄託著先民祈望的精美天后宮建成了。

  臺灣是梅林鎮魏姓村民遷徙的重要外遷地。據《梅林魏氏族譜》、《臺灣魏氏大族譜》記載,明清時期,從梅林遷徙臺灣開基的有世系名字就達315人,現在墾居臺南市、臺中市、臺北市、桃園縣等地的梅林魏氏族人就多達8萬人。在魏氏族人遷臺後,還興建了宗祠,以奉祀列祖列宗,如移居彰化員林鎮的魏氏族人,就在當地建設了一座祠堂,堂號沿用祖地梅林魏姓宗祠「光裕堂」的名字。

  媽祖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的信仰。1980年,梅林天后宮重修,臺灣魏氏族人就捐資了1萬多元。魏樸香介紹說,1988年以來,從臺灣各地回祖地尋根謁祖的魏氏宗親人數日益增多,他們有的回鄉修建祖祠,有的捐資助學興辦公益事業。

  魏樸香說,梅林鎮的媽祖信仰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曆三月廿三),這裡都會舉辦媽祖巡航、媽祖過海、飄燈祈福等民俗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中以媽祖過海儀式最為壯觀。

  據說,媽祖過海儀式最初是源於媽祖踏浪救助眾生的傳說。在過海儀式開始時,村民們先從天后宮恭請媽祖上轎巡航,在巡遊各村各戶後,十幾位青壯年便抬著轎子向村頭的河裡奔去,而在河中央,早已裝扮成蝦兵蟹將、水怪等模樣的村民在前頭攔路,並且不斷地用水潑轎子。抬轎的青壯年不得不左衝右突,衝破重重障礙,直奔天后宮,整個過海儀式演繹著媽祖不畏風浪、救難救苦的傳奇故事。

  今天,居住於世界建築瑰寶土樓中的村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朝拜活動,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給土樓注入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得土樓與媽祖相映生輝。2008年4月,梅林鎮舉辦首屆土樓媽祖文化節,數百名海內外鄉親歡聚一堂,共敘鄉情。

  如今,梅林天后宮每年都會吸引1000多名臺灣信眾前來祭拜,通過媽祖信仰,南靖與臺灣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熱絡,民間往來越來越頻繁。(本報記者 李向娟 通訊員 郭碧燕 文/圖)

相關焦點

  • 「海上女神」媽祖是怎樣煉成的?
    管大海的,有伏波神、南海觀世音、媽祖、南海神。此外,還有一些「落寞海神」,可能一般人不太熟悉。《山海經》裡記載了南海神不廷胡餘、西海神蓐收,今天很少人知道這些神明。《元史》曾親切地稱呼觀音菩薩為「南海大士」,稱呼媽祖為「南海女神」,聽上去非常「洋氣」。其中,觀世音菩薩算是海陸兩棲的神明。但是,在海上世界,真正影響力排第一的還要數媽祖。
  • 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1號,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圖片來源:佑手愛天后宮又名媽祖,媽祖是我國海上的守護女神林默,其現存的建築群規模之大之美也是名列前茅的,觀之可以想像宋元時期泉州的海上貿易和運輸已經達到很繁盛的程度了。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進入後,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簷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 泉港區媽祖廟探析
    泉港區的湄洲灣港口水深港闊,常年不凍不淤,是國內少有的天然良港。泉港沿海民眾大多依靠出海謀生,在同海洋的相互依存中,產生於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仰很早就傳入這一地區,是泉港區早期海洋文明與海洋發展的標誌之一。媽祖宮廟伴隨著媽祖信仰的產生與發展而建立與修建。宋雍熙四年(987年),生活在湄洲灣的媽祖在一次拯救海難中英勇獻身,民間傳為在福建莆田縣湄洲嶼臥牛山羽化。
  • 【媽祖日報】「海上女神」誕辰1058周年,刷屏「媽祖文化圈」
    連日來,在我國沿海省市乃至海內外各地的「媽祖文化圈」紛紛舉行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紀念「海上女神」——媽祖。福建 湄洲:媽祖故裡隆重紀念媽祖誕辰1058周年5月8日,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了以「同謁媽祖 共享平安」為主題的紀念媽祖誕辰1058周年系列活動,攜手兩岸媽祖信眾弘揚媽祖文化。
  • 海上女神,媽祖信仰形成的最初萌芽
    我們無法想像林默離開人世之初,湄洲島的子民和海上的漁民,商人對她的深切懷念。遂募從營基建廟,塑像崇祀,號曰聖墩,禱應如響。這兩則傳說見於《天妃顯聖錄》等文本,第一個「顯夢闢地」為媽祖升天后不久媽祖廟興建的記載,它當為第二座媽祖廟,也是第一座正式的媽祖廟。第一座簡易的媽祖廟是林默去世之後,湄洲島人在她坐化之處搭建的,它的形體像土地公廟,可能略大些、但大不到哪裡去。
  • 海上和平女神媽祖過生日!這樣約才可以升華惠州人友誼的小船~~~
    媽祖傳說是一個由平凡漁家女最終仙化為「海洋女神」今天要講的主角就是這位她>虔誠紀念這位「海上女神」今年是媽祖誕辰1056周年了巽寮阿媽廟的奇特之處在於: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是關門的。相傳,阿媽廟裡面 供奉的媽祖神像,原來供奉在稔山鎮範和港的媽祖廟,一次颱風海潮後,媽祖神像漂流到巽寮灣,停留在鳳池島的沙灘上。當地漁民十分崇敬媽祖,就在海灘上為她 建造了阿媽廟。
  • 恭賀媽祖1060周年聖誕:中國海上女神「媽祖」的來歷
    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987年10月4日),媽祖在湄州島羽化升天,百姓即建「媽祖廟」奉祀。漁民傳說她飛翔在海上,時常顯靈保佑船隻,拯救海難。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2013年,湄洲島新建全球最大黃金媽祖像,該座黃金媽祖像由臺灣專家在湄洲媽祖祖廟順濟殿內,歷時九個月全封閉鑄造。該座媽祖金身像高3.23米,重323公斤,寓意媽祖三月廿三出生,為目前全球最大最重的一尊黃金媽祖像,價值逾1億元人民幣。作為鎮廟之寶,供廣大媽祖敬仰者永久朝拜祈福。
  • 這裡被稱作「海上花園」,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媽祖廟世界聞名
    這裡被人稱作是「海上花園」,還有「東方賭城」的雅號。說到這裡,您一定猜到這是哪裡了。沒錯,這裡就是我國於1999年12月20日收回的,被葡萄牙佔據112年的澳門。這裡也是我國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澳門起初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漁村,關於「澳門」這個名字的由來,和當地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女神有關。這個女神就是「媽祖」,這位媽祖娘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傳說當年有一艘漁船在海上遇到風暴,眼看就要船毀人亡。這時一位美麗的小姑娘站了出來,對著天空發號施令,讓風暴停息救了一船人的性命。
  • 祭祀場所超700處 潮汕媽祖文化緣何如此興盛?(圖)
    原標題 潮汕地區媽祖文化緣何如此興盛?  要說汕頭近年來的「熱點事件」,「湄洲媽祖金身巡安潮汕」可以名列其中。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在她28歲時因在海上救人而獻出年輕的生命。島上漁民為了紀念林默娘,特地在島上建廟並奉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學習媽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媽祖繼續保佑百姓航海平安。  據考證,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便賜媽祖「順濟廟額」,此後直至元明清,均對媽祖不斷加封,而媽祖的祭祀儀式,更是與黃帝、孔子一道,成為國家三大神明祭祀儀式。
  • 海上女神石雕媽祖
    石雕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媽祖與鄭成功緣分深厚,在閩臺兩地都留下了大量史料、史跡、傳說、故事、詩聯、書畫、民謠。
  • 瀋陽天后宮: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卻改變不了它曾經是中國最北媽祖廟的地位。當年(公元987年),鄉親們便在湄州島上建立起一座通賢靈女廟,稱林默姑娘為通賢靈女,以緬懷、紀念。這座通賢靈女廟,即今天的湄州媽祖祖廟,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林默的廟宇。
  • 在臺灣的媽祖廟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隨之歷代帝皇逐步敕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在碧波環繞的臺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這裡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媽祖廟,從中可知媽祖在臺灣人民心中的地位。
  • 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廟內供奉的女神
    媽祖廟在湄洲島北部的祖廟山上,為中外媽祖廟祖庭,千百年來,一直被媽祖信徒奉為「聖址」,香火興盛。 湄洲島民間傳說林默娘熟悉水性,善於觀測天象,通曉醫術,經常乘船出海,搭救海上遇難者,被當地人稱為神女。閩人在母家稱「媽祖」,因此又有人親切地呼其為「媽祖」。
  • 三明天后宮(媽祖廟)
    海神媽祖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臺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 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莆田縣湄洲島,為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被尊為海上女神,又名天后聖母,天王母后。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 海上女神媽祖金身首次坐飛機出訪,她還是霞浦人的外甥女
    今天老愛收到了一條消息,講的是海上女神媽祖第一次巡安東南亞,主辦方還為其制定了廈門航空的頭等艙。大夥都知道坐飛機自然要打登機牌,打登機牌也就需要出示身份證。那出生於一千多年前的海上女神媽祖的身份證長得什麼樣呢?
  • 世界三大媽祖廟
    媽祖是宋代福建的莆田人,名叫林默。據宋代史料記載,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敬重。她28歲時有一次為救海難而捐軀,鄉親們在島嶼上給她修建了一座廟宇奉祀。天長日久,林默逐漸演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護海女神」。
  • 海上女神最長封號64字,為何只有媽祖叫的最響?
    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而這個神靈大多指的就是媽祖。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歷史上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一直到「天上聖母」。
  • 螺陽文選|湄洲「三媽」——下洋媽祖 ○ 張炳南
    湄洲「三媽」——下洋媽祖張炳南關於媽祖,閩臺兩地普遍流傳著一句話:「大媽」湄洲,「二媽」仙遊,「三媽」下洋媽祖姓林名默(也有人叫他默娘),祖籍世居福建省莆田縣賢良港(今莆田忠門港裡村)。她是五代閩都巡檢林惟愨的女兒,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相傳她曾救過許多海上遇難的漁船民。傳說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年28歲的林默娘辭別諸姐,渡海往湄洲島最高處,端坐羽化升天(今島上存有石刻「昇天古蹟」及對聯「仙去人間留聖跡,靈昭海表望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