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區媽祖廟探析

2021-02-09 世界惠安人

泉港區媽祖廟探析(一)

文:陳明實

泉州市泉港區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灣南岸,東臨湄洲灣,南與惠安縣毗鄰,西南與洛江區相連,西北及北面同仙遊縣接壤,與臺灣省以及莆田市湄洲島、忠門鎮、靈川鎮、東莊鎮、山亭鄉、東埔鎮隔海相望。泉港區的湄洲灣港口水深港闊,常年不凍不淤,是國內少有的天然良港。泉港沿海民眾大多依靠出海謀生,在同海洋的相互依存中,產生於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仰很早就傳入這一地區,是泉港區早期海洋文明與海洋發展的標誌之一。

媽祖宮廟伴隨著媽祖信仰的產生與發展而建立與修建。宋雍熙四年(987年),生活在湄洲灣的媽祖在一次拯救海難中英勇獻身,民間傳為在福建莆田縣湄洲嶼臥牛山羽化。百姓出於對海上航行庇護的需求,也出於對媽祖治病救人高尚品格的推崇,為之立廟於本嶼,稱通天女神。隨著媽祖信仰的發展,鹹平二年(999年) ,莆田平海澳創建行祠。隨後,媽祖信仰就傳入泉港地區,本文就泉港區現存著名的媽祖廟進行探討。
(媽祖出遊)

烏石宮

烏石宮是泉港區最早建立的媽祖廟,位於塗嶺鎮前歐村福廈公路150公裡東側,背靠獅山,面朝白鶴,南有飛鳳,北駐龜蛇,交通方便,風景優美。始建於宋嘉祐二年(1057年),據史料記載,烏石宮之得名,緣於建宮時從井水中浮出的一塊烏石,上書「烏石古地」四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原宮址在現福廈公路東側「夫人聖亭」處,曾以青獅、烏石活穴及蔡襄親筆題字「應天開基」而聞名。宮中供奉著大媽(林默娘)、三媽(陳靖姑)。明末清初宮亭毀於大火,後遷建於現在宮址。後因年久失修,宮宇危塌。1971年,周邊六社眾鄉親捐資出力,重建廟宇,將原泥木結構改建為石木結構。20世紀90年代,烏石宮在泉港區道教協會副會長韓晏居的主持下重修。宮坐東向西。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奉祀湄洲媽祖及黑面媽祖陳靖姑。左右木柱勒一副金字對聯「案前白鶴朝聖母,殿後青獅扶烏石」。門口有一副明代的輝綠卷石雕石鼓,宮前牆壁上有8塊灰色立體浮雕花崗巖方石和殘存的黑色巨石1塊、大石硯一方;宮大門頂屋脊中央座立著十座灰黑色的石雕小塔,高各約0.6米,塔尖稍有風化;宮內湄洲媽祖手中所捧的玉笏,相傳是正德皇帝命人用角質特製賜予的。

烏石宮與臺灣的媽祖廟關係密切,充分體現閩臺海洋文化淵源。20世紀90年代初,臺灣同胞紛紛組團到烏石宮進香,高雄市六甲的美泰宮認定是從烏石宮分靈建立的,向烏石宮敬獻「應天開基」牌匾。1992年以後,臺胞先後多次到烏石宮朝聖,並捐建山門、水井及水電衛生設施。烏石宮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和朝聖、旅遊的風光勝地。2001年6月在宮的北側半山中又建起「安平亭」。亭柱鐫刻著「安然自在觀山色,平心靜氣品人生」的對聯。列為泉港區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中興宮

中興宮原名中段宮,初稱磁窯姑媽宮,位於泉港區界山鎮槐山村,始建於宋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年)。宮中主祀湄洲媽祖林默娘,與槐山林氏「閩林九牧」同宗,因而暱稱姑媽。槐山古代又名磁窯,宋、元時乃陶瓷之鄉。宮前原是一灣海水,出海船隻祈求姑媽保佑,滿載陶瓷製品的貨船平安經過湄洲灣、泉州灣而遠銷海內外。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因鄭和下西洋,媽祖護航,皇帝褒封,作為沿海「三鄉林」的槐山、南埔、嶺頭三村,其代表協議合買一根大樟木重塑三尊姑媽金身,並以抓閹分段為宮名,故稱中段宮。清代以後,隨著鄉人到南洋謀生,分爐至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南洋磁窯媽祖宮。

2000年,中段宮主持人林鳳文發起重修,旅馬僑親等捐資45萬元,海內外共集資90萬元重建,並改名為「中興宮」。現宮主體五門十八柱二進三廳三開殿,天后媽祖金身黃袍挽旒莊嚴慈祥;端坐殿龕正中。司馬聖王、玄壇元帥、文武列聖分列左右殿龕。內外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翹脊飛簷,五彩繽紛。2003年3月吉旦重光慶典,馬來西亞僑胞組成百人慶賀團回鄉祝賀,此後,海外僑胞與中興宮往來日益密切。

沙格靈慈宮

沙格靈慈宮,俗名「沙格宮」,位於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東,北臨湄洲灣,供奉著媽祖娘娘等三女神及司馬聖王、武安尊王神像。

宋鹹淳六年(1270年),鄉人在沙格村東端始建「聖母廟」,奉祀媽祖。傳說宋初王氏入居沙格村之後,全村財丁兩旺,美中不足的是書香不濟。村人請來一鄭姓風水先生,改村居一律向南,背海面對蟹山,以吸納陽氣,並建議於「河土乾」兩端建築寺廟,以聚集「龍氣」,好讓子孫脫下布衣系玉帶,以光宗耀祖。於是宋度宗鹹淳六年(1270年),村東端的「聖母廟」(今靈慈宮的前身)便落成了。當時,廟中供奉媽祖娘娘,附祀張巡、許遠二神。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媽祖廟重新修建,明永樂年間又修造龍舟,在每年端午佳節競渡於沙堤海面,並隆重請出媽祖及諸神像繞村巡遊,賽後龍舟保藏於靈慈宮中,這風俗一直延續下來。此後,沙格村人才輩出。明末,王忠孝常於廟中日夜課讀,得中進士。後來,王忠孝竭力襄助鄭成功抗清復明,沙格村屢遭清兵洗劫,媽祖廟也遭受嚴重破壞。

到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媽祖廟大修,正式冠名「靈慈宮」,並添置了數對石雕龍柱和木構藻井。清光緒五年(1879年)又一次大修,奠定如今宮廟格局。大殿正中神龕上方懸掛上了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敕受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縣楚南胡啟文」所敬立的乾隆御書「海天元後」四字鎏金匾額;媽祖身上換上了御賜的黃袍和霞帔。

宮坐北朝南,寬18米,深28米,總建築面積504平方米。由前殿(宮門),拜亭(過亭)、兩廂和大殿組成。前殿寬五間,進深二間,為單簷歇山式。拜亭則是重簷歇山式結構,中嵌木構八角藻井,由小如意、鬥拱層疊承託,彩畫裝飾,圖案精美;整個藻井所用的1200餘塊木料構件,由卯榫穿楔而成,不用一根鐵燈,工藝極為精巧。大殿寬五間、進深三間,亦為重簷歇山式結構,正中神龕裡供奉媽祖,兩旁是被村人稱為「二媽」的註生娘娘和「三媽」注花娘娘。全宮豎立66根石、木大柱,其中雕琢蟠龍、人物、花鳥的石柱10根,造型別致雅觀。


宮殿頂從前到後有橫有縱,共有15道屋脊、30祇高翹的燕尾脊。這些殿脊和翹角全都採用剪碗雕塑。把瓷碗剪成塊狀,拼裝成各種圖案裝飾,雕有八仙和龍虎獅象豹鱷等猛獸及各種景物圖案,構思獨特,形象生動,景物逼真。

1978年,鄉人與海外同胞集資,按原先規模結構再加修繕,在東側靠「河墘」處,另建有藏置龍舟的「龍舟宮」等配套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辰
    宋雍熙四年(987年),生活在湄洲灣的媽祖在一次拯救海難中英勇獻身,民間傳為在福建莆田縣湄洲嶼臥牛山羽化。百姓出於對海上航行庇護的需求,也出於對媽祖治病救人高尚品格的推崇,為之立廟於本嶼,稱通天女神。隨著媽祖信仰的發展,鹹平二年(999年) ,莆田平海澳創建行祠。隨後,媽祖信仰就傳入泉港地區,本文就泉港區現存著名的媽祖廟進行探討。
  • 臺灣媽祖廟
    據統計,至1930年末,臺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臺灣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可見,臺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後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所有臺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
  • 在臺灣的媽祖廟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隨之歷代帝皇逐步敕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在碧波環繞的臺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這裡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媽祖廟,從中可知媽祖在臺灣人民心中的地位。
  • 澳門媽祖廟的由來
    由於早期澳門居民多以打魚為生了故對漁民的守護神媽祖特別崇敬。在這塊面積僅23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居然建有20多座媽祖廟,其中最古老的己有 500多年歷史,也是當今澳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相傳宋代孝女27歲的林默娘,福建省莆田縣人。
  • 詔安三溪媽祖廟
    三溪是溪雅村的一個自然村,聽說村裡有座幾百年歷史的媽祖廟,筆者特地前往採風。 站在溪岸兩根龍柱之間往溪岸內側望,三溪媽祖廟展現在眼前,它坐東朝西,面前有一個幾百平方米的大寬埕,媽祖廟的左前側還有一座大戲臺,戲臺坐南向北,建得雄偉壯觀,戲臺前上空掛著綴滿各色三角形小旗子的彩帶。
  • 世界三大媽祖廟
    中國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北起丹東、秦皇島、天津、煙臺,南到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都建有天后宮。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媽祖信仰也帶到世界各地。據統計,如今世界上有媽祖信眾近2億,媽祖廟近5000座,光臺灣島較有規模的媽祖廟就有800多座。
  • 【媽祖】 鳳山媽祖廟祭典民俗
    幾百年前,閩籍漁民飄洋過海捕撈,帶著媽祖保護神飄泊到鳳山(原為海中之島)開基創業,並建立媽祖廟。清康熙解除海禁,汕尾港得到極大發展,出現「舟楫雲屯、商旅雨集」之興旺景象,鳳山祖廟也因此於乾隆壬戌年(1742)得以擴建。整座廟宇採用粵東建築風格的三進兩院布局,面闊三間,風火式山牆,硬山頂,主體建築面積840平方米。一時成為汕尾港商貿往來、貨物集散、文化交流、民俗活動的場所。
  • 蓋一座媽祖廟
    元代以後,媽祖信仰在閩南興起,也漸漸傳播到永春。民國後,永春尚有幾座信仰媽祖的天后廟,包括碧溪的上遊。1949年之後,這些天后廟多被拆除,拜媽祖的習俗,已經融合到村廟的祭祀傳統中,以至於當代永春人多誤認本地沒有媽祖信仰傳統。陳進國向廟首們說:「媽祖是世界文化遺產,引入一尊媽祖聖像,既能復甦永春的媽祖信仰傳統,也可以增添陳坂宮的名氣和地位。」
  • 石獅大墜島復建媽祖廟 傳承行善濟世媽祖文化
    石獅大墜島復建媽祖廟 傳承行善濟世媽祖文化 qz.fjsen.com 2013-04-13 08:33  佔婷 李國宏 王麗珍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媽祖】汕尾鳳山媽祖廟——歷史縱橫
    一、香火傳入宋雍熙四年(987),福建莆田湄洲島傳奇漁家姑娘林默羽化之後,建立了第一座媽祖廟,人們把林默當作海之女神來供奉。後因朝廷賜封和文人學者的宣傳,其慈愛之心、聰慧睿智和濟世救人的事跡廣泛傳播開來,媽祖成了統領四海的最高海神。
  • 蓋一座媽祖廟 正午
    元代以後,媽祖信仰在閩南興起,也漸漸傳播到永春。民國後,永春尚有幾座信仰媽祖的天后廟,包括碧溪的上遊。1949年之後,這些天后廟多被拆除,拜媽祖的習俗,已經融合到村廟的祭祀傳統中,以至於當代永春人多誤認本地沒有媽祖信仰傳統。 陳進國向廟首們說:「媽祖是世界文化遺產,引入一尊媽祖聖像,既能復甦永春的媽祖信仰傳統,也可以增添陳坂宮的名氣和地位。」
  • 臺灣遊覽觀光名勝——媽祖廟
    全島有數百上千座大小廟宇,其中為數最多的是「媽祖廟」,現存的就將近四百座。媽祖廟供奉的是天上聖母,也叫媽祖神,是一位女性。她本是一個人,後來被神化了。媽祖姓林名默,福建省莆田縣人,是宋代一位巡官林惟憋的第六個女兒,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零年)。據說她出生以後,一個月內不發啼聲,所以叫「默娘」。
  • 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與媽祖廟的民俗與傳說
    湄洲島,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轄島,距莆田市42公裡,這裡素有「南國蓬萊」、「東方夏威夷」美稱,也是「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面積14平方公裡,是一座花園之島。登上湄洲島,抬眼仰望,便見到雲霧掩映中,有若隱若現的飛簷翹脊的建築群,猶如九天宮闕,這便是媽祖廟。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 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媽祖廟
    在我國沿海和臺灣島眾多的媽祖廟當中,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上的媽祖廟歷史最久,香火最盛。因為這裡是媽祖神的故鄉。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於宋朝建隆元年960農曆3月23日出生在湄洲。每當遇到風險,只要高聲呼喊媽祖的名字,她就會立刻趕來救援。沿海各地的漁民也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北從河北省的秦皇島,南至廣州,都陸續建立了媽祖廟。歷代封建帝王也給媽祖加封,從「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聖母」。湄洲島的媽祖廟多次整修擴建,除大殿之外,又增建了梳妝樓、鐘鼓樓和中軍殿等,各地來進香的入也愈來愈多。
  • 青島媽祖文化聯誼會王哥莊媽祖廟舉行祭奠儀式
    文/半島記者 李曉哲  圖/半島記者 張偉 報導  半島都市報10月9日訊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敬老日,也是媽祖羽化升天1029周年的日子,當天上午,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在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港東社區媽祖廟舉行了媽祖祭典儀式。
  • 澳門媽祖廟簡介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整座廟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觀音閣4座主要建築。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由居民集資,於1875年開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誕,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拜神祈福。
  • 【一島一品看廟島】媽祖聖地 圓夢廟島
    【一島一品看廟島】媽祖聖地 圓夢廟島 2020-11-05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上3000多座媽祖廟的祖廟,湄洲島媽祖祖廟
    媽祖祖廟景區是去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旅遊的一個最重要的景點,媽祖祖廟景區比較大,位於湄洲島北部的山上,有新老兩個祖廟,其裝飾是非常的金壁輝煌,人氣非常的旺。有著「南國蓬萊」之稱的湄洲島,是第一次接觸媽祖文化,在湄洲島參觀了有2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
  • 澳門紀行——媽祖廟印象
    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澳門三大古剎(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