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是宋代福建的莆田人,名叫林默。據宋代史料記載,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敬重。她28歲時有一次為救海難而捐軀,鄉親們在島嶼上給她修建了一座廟宇奉祀。天長日久,林默逐漸演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護海女神」。
中國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北起丹東、秦皇島、天津、煙臺,南到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都建有天后宮。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媽祖信仰也帶到世界各地。據統計,如今世界上有媽祖信眾近2億,媽祖廟近5000座,光臺灣島較有規模的媽祖廟就有800多座。
在遍布中國沿海各省市和港、澳、臺地區乃至世界各地的媽祖廟中,福建莆田湄洲祖廟、天津天后宮和臺灣北港朝天宮最具代表性,被世人稱為世界三大媽祖廟。其中湄州祖廟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媽祖廟,天津天后宮是世界第二大媽祖廟,北港朝天宮則是目前臺灣香火最旺的天后廟,號稱臺灣媽祖的「總廟」。
好,音樂之後,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這三大媽祖廟。
先來說說福建湄洲媽祖廟。湄州祖廟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媽祖廟,建於宋初,開始僅「落落數椽」,名叫「神女祠」,經過多次修建、擴建才形成現在的規模。
近十年來,湄洲媽祖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興建,不但重顯光彩,而且更加富麗堂皇。目前祖廟建築群以前殿為中軸線,依山勢而建,形成了縱深三百米,高差四十多米的主廟道,從莊嚴的山門,高大的儀門到正殿,由323級臺階連綴兩旁的各組建築,氣勢不凡。在祖廟山頂,還建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佇立山頂,極目遠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個廟群盡收眼底,構成了一幅瑰麗壯美的山水畫。
在媽祖廟附近,有「升天古蹟」、「觀瀾」石、「媽祖鏡」、「潮音洞」等景觀,廟裡還有重修碑記、御賜金璽、御賜匾額等文物。
湄洲媽祖廟現在已經成為臺灣同胞尋根謁祖和朝拜媽祖的聖地。每到媽祖的誕生日和羽化日,臺灣同胞如潮水一般湧到湄洲,他們不顧勞頓,不管風雨,爭著向媽祖金身獻上第一炷香,爭著點燃第一掛鞭炮,爭著第一個向媽祖訴說自己美好的心願。每年都要來祭拜媽祖的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意味深長地說:
「兩岸是同祖同語言的,又是同信仰的,所以希望媽祖來扮演和平女神」。
下面來說說天津天后宮。天津天后宮地處中國北方,是世界第二大媽祖廟
深受海內外媽祖信眾的敬仰。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的天津天后宮,它的歷史比天津設衛建城還早七十八年,所以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一說。
天津天后宮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現在的南開區宮南大街北端(即古文化街),坐東朝西,佔地5352平方米,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體。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正殿、尾殿、藏經閣、啟聖祠、鐘鼓樓、張仙閣和四座配殿組成。山門前還引人注目地擺放了一對從福建莆田定製的銅麒麟。
去年(2004年),福建湄州祖廟特別向裝修一新的天津天后宮捐贈了「河海尊親」匾額。這個牌匾的寓意很深,我們來聽聽天津天后宮民俗博物館館長蔡長奎的介紹:
「河海尊親,福建祖廟在海邊上,天后宮在海河三叉河口,河海兩地的關係點出來了,反過來看還有'親尊海河『,又體現了福建祖廟對天津天后宮和天津人民的情誼。」
最後給大家介紹位於臺灣雲林的北港朝天宮。臺灣島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媽祖,北港朝天宮是臺灣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廟,也是全臺媽祖信徒的聖地,每年有百萬香客前來朝聖。
臺灣北港朝天宮幹事洪仁智介紹說:
「朝天宮的歷史從(莆田湄洲島的朝天閣)樹壁和尚在公元1694年請了一尊媽祖(神像)到笨港,就是現在的北港,已經300百多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規模是清朝光緒34年最後一次大整修。這裡的石牆目前是全臺灣唯一(保留)這麼完整的石牆,外面有四尊四海龍王,也是我們媽祖廟唯一有的一種造型。」
北港朝天宮佔地達2000平方米,除正殿外,前有毓麟宮,後為雙公廟,還有聚奎閣,凌虛殿,文昌廟,三界公祠等,形成龐大而嚴整的廟宇,稱冠全臺。廟中有30多尊媽祖分身像,正中的「天上聖母」兩側有千裡眼、順風耳二神像,襄助媽祖神「眼觀四海」、「耳聽重洋」。北港朝天宮後殿很有特色,主祀媽祖的父母兄姐,一家皆神,集聚一堂。殿前石柱有副對聯:朝感聖母封贈父母;天嘉後德榮及姐兄。
每年媽祖誕辰,這裡是全臺灣祭典的中心。從正月十五日起,便有香客自各縣市遠道而來,直至三月底達到最高潮,這期間擁入北港的香客多達50多萬人,年年如此。媽祖誕辰前數日,民間祭神隊伍遊行不斷,鑼鼓喧天,整個北港,瀰漫著香火煙霧。各地來向媽祖拜壽的大大小小神佛坐在神轎裡,由信徒扛著擠向朝天宮,到處都是持香禱拜的人們,人稱這是臺灣最大的祭神奇觀。
好了,聽眾朋友,世界三大媽祖廟就介紹到這裡,這次的《閩江茶座》節目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你下周的同一時間繼續到《閩江茶座》來作客。
來源:南京龍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