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背包客的筆記
我的家鄉在平原地區,但是對於媽祖的形象也不算陌生,經常能從許多的影視劇中看到媽祖的形象。
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而這個神靈大多指的就是媽祖。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歷史上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一直到「天上聖母」。
然而這些尊稱只能在史料典籍上見到,人們大多口耳相傳叫的最響的稱呼卻是」媽祖「,這是為什麼呢?
螺洲古鎮天后宮
在海內外各地許多地方都供奉有媽祖的宮廟,也叫天后宮,虔誠信奉的人非常的多。福州曾是海上絲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有奉祀媽祖的習俗,建有許多的媽祖廟就不稀奇了。
在福州市倉山區螺洲古鎮就有一座螺洲天后宮,這座天后宮曾經過了多次修繕才保有今天的樣貌。
天后宮整體保留了明清兩代建築的傳統,門樓是雙層的,是明代特色的欞星門,有前天井和兩邊的神龕、前殿、中天井以及後天井等組成。神龕內分別是千裡眼金將軍和順風耳柳將軍守護神。前殿中央供奉著媽祖的神像,大殿兩邊的牆壁上繪有媽祖生平的傳說。
後殿分別供奉著螺仙洲主,也就是傳說中的田螺姑娘,和臨水陳太后的神像,臨水陳太后是善於鬥妖驅魔的臨水娘娘陳靖姑。大殿兩邊的牆壁上繪有陳太后屬下三十六婆宮。三尊女神集螺女文化、媽祖文化、靖姑文化共祀在一廟之內,這並不多見,非常的壯觀。
媽祖封號眾多為何只有這個叫的最響?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這本書中提到:如果在海上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 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所以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能立刻趕來救助海難中的漁船。
不僅如此,媽祖這個稱呼,是福建當地對年長婦女的暱稱,中國民間百姓常有以媽、娘(娘)、姑、婆、等名稱呼女性神明,顯得更為單純而親近,而「祖」字在民間則有尊敬如「祖先」的含義,林姓族人有稱呼媽祖為「姑婆祖」或「姑祖母」之例,則普通百姓稱呼「媽祖」也含有「女祖先」的意味。
民間稱呼「聖母」為「媽祖」,拉近了神明與信眾自身之間的距離,在心理上更有歸屬感與親切感,正如在廟裡稱「觀音菩薩」,在家中則稱為「觀音媽」。所以「媽祖」這一稱呼在民間也更為得到百姓的認同,甚至於在媽祖之後還加上婆,稱呼為「媽祖婆」,更顯親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