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眾多封號為何只有媽祖叫的最響?

2020-12-21 背包客的筆記

我的家鄉在平原地區,但是對於媽祖的形象也不算陌生,經常能從許多的影視劇中看到媽祖的形象。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而這個神靈大多指的就是媽祖。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歷史上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一直到「天上聖母」。然而這些尊稱只能在史料典籍上見到,人們大多口耳相傳叫的最響的稱呼卻是」媽祖「,這是為什麼呢?

螺洲古鎮天后宮

在海內外各地許多地方都供奉有媽祖的宮廟,也叫天后宮,虔誠信奉的人非常的多。福州曾是海上絲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有奉祀媽祖的習俗,建有許多的媽祖廟就不稀奇了。在福州市倉山區螺洲古鎮就有一座螺洲天后宮,這座天后宮曾經過了多次修繕才保有今天的樣貌。

天后宮整體保留了明清兩代建築的傳統,門樓是雙層的,是明代特色的欞星門,有前天井和兩邊的神龕、前殿、中天井以及後天井等組成。神龕內分別是千裡眼金將軍和順風耳柳將軍守護神。前殿中央供奉著媽祖的神像,大殿兩邊的牆壁上繪有媽祖生平的傳說。

後殿分別供奉著螺仙洲主,也就是傳說中的田螺姑娘,和臨水陳太后的神像,臨水陳太后是善於鬥妖驅魔的臨水娘娘陳靖姑。大殿兩邊的牆壁上繪有陳太后屬下三十六婆宮。三尊女神集螺女文化、媽祖文化、靖姑文化共祀在一廟之內,這並不多見,非常的壯觀。

媽祖是如何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海上守護神的?

媽祖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他出生於南唐清源軍莆田縣湄洲,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的湄洲島,她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的後裔。媽祖的祖父林孚,當時官居福建總管。她的父親林願,在宋初的時候官任都巡檢。媽祖有五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在她出生前其實林家盼望再生一個兒子(那個時候重男輕女的現象就普遍存在),所以幾乎每天焚香祈求,盼望能生下男童,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她的父母有點失望。

據說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有鄰裡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巖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閒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從她出生一直到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默,父母又稱她為默娘。要是在現在出生的孩子不會哭肯定會把家人都嚇壞的。林默娘小的時候就比其他姐妹聰明,八歲開始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兇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娘,熟習水性且還洞曉天文氣象。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經常得到林默的救助,所以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能不能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所以紛紛稱她為神女或者龍女。

林默娘年僅二十八歲的時候就與世長辭了。在她離世的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經常看見林默身穿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傳說

沿海各地有關媽祖顯靈的傳說多不勝數,其中流傳最多的有這麼幾個:【媽祖顯靈——旱情解難】據記載:1192年夏,閩地乾旱嚴重,瘟疫蔓延,群眾向媽祖祈求保佑,禱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興化大旱,百姓祈求於媽祖,神示夢下雨之時,果然靈驗;寶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兩地共禱於神,旱情即除。

【媽祖顯靈——神女搭救】傳說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颶風,帆船差一點覆沒,急忙呼神女搭救,喊聲剛剛結束,大海突然風平浪靜起來,洪氏躲過了滅頂之災。

【媽祖顯靈——護助剿寇】傳說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檢姜特立奉命徵剿溫州、台州一帶海寇,臨戰前官兵乞媽祖神靈護助。戰時隱約看見神在雲端之上,於是乘風進兵,擒獲賊首,大獲全勝。

【媽祖顯靈——神助修堤】據記載,1239年,錢塘江決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宮時,水勢倒流不前,百姓借勢築堤,大家都說是神力捍禦;寶祜四年(1256年),又得媽祖神助建築浙江錢塘江堤。

海神眾多的封號為什麼只有媽祖叫的最響?

海神眾多的封號為什麼只有媽祖叫的最響?也許從來都沒人仔細想過這個問題,只知道說起海上保護神到嘴邊的就是媽祖這個稱謂。從宋徽宗到清鹹豐皇帝為止,媽祖受到了各代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曾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閩南、臺灣的媽祖傳說。如果在海上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 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所以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能立刻趕來救助海難中的漁船。

雖然這種有點趣味性的傳說無從考證,但確實」媽祖「比起」天妃「等稱呼更接地氣更平易近人。

相關焦點

  • 海上女神最長封號64字,為何只有媽祖叫的最響?
    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而這個神靈大多指的就是媽祖。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歷史上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一直到「天上聖母」。
  • 道教人物:海神媽祖
    近年來,兩岸海禁日開,在湄州的媽祖廟裡經常可見臺灣香客飄洋過海,前來祭奉,虔敬之至。據傳媽祖實有其人,原名林默,關於她的身世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她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一個叫湄州的小島上。她的降生和生平跟別的神仙一樣,經過民間的加工,一開始就充滿了神奇色彩。
  • [媽祖]海神媽祖與保生大帝
  • 媽祖如何從民間女子步步封神?
    因此,能夠拯救海難的媽祖自然倍受人們尊敬。南宋廖鵬飛作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是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元祐丙寅歲(1086年),墩(涵江聖墩)上常有光氣夜現, 鄉人莫知為何祥……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 其枯槎實所憑, 宜館我於墩上。』
  • 從民女到「海神」:封號長達64字的傳奇女子林默娘,是何來歷?
    引言:她本是福建湄洲島的尋常女子,死後卻被民間百姓尊為海神,江湖上處處流傳著她呼雲喚雨,濟世救民的神奇傳說。她屢屢受到朝廷敕封,升格為國家祭祀的唯一女神,封號長達64字,其廟宇遍布海內外,廣為崇奉。你知道她是誰麼?快來一起看一看吧!
  • 「媽祖」東南亞華人的精神信仰,你知多少
    在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華人都非常信仰一個神:「媽祖」,在海外漂泊重回家鄉的人都要到媽祖神廟裡祭奠,有時候人們出海也要先拜一拜媽祖,為什麼要拜媽祖?媽祖究竟是誰?為何沿海居民出海都要祭拜她圖片來自網絡媽祖,本名林默(也有叫林默娘的)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
  • 關於這六個「媽祖信仰之最」 你都了解嗎?
    原標題:媽祖信仰之最海神媽祖信眾眾多,相比較其他女神信仰,有人總結出六個「媽祖之最」。海神媽祖信眾眾多,相比較其他女神信仰,有人總結出六個「媽祖之最」。媽祖尊稱最多。歷代官方對媽祖的尊稱有:夫人、靈惠夫人、昭應夫人、崇福夫人、善利夫人、靈惠妃、助順妃、英烈妃、慈濟妃、善慶妃,天妃、護國庇民天妃、感應聖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民間對媽祖的尊稱有:靈女、神女、龍女、海神、水神、海神娘娘、海上聖母、天后娘娘等;民間俗稱媽祖的有:媽祖、祖媽、娘媽、娘娘、祖姑、老媽、媽祖婆、老娘娘等。
  • 海神媽祖信仰的意義
    打開微博,看到媽祖這個詞語上了熱搜,我頓了頓,反應過來,一如既往,點開評論看看,不出所料,圍繞迷信與否,雙方直接打起來口水戰,我想起來,劉濤復出不久,曾經飾演海神媽祖,漁民的女兒,生性善良,因為救助海上遇險的人員,不幸遇難,被玉皇大帝冊封為海神,享受萬家香火。
  • 潮陽這支英歌隊跟隨龍井赤產古廟赴湄洲媽祖祖廟壯闕香火!
    潮陽隆津赤產古廟理事長姚添好一邊擦拭臉上的汗水一邊說:「這是我們連續十二年來祖廟謁祖進香了,從最開始只有48個人的進香團到現在950人進香團,心裡感覺無比的開心和激動,也很感謝祖廟一直以來對我們的支持。」據悉,2017年湄洲媽祖巡安潮汕時,曾駐蹕隆津赤產古廟。
  • 林國平 | 海神信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以媽祖信仰為中心
    摘要: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根本動因是海上貿易和海外移民,而精神支柱則是海神信仰。海神信仰貫穿於航海始終,它既反映了時人對海上巨大風險的畏懼心理,又體現了航海者藉助海神信仰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念,二者心態交織在一起,後者佔主導地位。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重要起點之一, 閩人不但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中厥功至偉,而且還創造了包括媽祖在內的諸多海神。
  • 媽祖娘娘: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
    媽祖是在中國民間影響力相當大的一位女神,是中國第一女海神。媽祖除了是船旅漁業傳統的保護神,還有許多其它象徵和功能,是沿海廣大地區民眾和海外華人重要的精神紐帶。而且,媽祖隨著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民間神明。今天,堃哥就聊聊這位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卻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媽祖。
  • 北有碧霞元君,南有海神媽祖
    古人信奉碧霞元君主要是認為她能夠分清世間善惡,庇佑九州蒼生,同時碧霞元君也是道教中一位最重要的女神。關於碧霞元君的來歷,民間傳說甚多,有人說她是黃帝派遣到泰山的玉女,也有人說她是漢代一個名叫石玉葉的民女死後修成的女仙人。也有人說,她是武王的寵妃,商代黃飛虎的妹妹。也有說,他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 閩北人為什麼也拜海神媽祖?原來如此!
    海神媽祖   眾所周知,媽祖是海神,   是公認的「海上女神」、「水上救星」,閩北內河的船工行舟,與海上航運有相似的危險,因此,發端於沿海的海上女神媽祖自然漸漸盛行於閩北,成了閩北航運的保護神。   水流所到之處,便有媽祖行到的足跡。據調查,閩北百多個鄉鎮中,凡面臨閩江幹(支)流的碼頭鄉鎮,幾乎都建有媽祖廟。南平安豐媽祖廟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是閩北最早的媽祖廟。
  • 媽祖祭典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信仰的由來,來自於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媽祖原名林默,父親林願,母親王氏,兄妹7人,她最小。媽祖自幼聰穎過人,識天氣、通醫理、善舟楫,樂善好施,深受鄰裡鄉親的喜愛。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難為事,矢志不嫁,專心致志地從事慈善公益事業。平時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
  • 媽祖為什麼會被稱為天妃,妃這一稱號不是形容側室的嗎
    在民間,媽祖是為海神,在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信仰存在,但有一個問題,使很多信眾都都搞不明白,就是為什麼媽祖會被稱為天妃,看到過歷史劇的朋友都知識,妃的地位一般都在後之下,媽祖被封為天妃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民間也有很多解答,其中就有這麼幾條解答,一種說法是因為媽祖是海神,而天庭已經有玉帝與王母的管轄,只有大海沒有神,而海又是僅次於陸地的,所以媽祖的封號是天妃,代表僅次於王母,管轄大海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媽祖是由人間成神而去,為了以示區別王母,故而稱為天妃。
  • 「海上女神」媽祖是怎樣煉成的?
    文 | 徐頌讚福建省湄洲島媽祖廟海神雖多,為何媽祖最有名?在文化中國的時空裡,陸地上有五花八門的神明,水上也有很多神明。管河流的,有河伯、水君,水母、李冰父子。管大海的,有伏波神、南海觀世音、媽祖、南海神。此外,還有一些「落寞海神」,可能一般人不太熟悉。《山海經》裡記載了南海神不廷胡餘、西海神蓐收,今天很少人知道這些神明。《元史》曾親切地稱呼觀音菩薩為「南海大士」,稱呼媽祖為「南海女神」,聽上去非常「洋氣」。其中,觀世音菩薩算是海陸兩棲的神明。但是,在海上世界,真正影響力排第一的還要數媽祖。
  • 【邊疆時空】林國平 | 海神信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以媽祖信仰為中心
    有人說閩人有一種特別喜歡冒險的基因,其實不然,閩人敢於冒險,與福建面向大海的地理環境、 相對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航道比較熟悉等有密切關係,還與閩人的眾多海神信仰有關。至於沒有記載的海神更多,沿海地區宮廟中供奉的神明多兼有保佑航海安全的職能。福建沿海地區不但海神眾多,而且海神信仰貫穿於航海乃至海外移民的始終。首先,遠航前要到海神廟祈求神明保佑航行平安。為了給航海者祈禱提供方便,沿海地區特別是港口碼頭建造大量的海神廟,其中媽祖廟最為常見。
  • "2018年長島千年媽祖因緣金身赴臺結緣會親活動"在廟島顯應宮啟動
    她,就是親民、護民、救民的林默娘,在羽化升仙后的千百年來,一直被民間奉為「海神媽祖」,也先後被宋、元、明、清歷代主政者冊封為「夫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封號,享有至高尊位。此次長島顯應宮千年媽祖赴臺省親期間,將前往臺北、新北、桃園、臺中、雲林、高雄等縣市媽祖宮廟駐蹕,供眾多虔誠信眾禮拜。廟島千年金身媽祖分身。
  • 媽祖劇情介紹
    此事經赤腳大仙奏明玉帝,申請加封一位海神,統管海上救生諸事宜。在王母娘娘的支持下,赤腳大仙於莆田湄洲島發現了俠義、善良有德行的林願,並請觀音菩薩賜林妻懷孕,十四個月後產下一女孩,取名默娘。此女出生後聰明無比,更揣善良濟世之心。菩薩和大仙甚喜,相約暗地收她為徒,逐漸教她醫術、預測、觀天象等法力,以便將來能承擔海神之重任。
  • 瀋陽天后宮: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馬業文稿源:中國新聞網  2011-07-26 14:32   瀋陽天后宮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馬業文  瀋陽曾經有一座天后宮,儘管它只留下一塊遺址和一條街道的名字  媽祖本名叫林默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州嶼巡檢(很小的官)林願之妻,生下一女,此女生下後一直不哭,故起名為林默,長大後也叫默娘。  因為生長在海邊,林默水性極好,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難的客商和漁民。林默又懂一些天象,她的天氣預報常常十報九準。她還懂得醫藥,給人看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