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湘潭這家開了二十年的飲食店的早飯菜而來,卻被她家的鍋餃圈了粉~

2021-02-27 湘潭吃貨
比起午餐和晚餐的隆重,生活的儀式感其實最能在一頓簡單的早餐中體現出來。城市因早晨而變得熱鬧,人們用早餐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恰好前幾天有朋友向我推薦了這家開在建設北路上的倆姑嫂飲食店,她說姑嫂飲食店裡早餐的種類特別多。吃下這波安利的我趁著陽光明媚,早早起床去打卡啦~

光聽店名就知道這家店是姑嫂兩人在一起經營。二十一前,姑嫂二人都沒有正式的工作,於是二人一拍即合,一起開了這家早餐店,因為早餐種類多,有粉有飯能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店子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燈。

我們到店裡時不到七點半,門口停滿了客人的小車、電瓶車,店裡也滿滿當當坐滿了客人,許是店內比較寬敞,身處其中一點也不會感到悶。

倆姑嫂飲食店的左側是開放式的廚房,乾淨又整潔。水餃、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盤子裡,取餐的櫃檯上放有豆漿、油條、粥、鍋餃、鍋貼等多種早點,種類確實比較豐富

粉面的碼子有牛肉、肉絲、排骨三種,從紅油裡撈出的牛肉都比較大塊,賣相真的不錯。這三種碼聞起來都很香,老闆說碼子是每天早上現熬的,隔天剩下的碼子都會倒掉。

點完單後,只見店員熟練的下粉,將粉燙熟後撈出後稍稍瀝乾放入早已倒入湯的碗中,再淋上碼子,店員們有調不紊地默契配合著,做粉的速度很快。
湯是熬了一晚上的筒子骨湯,鮮香的骨頭湯可是成就一碗粉的關鍵,可馬虎不得

醬菜對一碗粉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七種配菜擺放在櫃檯上,辣椒、酸菜、蘿蔔丁……一碗粉配上這些更添韻味。

早上選擇吃飯的食客也很多,飯是11元一份,想吃什麼便選什麼,可無限續飯菜,直到吃得飽飽的。

菜的種類有十幾種,有葷有素,每樣菜都點綴著紅紅的辣椒,色香味俱全。一份健康味美的早飯下肚子,正應了那句「早餐要吃好」。

(▲上圖為部分菜品)

店內裝修得比較簡單,但看起很舒服。在這裡吃頓早餐,有種淡淡的慵懶感,與早餐的調性挺配呀。

雪白的扁粉淋上香菇肉絲的澆頭,頓時濃香四溢,切成絲的瘦肉與切成條的香菇相輔相成。香菇特有的香味飄散在空氣中,引得人口水直流

軟糯的米粉、醇厚的骨頭湯、誘人的肉絲嫩而不柴,嘗一口香菇肉絲,味道香濃,肉絲咀嚼到最後還有一絲甜味。一筷米粉入嘴,鮮味在口腔裡流淌,吃完唇齒留香。

倆姑嫂家胖嘟嘟的鍋餃底部煎得到金黃焦脆,咬上去非常酥脆,但鍋餃的麵皮仍然柔軟,吃起來只覺得口感飽滿不油膩

肉餡的湯汁浸入了內部麵皮裡,一口咬下去肉汁四溢,鹹香十足。幾大口便能吃完一個,只覺得意猶未盡。


美味與顏值齊飛的自助餐,營養又管飽。菜是正宗的湘潭口味,香辣過癮又不會太油膩,一碗下肚忍不住再來一碗,一整天都精神滿滿。


煎得金黃焦香的魚塊裹上醬汁後,色澤醬紅透光亮,味道濃鬱超下飯;土豆塊混著肉沫,是香軟綿糯的口感;藕丁脆爽,花菜清爽嫩脆,撲問菜更是下飯好手。

二十年的風風雨雨,姑嫂倆也從年輕的姑娘變成了阿姨,而歲月對美味卻很寬容,對原料的用心、對味道的堅守是倆姑嫂飲食店對食客們無聲的愛,「無論多忙,也要記得吃早飯。」

店鋪地址:湘潭市雨湖區建設北路373號附近

營業時間:早上4:30—早上10:00,中午11:00有自助餐

相關焦點

  • 湘潭「味蕾地圖」①丨維生飲食總店:古法傳承近百年 老面鍋餃老滋味
    對於美食,湘潭有著獨到的「味道」,讓城市的輪廓在人們的心中格外鮮明。紅網時刻記者搜羅大街小巷,盤點一系列湘潭的「味道」,為大家繪出一幅清晰的「味蕾地圖」。位於雨湖區民主路口的維生飲食總店。店內依然保持著「憑票領餐」的傳統。
  • 【鍋餃愛上米粉】湘潭陰雨天的浪漫美食……
    原創 | 餵飯湘潭的早餐通常是從一碗熱乎乎的米粉開始的,但在「雨神」來參加歌手後,這樣每天都在飄雨的季節裡,早晨要多儲存些能量去抵禦無情的倒春寒
  • 【湘潭之最】湘潭維生飲食總店:最後一家國營小吃店
    鄒越回北京後,出於好奇之心,上網查詢「國營小吃店」,發現只有北京尚存幾家。後來鄒越又諮詢北京餐飲業的朋友,聽說北京那些店也都不是純國營。因此,鄒越就認為將「湘潭維生」稱為全國最後一家國營小吃店或許不為過。
  • 79歲的朱阿姨在城頭巷開了22年的飲食店,是家裡奶奶的味道
    這是她在素勤最後一次給客人做菜。退下來,不是因為駝背,也不是嫌她沒力氣,而是隨著年齡增高,身體機能的退化,味道上已經很難保持統一,鹹淡也難以把控。把味道交給年輕人,或許這是她最大的妥協。58年來杭,她待了62年,頭髮依舊烏黑濃密。
  • 一道圈粉無數的秘制滷沙鱉,到底有多好吃?
    今天的「蝦吃長沙」去到的是【嶽林飯店】,這是家20年的老店子,也是經過搬遷的,依舊有食客從舊店追隨到新店。這是店家的招牌,很多人是衝著它來吃的,並且吃完還會打包幾隻帶走。沙鱉在去了頭和內臟之後再滷製,一上桌我們都在驚呼,香濃的味道撲鼻而來,看著就有食慾讓人咽口水。
  • 越南河內二十家最好吃的粉店
    粉是越南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初到越南的人一定會驚詫於越南人對粉的喜愛,一個粉店比飯店還多的國家。作為越南首都的河內自然也到處是粉店,河內人還說「到河內不吃河內的粉相當於沒到過河內」。越南人認為自己的粉有著特殊的香味,集聚了本國的精粹,世界上哪裡的粉都沒有越南的好吃。近期,有好事的越南網民專門搜集了河內二十家最好吃的粉店,供大家品嘗,從小店到路邊攤都有。
  • 湘潭這家二十年的老店,一盆醉雞承載了所有人對一橋的宵夜情結!
    開店的是一對老夫妻,加上在一大橋做生意的那些年,已經開店23年了。新搬家的門面在雨湖區大湖路,門口是老闆曹娭毑的愛人在炸臭豆腐,隔老遠就已經聞到香味了。她做的泡菜不是酸的,而是帶點點甜味的,曹娭毑說,因為上門吃飯的客人大部分都是吃檳榔的,做太酸他們會吃不了,所以只放了一點點醋,撒了少許白糖。雖然沒有酸味,但是依舊很口味,絕對是個開胃好菜。
  • 僅靠一個包子,湘潭這家1986年開的店,火了32年!你吃過嗎?
    湘潭人都是有懷舊情節的,對於從小吃到大的店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兒時的那家包子店,32年了,還在開著。1986年,左老闆和她的愛人張姐在老金庭小學附近開了一家金庭小賣部,順便做包子。隨著時間的變遷,城市的變化,原先的店鋪拆遷了,2001年搬到了自己的家中,也就是現在的風車坪社區裡。
  • 新年鉅獻:湘潭那些味
    是的,是有點穿越,你去湘潭吃幾圈,就會發現有些湘潭菜很特別,好像回到幾十年前,或者從來沒吃過,一吃就能感覺一定是我們自己的菜,味道似曾相識。時代的滾滾洪流,裹挾著老城身不由己緩緩往前探湧,而一些古老的痕跡,卻沉降下來,停留在時間軸的原點。
  • 南寧這家瓦煲粉在九中旁邊開了二十多年,你吃過嗎?
    今天特別和大家分享一家老店〖唐記瓦煲粉〗這家瓦煲粉在九中旁邊開了二十多年,很多九中的學生和住旁邊的人都知道!瓦煲粉用骨頭湯做湯底,很清甜!重點是料多!料多!粉吃完了剩下的全是肉!感感真的很少有那麼誠意滿滿的瓦煲粉了,肉菜都比粉多!特別推薦「豬雜瓦煲粉+蛋」巨好吃,湯水都可以喝完那種山山店裡還有瓦煲牛肉粉、老友粉、鮮肉粉、蛋粉、蛋面、伊面!還有重量級「牛肉混豬雜」,點粉的時候再加一個蛋,人間美味所有粉都是沙煲煮的,煲香味十足,和小時候吃的瓦煲粉一樣!
  • 南寧老城區小巷子裡的寶藏牛雜粉店,開了二十多年,知道的人不多
    在南寧西鄉塘老城區衡陽西路北一巷裡,有一家牛雜粉店,雖然看起來破破爛爛的,但每天早上無時無刻不是擠滿了吃粉的食客。說實話,如果不是附近的街坊或是老南寧,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家店。不過看著很不起眼的小破店,卻已經開了近二十年,在南寧,開了二十年以上的老店並不是很多,這家店也算是老字號了。店面很小,雖然最近換了新的門頭招牌,但環境還是和以前差不多,破舊的桌凳,油膩的廚房,很典型的蒼蠅小店。不過對於喜歡嗦粉的食客們來說,味道才是最重要,環境只是其次,南寧好吃的老友粉一般都是在像這樣接地氣的小店裡。
  • 被這家越南菜瘋狂圈粉,讓你從河內吃到胡志明
    北緯16度,越南菜的味道,就像青木瓜之味,酸澀中帶有明晰的清新口感,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好吃的越南菜不一定在越南,但一定在深圳越南仔,這是一家你第一眼會被吸引第二眼會愛上的餐廳毫不客氣的說TA能讓你一口從河內吃到胡志明
  • 湘潭這條老街,大變樣!老味道,就藏在這個地方!(10家美食免費吃!還有現金大獎拿!)
    老湘潭人習慣在早晨吃粉,這裡沒有五花八門的炒碼,僅有自製剁椒和辣椒粉,米粉下鍋,數秒過後撈起,盛碗加肉沫,一氣呵成,完全是最初的味道叄1986年,左老闆和她的愛人張姐就開了這家左氏包子鋪。三十四年如一日,夫妻二人對歲月堅守的承諾。
  • 【記者調查】湘潭市民維生飲食總店吃粉發現蟑螂 食藥監局責令整改
    >(記者 李蓓 夏冰)近日,市民肖女士向湘潭在線投訴,稱她在湘潭維生飲食總店用餐時吃出一隻蟑螂,店家未給出解釋,繼而向食藥監局舉報。16日,湘潭維生飲食總店負責人胡湘文表示,此事是意外事件,已經整改。市民:粉店吃出蟑螂 店家無回應5月12日下午2點左右,肖女士和丈夫一起來到民主路的維生飲食總店點了一碗肉絲粉和一碗三鮮粉。吃著吃著,肖女士的丈夫突然發現夾住的這個貌似黑木耳的東西有腳。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蟑螂。
  • 靠1道水煮菜就圈粉無數!這家開在江濱邊的13年老店,避開飯點才能吃得上!
    >藏在江濱大道上的鄉土菜館竟是開了13年的老牌永安特色小吃店這家詠村永安鄉土菜,別看它保持著乾淨清新的外形,它可是名副其實的福州老店,從祭酒嶺到江濱大道,整整開了13+年的時間,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食客。店裡上下兩層的面積不小,裝潢卻是簡單而溫馨的路線,適合幾個朋友來這裡小聚,或者親朋好友相聚,幾道菜幾碗飯或者幾杯酒,便是彼此的快樂源泉。前身陳家莊的名頭在吃貨圈也叫得上名,奈何不得已的原因改成了現在的詠村,有詠頌鄉村之意,老闆旨在做出一道道深受大家喜愛的鄉土菜,讓家鄉味能一直保留傳承下去。
  • 79歲的朱阿姨在城頭巷開了22年的飲食店,是家裡奶奶的味道
    這是她在素勤最後一次給客人做菜。退下來,不是因為駝背,也不是嫌她沒力氣,而是隨著年齡增高,身體機能的退化,味道上已經很難保持統一,鹹淡也難以把控。把味道交給年輕人,或許這是她最大的妥協。58年來杭,她待了62年,頭髮依舊烏黑濃密。
  • 這家在雙流開了32年的店,主營二十多種肥腸菜,肥腸愛好者的福音
    據說這家店在雙流已經開了32年了,主營二十多種肥腸菜,完全是肥腸愛好者的福音。因為距離比較遠,我約上小夥伴也是一大早就出發了,公共運輸足足花了兩個小時才來到這個偏遠的地方。一到地方,發現這家店就是一棟樓啊,外觀看起來一點都不像飯店,就像是老家親戚家的房子一樣,一樓開飯店二樓不知道是老闆自己住還是員工宿舍。
  • 太二上演霸道總裁式寵粉:愛她就為她開家店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這大概是國內的餐飲品牌裡,最淋漓盡致的一次寵粉活動。7月29日,太二酸菜魚在太原開出首家超級「粉絲店」,專門送給一個叫「申雨」的鐵粉。據說,在她們公司,一提太二酸菜魚,人人都知道她的故事。不過,遺憾的是,申雨吃遍了幾乎所有城市的太二酸菜魚,回到家鄉太原,卻吃不到。太二聽說後,也被這樣的鐵粉感動,「二」勁兒一來,就決定在太原開一家門店,並將整個門店「送」給了她。內參君在現場看到,這家店做了精心的設計,既有儀式感,又有驚喜,堪稱一部「寵粉教科書」。
  • 時代記憶:光川飲食店的六十年
    在這條路上有一家開了幾十年的老店,它一路從國營制改制承包為私人制,變為了如今的「光川飲食店」,成為了一代又一代老閔行人的記憶,也見證了閔行一條街的歷史變遷。當一切都改頭換面,這承載著厚重回憶的狹小門店,在時代浪潮下依舊搖擺前行。 2020年8月3號下午1點,飯點已過,光川飲食店變得冷清,偶爾有幾位食客入店。光川飲食店是一家擁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閔行老店,位於滬閔路與江川路交界口。
  • 為什麼一家小「土」店疫情之下吸粉無數?
    在2020這個特殊的春節,「搶」不到菜的「阿麼粉」想起了回金華老家過年的俞露芳,紛紛來問能否快遞寄菜救救急。 就這樣,阿麼家史上第一次在新年營業。整個2月,這家小「土」店成了數百上千戶家庭的食材大後方。 3月初,俞露芳返杭,慶春東路上,阿麼家重新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