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匿歷史的福州三坊七巷:名臣、帝師、革命黨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今日燈火通明的南后街


福州城區南后街東西兩側的三坊七巷,佔地44萬平方米,素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之稱。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老福州城的社會名流聚居區之一。她的珍貴,不單單在於其完整地保留了明、清200多座民居建築,更可貴的,是從這些福州坊巷裡走出的一個個人。這些閩地名士,有的少年英雄壯士扼腕,有的聞名鄉裡造福地方,有的飽讀詩書位及帝師……他們親歷了這個國家在特殊時代的滄桑巨變,更為家國興亡擔起匹夫之責,他們是見證歷史的人,更創造了歷史。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唐代「安史之亂」後,南遷避難的人們聚居於此,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有人將三坊七巷的形制比喻為魚骨與魚刺,南后街便是縱貫南北的那條魚骨,向西三條支脈為三坊,向東的七條細脈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依次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


19世紀80年代,福州三坊七巷全景


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多是數座毗鄰,每座又是多進院落。院落基本形態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形制,院落相連,中軸對稱,有精雕細刻的石木構件和舒展的大紅鬥門。


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以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簷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簷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而長的優質堅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得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為少見。江南古建築中,絕大多數是呈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山牆,唯獨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花鳥魚蟲及人物風景,具有濃鬱的閩地特色。

 

沈葆楨(1820 - 1879 年),字幼丹,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則徐之婿


* 晚清名臣沈葆楨


借錢購買「二手房」

 

宮巷26號的沈葆楨故居原本不在26號,而是宮巷11號。這是一幢建於明天啟年間的大宅,面積達1500平方米,包括門頭房在內共有五進。當年的沈宅布局嚴謹,裝飾富麗。1936年,客居福州的鬱達夫,曾對這條巷子有這樣一番描寫:走過宮巷,見毗連的大宅,都是鐘鳴鼎食之家……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楨有三個最拿得出手的身份: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管臺灣。這三個響噹噹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很多關於三坊七巷的介紹中,都把林則徐故居歸納其中,其實,林則徐當年是不住在這條巷子裡的。沈葆楨的母親林蕙芳是林則徐的六妹。福州城不大,沈家在宮巷,林則徐家先是在左司營,後遷居文藻山,離三坊七巷都不遠。沈林兩家既是近鄰又是近親,關係非同一般。


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不高,少時多病。他從小就受到經世致用思想的薰陶,聰慧好學,林則徐早早看好了這個外甥,將自己最疼愛的二女兒林普晴嫁給他。姨表親通婚,在現在是違法的近親結婚,在當時卻是親上加親的大喜事。沈葆楨與妻子感情非常好,兩人還曾相伴赴京趕考。


別看沈宅富麗氣派,沈家卻不怎麼有錢,因為沈葆楨是個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進士,入翰林院,後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變的是貧窮的生活。當時,將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楨身無分文,還曾向人「挪川費百金」作為盤纏。到了省城,他租了二進三間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紋十一兩五錢」,為此他還發出了「屋價之貴,可謂極矣」的感嘆。大城市的房價高,在清末的沈葆楨眼裡,已足稱洪水猛獸了。


1855年,35歲的沈葆楨剛剛被破格提升為九江知府,舉債購買了這個宅院。沈葆楨裝修好房子,安頓好父母妻兒,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職去了。


第二年,江西鬧起了太平天國運動,沈葆楨採取攻其不備、襲擾輜重的戰術,七戰七捷,揚名官場。此後,平叛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沈葆楨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楨的母親過世,朝廷終於給了他27個月的假,沈葆楨回到這裡過幾天清淨日子。雖然經歷了喪母之痛,沈葆楨卻十分享受這段閒居的日子。他在居喪時,甚至開了一家「一笑來」裱褙店,替人寫字、裝裱,樂在其中。在他留下的大量家書中,幾乎每封信都要囑咐子女讀書,並告訴他們,讀書主要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時中國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困境,無法讓人有一絲的安寧。1866年,沈葆楨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這時他還重孝在身。

 

福州民居,如意造型截水


左宗棠到宮巷11號三請沈葆楨

 

左宗棠請沈葆楨出山並非一帆風順,也曾三顧茅廬,二人在這個古香古色的小院裡暢談了很久,左宗棠準備打造中國自己的海軍,而沈葆楨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選。左宗棠第一次來到沈宅,懇請沈葆楨出山繼承船政事業,沈葆楨婉言拒絕。


左宗棠保證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楨聯名署籤奏摺,並給他推薦著名商人胡雪巖相助,所有人馬,歸其調遣。沈葆楨還是猶豫不決,左宗棠乾脆上疏,推薦沈葆楨主持船政。清廷於1867年2月1日降旨,署沈葆楨「先行接辦」,「不準固辭」。


本無心官場的沈葆楨,還是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出任福建船政局的沈葆楨,將辦公的地點設在了自己的宅子裡。宮巷11號這個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國近代船政工業的思想發源地。沈葆楨建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船廠,8年時間,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艦,而就是這些輪船,後來裝備起中國第一代海軍艦隊。


沈葆楨雖多受林則徐儒雅之風的薰陶,但是做起事來,雷厲風行。他果斷宣稱「鐵甲艦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於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國人的汗衫,他認為此事有辱國格,將此人斬首示眾。


沈葆楨還創辦了「近代中國船舶工業與海軍人才的搖籃」——福建船政學堂,培養出一大批叱吒風雲的人物:甲午海戰中犧牲的劉步蟾和林永升、清海軍總長劉冠雄、中國海軍元老薩鎮冰、抗日名將陳季良……


1874年,日本進犯臺灣後,沈葆楨被派往臺灣加強防務。此後,他興建臺南的億載金城和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城,建設蘇花公路前身、新中橫公路前身等,廢除渡臺禁令,鼓勵民眾到臺灣開墾,促成了臺灣政經中心由南部轉移到北部。2009年,臺北市府為了紀念沈葆楨,將市府大廳命名為「沈葆楨廳」。這位晚清名臣在寶島臺灣的名氣足以令很多內地民眾驚訝不已。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楨在南京與世長辭。他告訴兒孫「究竟筆墨是穩善生涯,勿嫌其淡」。這一年底,他的靈柩被運回福州,葬在西郊梅亭麓山。


位於郎官巷的嚴復故居。一生參加四次科舉的嚴復晚年染上鴉片,1921年10月,他留下「要知做人分量不易圓滿」的遺言後去世,終年67歲


* 小小文儒坊  兩位帝王師


陳寶琛:福建近代教育開創者

 

文儒坊的陳家乃榕城望族,到陳寶琛這一輩,已累積多代,聞名鄉裡。陳寶琛的曾祖父陳若霖是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剛直不阿,在福州民間享有盛譽;祖父陳景亮,道光年間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父親陳承裘,鹹豐年間進士,入選翰林。


陳寶琛20歲成為進士。此後,他的五個弟弟皆中舉,人稱「兄弟六科甲」,陳家的文儒之名一時達到鼎盛。清代科舉三年一次,一次錄取三四百人,平均到一縣還不到一個,陳家可以世代進士,甚至同榜進士,實在難得。如今在這所不起眼的舊房子裡,已看不出當年的顯赫。


1882年,陳寶琛出任江西學政,次年晉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料三年後,雲南、廣西布政使唐炯、徐延旭,在對法戰事中失利,而這兩人都是陳寶琛曾經力薦的。陳因此受到牽連,朝廷以「薦人失察」為由,連降陳寶琛5級。陳寶琛索性罷官回到福州,這一待就是20多年。 


回到福州後陳寶琛並沒閒著,他先是出任東文學堂董事兼總理,後又將東文學堂擴充為官立全閩師範學堂,這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師範學堂之一。他大膽聘用日籍教師,派遣中國教師出國培訓。1907年又創辦福建優級師範學堂,是福建師範大學的前身,也是福建省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開創了福建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從1903年至1909年,陳寶琛任該學堂的校長7年,畢業學生約有700多人。而他的妻子王眉壽則在玉尺山房設立了女子師範傳習所,開創了福建女子教育的先河。這所女子學校擴建後,改稱福建女子師範學校,學生中就出了著名的女作家冰心。


1909年,25年光陰流逝,61歲的陳寶琛終於再次被召入宮,被任命為總理禮學館事務大臣。兩年後,他成為小皇帝溥儀的老師,賞「太傅」頭銜。皇帝很喜歡這位鬚髮花白的老者,賜他紫禁城騎馬的殊榮,陳寶琛自然還是赤膽忠心,但是末世皇朝已經千瘡百孔,陳寶琛終究無力挽回衰敗之勢。


1923年,陳寶琛把小自己12歲的鄭孝胥引薦給溥儀,接任「帝師」,原是指望年輕聰慧的同鄉能有所作為,但就是這個鄭孝胥,將末代皇帝引上一條不歸路。

 

鄭孝胥:末代皇帝最看重的遺老重臣

 

鄭孝胥的家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洗銀營,這是五座相鄰面積達3224平方米的大院,建於清乾隆年間,光緒及民國初都有修葺。院中一座魚池面積200平方米,池底有泉,久旱不幹,久雨不澇,被當地群眾譽為「天池」。「文化大革命」中假山巖石多被搬走。


鄭孝胥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不僅工詩,而且善書。據說辛亥革命後,鄭隱居上海的居所海藏樓,以鬻字為生,每字值白銀十兩。而當時北大、清華教授,工資也不過二三百兩。如今「交通銀行」的手書題字便出自他的手筆。


鄭孝胥歷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督辦廣西邊務。1891年5月,他隨同李鴻章的嗣子李經方出使日本,先任駐日使館書記官、領事,後任神戶和大坂總領事。1895年11月回國後,35歲的鄭孝胥馬上被兩江總督張之洞召為幕僚,備受重視。


就在鄭孝胥成為帝王師的第二年,溥儀被迫遷出故宮,鄭孝胥與日本人密謀,幫助其輾轉入日本使館,再入天津日租界。


在天津時代,鄭孝胥有個著名的「三共論」。他常說:「大清亡於共和,共和將亡於共產,共產則必然亡於共管。」共管即為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管理中國。他的這一理論給窮途末路的溥儀帶來希望。在溥儀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偽滿洲國,排名第二的就是鄭孝胥,可見這位末代皇帝對鄭的看重。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決意復闢,秘赴東北。關於小皇帝要不要去東北,鄭孝胥曾與自己的引薦者陳寶琛有過激烈的爭執。陳寶琛有強烈的國家和民族情感,反對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卻被溥儀認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溥儀最終還是帶著鄭孝胥出走東北。


1932年,溥儀在日本扶持下成立偽滿洲國。陳寶琛曾不顧風燭殘年,冒死赴東北勸諫皇帝,差點被日本關東軍囚禁,最後鬱郁返回天津,1935年病逝,享年87歲,歸葬福州。


追隨溥儀的鄭孝胥成了偽滿洲國的總理,備受詬病,好友陳衍、昌廣生等都因之和他絕交。眾叛親離並沒有給鄭孝胥帶來坦蕩的仕途,後來日本人見鄭孝胥難以駕馭,以其年高「倦勤思退」為名,迫其辭職。最終,鄭孝胥暴病死於長春,未能再回到故鄉。


460多米長的文儒坊,出過兩位帝王師,一個是造福鄉裡的巨儒名臣,一個是備受爭議的偽滿幫兇,然而大千世界的紛紛擾擾落回到這裡,也不過是房前屋後的一段鄰裡家事罷了。


 

左圖:林覺民故居; 右圖:林覺民和《與妻書》手稿


* 林覺民:家國理想與愛之悲歌


13歲參加童試,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離場

 

楊橋巷17號建於清代中葉,林覺民的曾祖父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房主。父親林孝穎其實是林覺民的叔父,當初林孝穎考中秀才後被逼與黃氏成婚,他並不喜歡黃氏,二人也沒有生育,林孝穎的哥哥憐恤黃氏孤單,就把自己的兒子林覺民過繼給林孝穎夫婦。


打小聰慧的林覺民很受父親疼愛,林孝穎親自教導兒子讀書,兒子剛滿13歲就迫不及待送他去參加童生考試。他沒有想到,這個極有個性的少年只在考卷上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不想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七個大字,第一個走出了考場。


林覺民的率性而為終究為自己爭取到了接觸新式教育的機會。2年後,父親林孝穎的詩文才學得到陳寶琛賞識,進入全閩大學堂當國文教師,15歲的林覺民也徹底擺脫科舉,隨父進入這所新式學堂學習。在這裡,各種新思想新學說風起雲湧紛至沓來,林覺民年輕的心盡情呼吸著平等與自由的新鮮空氣。時值垂暮之年的大清帝國正被強加無數不平等條約,年輕的林覺民急著要為孱弱的祖國做點事情。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與小自己一歲的陳意映成婚。陳意映與陳寶琛同宗,出身當地名門。其實,林覺民的婚姻與父親當年如出一轍,全由父母做主,算是先結婚後戀愛,可是這對青年伉儷卻幸運地成為情投意合的一對,這是舊時封建婚姻中最幸運的結局。


與很多進步青年一樣,林覺民急於把自己在學校接觸到的大千世界,引薦給三坊七巷的父老鄉親。他在家裡興辦女學,動員自己堂妹、弟媳,女眷10多人參加,林覺民除了教她們國學以外,還介紹了很多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甚至動員她們把小腳放了。這些林家女眷,很多成為陳寶琛夫人王眉壽創辦的福建女子師範學校的第一屆學生。


林覺民離經叛道的行為讓父親很著急,為了讓兒子擺脫這個大環境,他決定送兒子出國。1907年,林覺民東渡日本自費留學,父親不會料到,正是這次留學,讓林覺民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林覺民生性詼諧,口才極好,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會,到各處演說。他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與神態,被人形容為「顧盼生姿,指陳透徹,一座為傾」。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等同盟會骨幹舉行會議,決定在廣州舉行大規模起義。林覺民接到的任務是到福建籌集經費,召集革命志士擴大影響。林覺民回到福州,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陳意映,謊稱學校正在放櫻花假。此時,妻子陳意映腹中已經懷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林覺民在福州只作了短暫停留,每天就忙著籌集經費招兵買馬,還組織人在西禪寺自己動手製作武器彈藥。

 

「意映卿卿」,與妻相絕

 

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覺民與福州同鄉陳更新等人一起,帶領一批從福建趕來的敢死隊員坐船從香港抵達廣州,下午5點25分,廣州起義打響。起義中,林覺民擔任敢死隊員,臂纏白布,腳穿黑面樹膠鞋,腰纏炸藥,手執槍械,一路奮戰,腰部中彈仍堅持戰鬥,直至力竭被捕。弟弟林尹民在這次戰鬥中犧牲。


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慷慨陳詞,滿庭震動。李準下令去掉林覺民的鐐銬,並給以座位,林覺民想吐痰時,他還親捧痰盂過去。


兩廣總督張鳴岐下令槍殺林覺民,後來他還惋惜地說:「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林覺民犧牲時只有24歲。


廣州革命黨人多方努力,將起義烈士72具遺骸收集起來,合葬於廣州城郊的紅花崗,改稱為黃花崗,因為黃菊寄託了人們對這些熱血青年的深深哀思。


林覺民在廣州被殺時,嶽父陳元凱恰在廣州任職,他託人連夜趕到福州報信,讓女兒陳意映火速逃離。陳意映忍住巨大的悲傷,賣掉祖屋,拖著8個月的身孕領著一家大小倉皇搬到了光祿坊早題巷。


一天夜裡,有人冒險將一個小包裹送到陳意映的門外,包裹裡是廣州起義前,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上寫下的絕筆書信,也就是那封著名的《與妻書》。


這封飽含了林覺民熱情而深沉愛意的情書,字字泣血:「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遺書中情真意切的語言,字字都敲打在陳意映的心尖。5月19日,林覺民死去不足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兩年後,陳意映也抑鬱而死,追隨丈夫而去。


林覺民與妻子纏綿悱惻的愛情讓後世人讀來不禁潸然淚下,一句「意映卿卿」已不知囊括了多少家國理想與無奈情意,他們的故事被一次次搬上舞臺和大銀幕。這封《與妻書》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情書之一。


送走了這段令人扼腕嘆息的佳人愛情,楊橋巷17號迎來了他的新主人謝鑾恩,他的孫女就是著名作家冰心。晚年的冰心曾在《我的故鄉》一文中,對兒時的宅院有生動的描述:「我們這所房子,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個『天井』裡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這所大房裡,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書房。幾乎所有的廳堂和客室、書房的柱子上牆壁上都貼著或掛著書畫。」


除了冰心,林覺民的堂兄林長民也曾與家人在此居住,林長民的女兒就是著名的民國才女林徽因。這座飽經滄桑的舊宅院迎來了一茬又一茬的新主人,記錄下他們無數的悲歡離合。


關於人的故事,三坊七巷從來都不缺少,人傑地靈仿佛是對這裡最恰當的比喻。這裡的每一條老巷都藏著一段令人無法忘懷的歷史,與毗鄰的喧鬧街道相比,三坊七巷的每一份寧靜,都足以讓人沉思良久。房前屋後,家長裡短,鄰裡叔伯口中的那些人和事,每一件都足以載入史冊。


(作者:周冉)



相關焦點

  • 福州的三坊七巷,明清建築歷史的活化石,坊坊相連巷巷相通
    福州的三坊七巷,仿佛是一個明清建築歷史的活化石,坊坊相連,巷巷相通,房屋精緻,匠藝奇巧武夷宮。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南后街是一條南北向的商業街,北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統稱。三坊在南后街的西側,由北到南依次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在南后街的東側,依次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清至民國走向輝煌。
  • [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閩都明珠 華美再現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南宋著名學者呂祖謙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就是福州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中軸線以西,以南后街為軸,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國家5A級景區。20年前,估計好多福州本地人都和我這外來人一樣,做夢都沒想到南后街這破破爛爛的瓦房,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國家5A級景區,每到節假日,全國各地到此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二十二年前,初來福州,逛南后街,大失所望,一個省會城市市中心的主要街道,竟然是一些破破爛爛的瓦房,好像大風一吹就會倒下一樣,還不如我農村老家的破房子。在福州呆的時間長了,才知道三坊七巷不一般,這些低矮的瓦房主要是明清建築,保存完好,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這裡人才輩出,是很多名人故居,如沈保楨、嚴復、林覺民、冰心、林長民等。
  • 福州三坊七巷: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
    三坊七巷  福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內的三 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
  • 福州媲美三坊七巷的古鎮,收錄福州九百年時光,每一處都是歷史
    我的頭號迷弟帝師陳寶琛,探親回家,在這建起了私人府邸,一棟融粹了北方庭院與南方私家園林的混搭名居。「帝師之鄉」的美譽悄然從高牆深巷裡盤旋飛出,流傳900餘年。北有三坊七巷 南有螺洲小鎮從半個中國近代史的三坊七巷,到曾經商賈繁華的百年茶亭,你是否知道我這也不動聲色地保存了最福州的歷史文化風貌。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三坊七巷
    福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
  • 三坊七巷冰心故居,探尋福州的歷史
    導語:三坊七巷冰心故居,探尋福州的歷史福州市,屬於福建省,是福建省的省會;我的大學生活將在這裡開始。為了更了解福州,我決定去三坊七巷和冰心故居走一圈。三坊七巷,字面意思就是三街坊,七條巷;這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而這七巷則指的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的建築風格和北方的金碧輝煌的紅磚碧瓦不同,白牆灰瓦,馬鞍牆頭,融進了南方的婉約,雖然沒有上海的古典,但卻別有一番風味。
  • 福州三坊七巷引遊人
    10月5日,遊人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遊玩。中秋和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遊人如織,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和濃鬱的閩都文化讓遊客們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10月5日,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選購文創商品。
  • 福州三坊七巷遊人如織
    10月5日,遊人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遊玩。 中秋和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遊人如織,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和濃鬱的閩都文化讓遊客們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10月5日,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選購文創商品。
  • 福州的三坊七巷,源自唐宋的古老街區
    到福州之前就聽說這是一座歷史名城,但對於福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內涵其實並不清楚,到福州後始知三坊七巷乃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坊巷。福州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古代坊巷建築群的一部分,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故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福州驕傲,「三坊七巷」遍布全國
    ——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黃其森的故鄉,就是我們熱愛著的擁有2200多年歷史文化的福州。城中的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正是這裡,滋養著黃其森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情結,立志將家鄉的坊巷建築文化精髓,注入泰禾的產品。
  • 福州三坊七巷,當古巷遭遇現代化
    名為澳門公寓的高樓18層,不少居民已從三坊七巷搬出,住進了那裡。  歷史上的三坊七巷接近方形,但如今已經殘缺,實際上剩下二坊五巷。東北角矗立著著名的東街口百貨商店大樓(洲際大酒店即其附樓),把郎官巷割去半邊;西北大半個角落,則被雄壯的衣錦華庭高樓群踩在腳下。那幢林覺民和冰心先後住過的傳統福州民居落單了,被拋在車水馬龍日夜喧囂的楊橋大街邊。
  • 【行走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北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門路交叉路口,全長千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非凡。㊙在遊覽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時,一定要記得特別關注以下幾家具有老福州特色的景點和門店。
  • 漫步福州的「三坊七巷」
    福州有句話說得好,「到了福州沒來三坊七巷就等於沒來福州。」由此可見,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也是福州人的驕傲,從這裡走出的一位位文化名人,對中國近代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三坊七巷自晉、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朝至民國期間走向輝煌,它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 【行走福州三坊七巷】楊橋巷
    楊橋巷是福州三坊七巷第一巷,後擴為馬路叫楊橋路。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才俊雲蒸,惟賢是登的「登俊」二字,透露出坊巷人家對功名的無限嚮往與追求。但也許,「登俊坊」的名字雅得有點拗口,人們因坊巷往西通過一小橋叫楊橋,而喜歡直呼其為楊橋巷。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
  • 如何正確✔玩轉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七巷」中間一條街為南后街。
  • 福州唯一住在三坊七巷上的酒店
    不過,酒店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區分街景房,看八一七路和坊巷房,看三坊七巷。因此這家酒店的最佳賣點就是睡在三坊七巷上。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住在三坊七巷上的酒店。套房的書房三坊七巷和八一七路這條街,是福州最有歷史最有意義的主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