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晚清時期中國就像一塊大蛋糕,不斷被各國列強瓜分。但事實上,主要吞併清朝領土的是北方的沙俄帝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沙俄侵佔了清朝多少領土。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七年),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約二十五萬平方公裡國土,於《尼布楚條約》籤訂後喪失。不過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割讓的這片土地原本是蒙古人的傳統牧地,在清朝進駐這片區域之前,當地蒙古領袖已臣服俄國沙皇。後來清朝的疆域才拓展到這一地區。《尼布楚條約》中的「割地」實質上是清朝佔領了布裡亞特蒙古或者說尼布楚這一片區域,然後又吐出了一部分歸了沙皇俄國,所以在沙俄歷史上也覺得是中國侵佔了俄羅斯的領土。
1727年10月21日(雍正五年),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十萬平方公裡國土,在籤訂了《恰克圖條約》後喪失。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沙俄侵略者大肆屠殺島上的赫哲族居民,並將他們驅逐回大陸,並在母子泊地方修築政廳、教堂、監獄、學校等建築,佔領庫頁島北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為清朝屬邦的哈薩克和布魯特,被沙俄併吞,兩屬邦面積分別約百萬平方公裡和約十萬平方公裡。
1858年5月28日(鹹豐八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籤訂《璦琿條約》。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烏蘇里江以東的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1860年11月14日(鹹豐十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籤訂《北京條約》。該條約迫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籤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稱《塔城議定書》,沙俄由此割佔清朝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四十四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1868年(同治七年),原為清朝屬邦的布哈爾汗國被沙俄吞併,屬邦面積約百萬平方公裡。
1876年(光緒二年),原為清朝屬邦的邦浩罕國被沙俄吞併,屬邦面積約三十五萬平方公裡。
1881年(光緒七年),清朝與沙俄籤訂《伊犁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清朝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七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
1883年(光緒九年),沙俄又侵吞了清朝額爾齊思河及齋桑泊附近約二萬平方公裡土地喪失。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新疆省極西地區帕米爾地方,約一萬餘平方公裡土地,被俄帝與英國瓜分。
1900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當政,出兵侵佔江東六十四屯(3600平方公裡),六千多中國居民被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