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家孩子親近老人疏遠自己?原因很現實,根源出在你自己身上

2020-12-12 騰訊網

心理學專家說:在孩子最初的幾年,誰養的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更大。

執筆:陳芳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跟老人比較親這種現象我們已經見的很多了,年輕父母因為上班的原因通常會將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照顧,但是孩子漸漸長大,只跟老人親近不跟自己親近,這個時候,父母就很容易感到失落。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孩子晚上睡覺只要他奶奶,誰哄都不行」

@糊塗媽媽:我家寶寶出生之後基本都是他奶奶在照顧,我跟他爸爸工作忙在家待的時間也不多,常常孩子還沒醒就出門了,回到家孩子已經睡著了。

現在孩子都已經四歲了,在家只認奶奶,也只聽奶奶的話。好不容易有假期想陪陪孩子,才發現孩子根本就不想搭理我,做什麼都要奶奶。

@慌zhang:孩子出生之後基本上都沒什麼時間跟我們一起睡,基本都是孩子姥姥帶著,現在孩子上幼兒園了,他姥姥也回老家的,姥姥走的時候孩子鬧了好久的情緒。

然而到現在為止,晚上睡覺也是壓根兒不要我和他爸爸碰,寧可自己睡也不跟我們一起睡。

為何孩子親近老人疏遠自己?

根源往往出現在你自己身上!

教育專家認為,小孩之所以把感情投射在老人身上,反而疏遠父母,多半是因為在他們該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的時期,陪伴在身邊的是老人,與父母的溝通太少而引起的。

1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是寶寶感情的開始,孩子會通過肢體接觸去跟養育者產生互動,寶寶的情感也隨之與其建立。因此如果是老人養育的孩子,則孩子的第一情感會直接傳達到老人是身上,與老人建立依戀的關係。

1歲~3歲,1對1情感輸出。

這個階段孩子不再只是通過身體的接觸進行感知,而是開始有了語言和自主行為意識,會對與自己玩耍的人有更加親密的交流。而通常父母在這個階段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基本上也是由老人負責,因此孩子的依戀關係得到加強。

3歲以後,群體玩耍為主。

三歲之後,孩子基本上已經上了幼兒園,開始群體生活,有了更多的情感需求,與同齡人的交流更加密切,依戀關係逐漸轉向同齡的朋友。

這個時候孩子通常對父母或者養育著的依戀關係基本建立,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父母如果在這之前沒有跟孩子建立起依戀關係,之後再想建立就會比較困難。

同時家長也應該注意,越早建立依戀關係對孩子越有利,越晚建立依戀關係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建立依戀關係太晚,易導致什麼結果?

1、孩子缺乏安全感。通常孩子無法早早的建立依戀關係就會導致孩子無法確認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角色,導致安全感缺乏。即使有的孩子在老人的照顧下建立了依戀關係,一旦老人離開,孩子的依戀關係就會崩塌。

2、影響家庭關係。孩子在早期無法建立依戀關係,那麼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同感也就不會太高,跟父母的關係很難親近,這也是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很難接受父母的調節和引導的原因之一。

3、影響孩子性格。家庭環境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因素之一,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建立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就會導致孩子在上學後出現自卑傾向,特別是在孩子見到其他孩子與父母親近的場景後。

如何建立依戀關係?

1、無論多忙,都不要忘記照顧孩子

很多家庭可能由於工作繁忙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孩子,可是父母永遠應該明白,老人只是來「幫忙」,自己不能撒手不管,無論是在孩子的飲食起居還是健康,父母都應該是衝在第一線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建立起依戀關係。

2、不要隨時以「離開」的理由嚇唬孩子

小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總喜歡用「不許哭了,不然不要你了」、「不聽話,我就走了哦」等語言來逗孩子,總以為孩子也聽不懂,可是你的一些行為已經讓孩子產生了害怕的感覺。這樣看起來讓孩子短暫停止哭鬧,事實上孩子的依戀關係也會隨之減弱。

3、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與孩子同睡

工作忙的時候,可能很多地方確實沒有辦法照顧到孩子,不過陪孩子睡覺相對來講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一般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家長都可以自己照顧孩子睡覺,因為研究發現,孩子睡覺前是依戀關係建立最佳時期。這個階段孩子通常處於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睡前看到的人很容易成為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人。

4、多給孩子一點「愛的表達」

孩子雖然在一歲之前基本都不會說話,可是處於「母子連心」的效應,通常媽媽對孩子說的話孩子都能有所感知,因此媽媽在上班前或者下班後回到家,都可以對寶寶說「媽媽愛你」、「媽媽好想你」之類的話。

【幸孕說】

孩子和老人親近點沒關係,但是父母不應該和孩子不親近,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須重視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相關焦點

  •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他們在網上無底線地質問自己的父母,根本看不出半點親情的存在。父母對於子女來說,本應該是最親近的人,可這些網帖的作者卻恨之入骨。這背後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卻都可以追溯到孩子的童年時期。但孩子小的時候,由於思想比較單純,再加上對成年人的依賴,可能還不會表現得很明顯。比如父母偶回家,孩子會表現出興奮,父母離開,則表現得失落。
  • 孩子出門啥都怕,在家卻橫行霸道:大多數原因都是出在父母身上
    其實我在身邊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做事恃強凌弱,性格霸道強勢,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發脾氣誰也不服,經常對父母大喊大叫,但他們一旦到了外面就很聽話,做事說話很謹慎,甚至有時表現出膽小的樣子,他們在被欺負時一聲不敢吭,更別提反抗了。
  • 為何貓不喜歡親近人類?研究員給出了答案
    不過,與寵物狗相反的是,貓卻並不怎麼喜歡親近人類,比方說有些人曾經飼養過流浪貓,吃飯的時候會來找你,不過吃飽了轉頭就會離開,而且一些家貓還會主動「離家出走」,等到在外面玩夠了才回來。那麼,為何貓咪大多不喜歡親近人類呢?難道它們真的非常討厭我們嗎?
  • 怕別人對自己好,故意疏遠是什麼心理?什麼是表現?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害怕別人對你好,甚至因為別人關心自己而焦慮,當你認真的時候,你會選擇刻意迴避,甚至對對你好的人生氣,希望這樣的行為能讓他不再關心自己。在心理學中,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安全感的過度缺乏,事實上他們想得到別人的關心,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心理行為現在很普遍,這三種表現在生活中更為常見。
  • 卡倫·霍妮: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自我認識對自我的解釋,霍妮不採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層次的人格結構觀,而是將自我視為個人在生活經驗中所形成自我意象,即對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現實的自我(actual self):指個人某時某地身心特徵的綜合,即個人的實際面貌。
  • 老人若不幫自己的子女帶孩子,晚年大多是這三種結局,很現實!
    網上有過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年人該不該幫子女帶孩子?」有的年輕人就說,孩子出生以後,不出去掙錢怎麼行,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請得起保姆,所以還是需要老人出面幫忙帶孩子。也很多老人就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孩子小的時候帶孩子,又要上班,半輩子都很辛苦。
  • 你可知元宵節為何不放假嗎?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一聲驚堂木,且聽吾道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述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故事,我們知道現在元宵節,雖說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並不在官方的放假節日內,那你可知元宵節為何不放假嗎?其實原因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當然這也是歷史的一種進步,就像我們來說一說元宵節的歷史,據相關的史料考證,元宵節起源於我國的西漢時期曾經在歷朝歷代當中,元宵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
  • 不要和別人太親近,原因有三點
    那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也要建議大家不要和別人太親近,原因有下面三點:1、第一點原因:和別人太親近,容易入侵別人的邊界一個人自我的建立是需要邊界的,沒有邊界自我就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而和別人太親近,就會不知不覺地入侵別人的邊界,讓別人產生不適,有的時候還會讓別人產生反感
  • 你不親近他,他就勢必不會先親近你的星座
    一旦自己對別人長時間怠慢或者忽視,就可能導致對方將心比心的疏遠,甚至是再也回不到當初友好親密的時候。而且,想要和一個人變得親近,那麼主動靠近就是最佳方式。讓我們看看十二星座中那些若不主動親近他,他就勢必不會先親近你的幾大星座吧!巨蟹座要問誰在社交上最謹慎,巨蟹座人無疑是最慢熱和謹慎的類型。
  • 紅樓夢:與堂姐關係親密的賈環,卻因這兩個緣故而疏遠了親姐
    紅樓夢:與堂姐關係親密的賈環,卻因這兩個緣故而疏遠了親姐在《紅樓夢》中賈家的孩子一共也就那麼幾個人,而其中的賈寶玉無疑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少爺,銜玉而生的他註定生來就不同凡響,而他的存在也將其他孩子的光都遮去了大半,這些被遮住光芒的孩子中就有他的弟弟
  • 女人結婚後就會疏遠父母?女人表示又「背鍋」,明明是娘家人的錯
    民間有傳言,說是很多女人結婚後就會跟娘家疏遠,一心撲在小家庭和婆家身上,這種情況普遍到仿佛所有女人都是白眼兒狼似的。於是,近期就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卻發現女人給出的理由也很讓人信服,女人結婚後就會疏遠父母?女人表示又「背鍋」,明明是娘家人的錯。
  • 你這麼善良,為何沒有親近的朋友?原因有這三點
    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有這樣一種人,對人總是笑意盈盈,有求必應,從來不會去做傷害別人的事,這樣善良的人,卻為何沒有親近的朋友呢?原因有三:第一:討好心理,總是降低自己的需求善良的人總是先替別人著想,先滿足別人的意願。其實不是自己的事情不重要,是心理上總是覺得虧欠,總覺得應該先辦別人的事,心裡才覺得舒服。
  • 為何有人說長壽老人「克」子孫?過來人揭秘真實原因,現實又無奈
    老人在,人生尚有來處;老人走,人生只剩歸途。但是家裡的子女卻都不長壽,到了王奶奶這一輩已經人丁稀少,而她自己的老公也英年早逝,自己一個人將兩個孩子拉扯大。後來,王奶奶的兒子好不容易結了婚生了孩子,可是這孩子自出生起就一直體弱多病,三天兩頭的就得往醫院跑,愁死了一家人。
  •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帶孩子的幾個好處,旁人羨慕不來
    其實老人們大可不必這麼想,我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以帶孩子為例,老人帶孩子的好處是年輕父母比不上的。1、老人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相較於工作忙碌的父母,老人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小時候帶孩子遛彎,稍大時送孩子上學。
  • 感悟:你有跟父母吵過架嗎?為何最難溝通的人是最親近的人?
    面前的你跟過父母吵到不可開交的地步嗎?面前的你受過父母帶來心如死灰的絕望嗎?為何最難溝通的人卻是最親近的人?我越來越發覺不是任何人都能跟自己的父母相處融洽,甚至相敬如賓都難上加難,一家人卻更容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曾經看過一篇《如果孩子可以選擇父母》 裡面提及到:「我們第一次做孩子,你們也同樣第一次當父母。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潛移默化的力量會摧殘每個孩子內心的柔軟。」
  • 8旬老人的6個孩子,3兒3女,老人的幸福不在孩子的多少
    老爺子之所以一直嘆氣原因是剛和自己的大兒媳吵了一架。老爺子有六個孩子,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小女兒嫁到了外地,常年不回來。大女兒和二女兒在外地上班,只是過年才回來,二兒子一家也一直在外地上班,也只有過年才回家。小兒子離了婚,有點遊手好閒,自己都顧不住自己,在家人的幫助下也外出打工了。
  • 以素質高聞名的日本小孩,為何不給老人讓座?原因讓中國人深思
    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行時,如果看到年邁的老人上車,年輕人通常會主動讓出座位。反觀日本,讓座從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新幹線上,即使老人站在邊上,年輕人也不會輕易讓座。許多人感到疑惑:以素質高聞名的日本小孩,為何不給老人讓座?原因讓中國人深思。以素質高聞名的日本小孩,為何不給老人讓座?
  • 強大自己。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
    活出自己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人生,強大自己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世上誰都不想輸給自己,每個人都想戰勝自己,所有人都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可是,許多的人卻始終難以如願,因為他們都敗給了自己的散漫、惰性和拖延症。
  • 家有長壽老人,對子女到底是福還是禍?現實很殘酷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家庭當中的老人長壽的時候,很多人的內心還是會感覺到無比的欣慰。雖然自身承受了較大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但是他們也依然願意給養育自己的父母一個安穩的晚年,相信這是很多人內心當中最為真實的想法。
  • 人到了晚年,最親近的並不是老伴,3個60歲的老人告訴你
    可以和自己喜歡的結婚,並共同陪伴彼此度過漫長歲月的婚姻是最讓人羨慕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夫妻即便是陪伴著對方從青絲走到了白髮,但是依舊沒有擁有幸福的夫妻生活。相信大家都清楚,愛情是兩人之間的事,我們不必在意其他人的目光,只要自己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