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說:在孩子最初的幾年,誰養的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更大。
執筆:陳芳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跟老人比較親這種現象我們已經見的很多了,年輕父母因為上班的原因通常會將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照顧,但是孩子漸漸長大,只跟老人親近不跟自己親近,這個時候,父母就很容易感到失落。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孩子晚上睡覺只要他奶奶,誰哄都不行」
@糊塗媽媽:我家寶寶出生之後基本都是他奶奶在照顧,我跟他爸爸工作忙在家待的時間也不多,常常孩子還沒醒就出門了,回到家孩子已經睡著了。
現在孩子都已經四歲了,在家只認奶奶,也只聽奶奶的話。好不容易有假期想陪陪孩子,才發現孩子根本就不想搭理我,做什麼都要奶奶。
@慌zhang:孩子出生之後基本上都沒什麼時間跟我們一起睡,基本都是孩子姥姥帶著,現在孩子上幼兒園了,他姥姥也回老家的,姥姥走的時候孩子鬧了好久的情緒。
然而到現在為止,晚上睡覺也是壓根兒不要我和他爸爸碰,寧可自己睡也不跟我們一起睡。
為何孩子親近老人疏遠自己?
根源往往出現在你自己身上!
教育專家認為,小孩之所以把感情投射在老人身上,反而疏遠父母,多半是因為在他們該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的時期,陪伴在身邊的是老人,與父母的溝通太少而引起的。
1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是寶寶感情的開始,孩子會通過肢體接觸去跟養育者產生互動,寶寶的情感也隨之與其建立。因此如果是老人養育的孩子,則孩子的第一情感會直接傳達到老人是身上,與老人建立依戀的關係。
1歲~3歲,1對1情感輸出。
這個階段孩子不再只是通過身體的接觸進行感知,而是開始有了語言和自主行為意識,會對與自己玩耍的人有更加親密的交流。而通常父母在這個階段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基本上也是由老人負責,因此孩子的依戀關係得到加強。
3歲以後,群體玩耍為主。
三歲之後,孩子基本上已經上了幼兒園,開始群體生活,有了更多的情感需求,與同齡人的交流更加密切,依戀關係逐漸轉向同齡的朋友。
這個時候孩子通常對父母或者養育著的依戀關係基本建立,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父母如果在這之前沒有跟孩子建立起依戀關係,之後再想建立就會比較困難。
同時家長也應該注意,越早建立依戀關係對孩子越有利,越晚建立依戀關係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建立依戀關係太晚,易導致什麼結果?
1、孩子缺乏安全感。通常孩子無法早早的建立依戀關係就會導致孩子無法確認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角色,導致安全感缺乏。即使有的孩子在老人的照顧下建立了依戀關係,一旦老人離開,孩子的依戀關係就會崩塌。
2、影響家庭關係。孩子在早期無法建立依戀關係,那麼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同感也就不會太高,跟父母的關係很難親近,這也是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很難接受父母的調節和引導的原因之一。
3、影響孩子性格。家庭環境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因素之一,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建立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就會導致孩子在上學後出現自卑傾向,特別是在孩子見到其他孩子與父母親近的場景後。
如何建立依戀關係?
1、無論多忙,都不要忘記照顧孩子
很多家庭可能由於工作繁忙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孩子,可是父母永遠應該明白,老人只是來「幫忙」,自己不能撒手不管,無論是在孩子的飲食起居還是健康,父母都應該是衝在第一線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建立起依戀關係。
2、不要隨時以「離開」的理由嚇唬孩子
小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總喜歡用「不許哭了,不然不要你了」、「不聽話,我就走了哦」等語言來逗孩子,總以為孩子也聽不懂,可是你的一些行為已經讓孩子產生了害怕的感覺。這樣看起來讓孩子短暫停止哭鬧,事實上孩子的依戀關係也會隨之減弱。
3、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與孩子同睡
工作忙的時候,可能很多地方確實沒有辦法照顧到孩子,不過陪孩子睡覺相對來講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一般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家長都可以自己照顧孩子睡覺,因為研究發現,孩子睡覺前是依戀關係建立最佳時期。這個階段孩子通常處於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睡前看到的人很容易成為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人。
4、多給孩子一點「愛的表達」
孩子雖然在一歲之前基本都不會說話,可是處於「母子連心」的效應,通常媽媽對孩子說的話孩子都能有所感知,因此媽媽在上班前或者下班後回到家,都可以對寶寶說「媽媽愛你」、「媽媽好想你」之類的話。
【幸孕說】
孩子和老人親近點沒關係,但是父母不應該和孩子不親近,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須重視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