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楚網黃石新聞網(東楚晚報)
劇中老兵們身穿寫著想要回家的衣服上街遊行。
2008年決定投拍,三年打磨劇本,五個月拍攝,一年多找發行。由張國立導演、主演的電視劇《原鄉》,整個創作過程透著股艱澀味兒。但這難啃的硬骨頭,「因為有著冥冥中的責任感」,張國立最後還是做到了。明日起,這部電視劇將在央視一套播出。
五年磨一劇,賠錢也要拍
《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張國立對這段歷史了解並不多,第一次接觸有關臺灣老兵的報告文學時,卻淚水漣漣,「眼淚一直掉,可擦乾了眼淚還是要接著看。」
他拉來了鄒靜之做總策劃,請《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編劇陳文貴執筆寫劇本,三個人還在海南開起了策劃會。但因為涉及臺灣選題,等到張國立終於拿到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的立項批文時,時間已過去三年。
「這類題材在大陸從沒拍過,會有收視率嗎?電視臺會看好它嗎?年輕人會不會感興趣?」一連串的問題在張國立的腦海中打轉,「圈內朋友讀了劇本,都說這部戲寫的人性、人情一定會打動人。可是,投資、回收、收視率,都是那麼具體的要求。」兼任投資人的他,犯起了兩難。後來,在山西拍電影《1942》的間隙,他又看到了電視臺上播放的老兵紀錄片,「我仍被那些質樸的情感所感動,我的眼淚還會為他們流。這段歷史不應被忘記,而且還要告訴下一代人。」就這樣,冒著賠錢的風險,他依然做出了投拍的決定。
前天的開播發布會現場,張國立一上臺就是一連串的感謝,但凡跟這個劇有關的各個環節的部門和人,他都感謝到了。臺灣投資人之一的楊登魁,則是他特別要感謝的人。張國立說,楊先生只是在臺中探班時聽說了《原鄉》可能會賠錢,就直說「要為拍老兵的勇氣投資」。說到這裡,張國立頗為動情,「《原鄉》馬上就要開播了,楊先生卻離開了我們,再也看不到了。」
塑老兵群像,鄉愁不是煽情
「沒有時下流行的電視劇元素,不是宮鬥戲,不是家鬥戲,更沒有華服、偶像與青春愛情。」編劇陳文貴創作經驗豐富,深知這不是一個「商業上討巧的戲」,「不過,這是大陸電視劇從來沒有講過的故事。」
記錄歷史的使命感,是陳文貴和張國立都反覆提到的話。「現在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年輕人對這段歷史都不熟悉。」陳文貴坦承,這是一部有些沉重的戲,「但沉重是因為故事裡人物命運的沉重。老兵們想家回不去,提也不敢提,娶的臺灣老婆也不理解,他們的孤獨不是一種刻意的悲慘。它是一個群體命運真實的存在,不是煽情。」
故事刻畫的是臺灣老兵的人物群像。這些人中,有懦弱膽小、只能默默咽下思鄉之苦的小人物洪根生,有膽大冒險偷偷回到大陸探親的「異類」杜守正,還有養尊處優卻心繫大陸愛人的餘夫人,就連受制於職位要阻攔老兵返鄉的反派路長功,在看到故鄉老娘的視頻時,還是痛哭流涕。陳文貴相信,沉澱於歷史背景的鄉愁,值得大書特書,「不要總是想現在的觀眾喜歡看什麼,而是要想我們能給他們看什麼。」
兩岸三地合拍,盼能在臺灣播出
輾轉北京、福州、廈門、臺中、香港等九地取景,《原鄉》是一部真正實現兩岸三地合拍的電視劇。張國立、陳寶國、奚美娟、馮恩鶴等一眾戲骨加盟,臺灣演員楊懷民、潘麗麗、傅雷等精彩出演,「拍攝團隊中臺灣演員的人數,早已超過此前合拍片的比例限制,最後是廣電總局特批才實現的。」張國立說。
編劇陳文貴出生在廈門,上世紀80年代赴港接收親戚遺產,後來又長期在臺灣工作。張國立透露,「當時找人寫劇本時,鄒靜之就跟我說,陳文貴是全中國最合適寫老兵題材的編劇。」陳文貴接受專訪時也表示,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幹的就是在旅行社接待臺灣老兵。為寫好老兵的故事,陳文貴花了一年看材料,一年採訪老兵,第三年才動筆寫劇本。「曾經接觸過的那些老兵,對他們的印象依然清晰。雖然不可能將所有老兵的遭遇都融入一個角色,但他們的故事已經變成了多條支線,體現在劇本中。」陳文貴說。
在具體拍攝中,張國立和臺灣導演羅長安分工合作,「不過,臺灣場景由我拍,大陸場景反而是羅導拍的。」讓張國立印象深刻的是,在臺灣拍攝眷村場景時,經常會有老兵站在一旁,「用家鄉話交流,還給我們送吃的。」
3月12日起,《原鄉》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張國立在現場說出了希望「收視破4」的豪言壯語,但他還有一個願望,「這部劇要是能在臺灣播出,臺灣觀眾也能看到就更好了。」
(據《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