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鄉》到《回家》:臺灣老兵鄉愁撼動人心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這是一位臺灣老兵的話,寥寥數語說盡鄉愁無處安放的悽涼。在那個海峽隔絕的特殊年代,跟隨國民黨撤到臺灣的大陸籍老兵們與親人隔絕兩岸、無法相見,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故事。

  這些故事,被創作成31集電視連續劇《原鄉》,也被濃縮成六幕歌劇《回家》。在2014年的這個春天,老兵們錐心刻骨的鄉愁深深打動著無數人的心。從《原鄉》罕見地以嚴肅題材數次成為收視冠軍,到《回家》唱響國家大劇院讓全場觀眾動容落淚,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記住這些悲傷的故事、記住這群可親的老兵。

  3月中旬至4月初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原鄉》,由兩岸共同投資、歷時6年創作完成。劇中刻畫了一群為了「回家看娘」歷經磨難的臺灣老兵,包括隱忍堅守的江西婺源籍老兵洪根生、想方設法阻撓老兵返鄉最後卻也加入返鄉隊伍的警總公職人員路長功、老實本分卻勇於踏上回鄉路的山東老兵杜守正、有情有義力助老兵返鄉的老將軍嶽知春等。

  播出半個多月,《原鄉》在索福瑞「48城衛視黃金檔」收視排行榜上數次成為冠軍。對於一部嚴肅題材的影視作品來說,這是十分罕見的佳績。究其原因,編劇陳文貴一語道破:「《原鄉》每一集裡都有生活的底子,劇本寫了3年,筆尖裡流出的不是墨水,是老兵的血淚。」

  大結局裡,老兵們穿上寫有「我要回家」「我想媽媽」字樣的白色汗衫,浩浩蕩蕩走出眷村,喊出自己的心聲。歷史上,正是這場「返鄉探親運動」最終促成臺灣當局在上世紀80年代解除了禁令,開放返鄉。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江西省歌舞劇院4月19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的歌劇《回家》,就講述了老兵返鄉大潮中一個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

  「我還記得那是個下著凍雨的冬天,」《回家》總製片人郜海鐳回憶說,「一位宜春高安籍的老兵,來到離家門口還有30米的地方,突然跪下來,就這麼跪著一步步走向老母親……早已哭瞎了雙眼的老母親,摸索著兒子的頭才和他相擁在一起。」

  郜海鐳記得,那所老屋的牆邊擺放著很多罈子,裡面是老母親為兒子做的他最愛吃的幹薯片,「從兒子離家開始做,每盼一年就做一壇」。在歌劇《回家》裡,除了幹薯片換成更具地方特色的醃筍,其他情節幾乎是原封不動地予以再現。

  「我身邊不少人是一邊哭一邊看完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東說,因為這段歷史太真實、太震撼,激起了觀眾心中對故土親情的共鳴。老兵漫長艱辛的回家路,走出的是兩岸骨肉不可分離的真摯和執著,更走出了一份同屬於兩岸中國人的深沉鄉愁。

  「這段歷史,我們這代人不應該忘記。我們這代人還有一種責任,要告訴下一代,中華民族曾經歷這樣一段不能忘記、不能讓它再發生的歷史。」《原鄉》導演、主演張國立說。(記者趙博 袁慧晶)

相關焦點

  • 《原鄉》央一明日熱播 張國立陳寶國攜手演繹臺灣老兵的愛恨情仇
    東楚網黃石新聞網(東楚晚報)   劇中老兵們身穿寫著想要回家的衣服上街遊行。      2008年決定投拍,三年打磨劇本,五個月拍攝,一年多找發行。由張國立導演、主演的電視劇《原鄉》,整個創作過程透著股艱澀味兒。但這難啃的硬骨頭,「因為有著冥冥中的責任感」,張國立最後還是做到了。明日起,這部電視劇將在央視一套播出。
  • [淄博]臨淄籍臺灣老兵憶回家歷程:獨子離鄉30年後歸
    記者 張亞軍 攝  由海峽兩岸共同投資、歷時6年創作的電視劇《原鄉》昨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  而在1987年之前,由於對家鄉的思念,很多老兵就想盡辦法回到了故鄉。  1980年,王玉江幾經周折,從臺灣輾轉回到了故鄉臨淄。
  • 央視播《原鄉》牽動臺灣老兵情 離鄉30年一人回鄉
    3月12日,王玉江在家中講述自己的回家歷程。  原標題:臨淄籍臺灣老兵憶回家歷程:獨子離鄉30年後歸  由海峽兩岸共同投資、歷時6年創作的電視劇《原鄉》昨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  而在1987年之前,由於對家鄉的思念,很多老兵就想盡辦法回到了故鄉。  1980年,王玉江幾經周折,從臺灣輾轉回到了故鄉臨淄。當時,兩岸還未打破冰封期,王玉江卻難以忍受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毅然決然回到了故鄉,並由此成為較早一批從臺灣返回大陸的人中的一員。
  • 大陸首部反映臺灣老兵返鄉題材劇將播 收視望"破4"
    劇中老兵們身穿寫著想要回家的衣服上街遊行。   2008年決定投拍,三年打磨劇本,五個月拍攝,一年多找發行。由張國立導演、主演的電視劇《原鄉》,整個創作過程透著股艱澀味兒。但這難啃的硬骨頭,「因為有著冥冥中的責任感」,張國立最後還是做到了。   五年磨一劇,賠錢也要拍   《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
  • 臺灣老兵高秉涵2019年新書《鄉愁》出版: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過鄉愁……
    高秉涵出生於菏澤牡丹區呂陵鎮高孫莊村的書香門第和革命世家;他13歲時為避戰亂,離鄉逃難,歷盡艱辛,流落臺灣;漂泊異鄉43年,直到1991年才得以重返故鄉;他是遊子,是老兵,是臺灣著名的法官和律師;他是臺灣「中華孔子聖道會會長」;他往返大陸和臺灣近三十年,已是耄耋,仍矢志不渝,只為了對老兵們的一句「葉落歸根」的承諾,已從臺灣帶回老兵遺骨200餘壇;他熱心公益,義薄雲天,捐建學校,捐款聾啞學校
  • 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題:「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欲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作者 廖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名赴臺的老兵,而我的曾外祖母在老家等待了一輩子。」1995年出生的傅博,來自福建晉江,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正著手拍攝一部臺灣老兵的劇情短片,欲還原包括自己曾外祖父在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的鄉愁故事。
  • 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原標題: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最近由張國立領銜、兩岸明星聯合主演的年度情感大戲《原鄉》,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這部反映臺灣老兵回鄉歷程的劇作,耗時六年精心打磨,也讓臺灣眷村早期的環境和生活,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 他送200多臺灣老兵遺骨回家:我的根在大陸,在菏澤
    其實,除了「娘家人」以外,高秉涵還有一重身份更為兩岸中國人所熟知——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送臺灣老兵遺骨「回家」 他「感動中國」在高秉涵名片的背面,印著一幅彩色的山東地圖,地圖上明確標註著菏澤的位置。身為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他已經義務當起了家鄉的「宣傳大使」。高秉涵名片背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臺灣生活了七十年,高秉涵的魯西南口音依然濃厚。而他的一生,不僅凝聚了所有臺灣老兵所經歷的坎坷和艱辛,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那一段特殊歷史。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我認為臺灣地位,無論國際上如何變化和聯合國態度如何,臺灣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歸我們政府所統治。何況我們政府在臺灣有80萬人的陸海空軍,這就是一個事實。」蔣介石剛剛撤退到臺灣之時,在1950年的幾場講演裡,幾次提及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竟然至少有3種以上不同版本的數字:50萬人、80萬人與100萬人。蔣後來又聲稱國民黨在臺灣有60萬大軍。
  • 10月14日起《冷暖人生》推《臺灣老兵》系列
    旅遊者早已不復當年悲情,可在那些少小離家的老兵心中抹不去的仍是那深深的鄉愁。青年的時候,有些人看著報上的尋找自己的啟示,卻無法與家人聯繫;有些人在海峽的那一邊遙望大陸,卻是在兩岸的戰鬥中。五十多年裡,老兵們修建了聯通臺灣南北的橫貫公路。他們在建設臺灣,為這片土地留下過汗水,對這裡有著特殊的感情。但是回到眷村,這些「外省人」無法融入村莊之外的環境。在大我山莊,卻只有大陸新娘與老兵為伴。鄉愁,真的因為家庭重聚而獲得歇止了嗎?
  • 臺灣老兵回家:活著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
    「老兵們有句口頭禪:活著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活著要回家,死了也要回家。」4也就是在這時候,桑順良在對未婚妻的苦苦守候中,悽涼離世。從1947年到1987年,整整四十年,何德文離故鄉卻越來越遠,始終回不了家。由於擔心國軍老兵返回大陸探親,將極大影響士氣和「落入共黨統戰圈套」,因此當時臺灣方面也極力阻止老兵探親,當時,越來越想念湖北老家的何文德開始走上街頭散發傳單,希望號召老兵們一起組團抗議國民黨當局的禁閉政策。
  • 黃曉霞的遊記 | 觸摸臺灣 感受鄉愁
    沒去臺灣,印象中的臺灣是日月潭風光、阿里山的姑娘,綠島小夜曲、外婆的澎湖灣,還有臺北故宮裡與海峽兩岸隔海相望的《富春山居圖》下半卷《無用師卷》……去臺灣看看!2019年元月6日,我隨中旅湖北團,直飛高雄,來到了祖國寶島臺灣。為期八天的環島遊,給我留下印象最多的卻是那濃濃的化不開的鄉愁,老兵刻骨銘心、盼望回歸的思鄉情。
  • 「臺灣老兵」高秉涵攜全家返鄉 本網全程直播「回家」
    時間:7月3日  地點:濟南  大眾網特派記者 樊思思 亓翔 劉琛 王磊  7月3日18時許,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回他的老家菏澤探親。四個孫輩的小姑娘都是第一次到山東,最小的才念四年級,下飛機後一直顯得挺興奮,精神十足。未來幾天,他們將跟著爺爺、奶奶前往菏澤、曲阜等地,看看爺爺出生的地方,感受別樣的尋根之旅。  高秉涵1935年出生於山東菏澤,13歲隨老鄉前往臺灣,現為菏澤旅臺同鄉會會長。1991年,時年56歲的高秉涵受老鄉的臨終囑託,首次將臺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
  • 「臺灣老兵」山東尋根:20多年來將百餘位老兵骨灰帶回大陸
    2016-07-03 20:12 來源: 澎湃新聞 樊思思、亓翔、劉琛、王磊/大眾網 7月3日18時許,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啟程回他的老家菏澤「省親」。
  • 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姚遠 吳濟海)蔥油餅、刀削麵、麻花、牛肉麵……源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麵食16日在臺北的一處眷村亮相,講述飽含大陸老兵鄉愁的眷村美食文化。   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是從大陸來臺的老兵和其眷屬聚居的一處知名「眷村」。
  • 鄉愁四韻 「再不回去就沒有機會了」 跨過一灣海峽 他們說過年要回家!
    心裡,是大中國情懷張大可是臺灣老兵服務處的志願者,他已經連續三年春節為返鄉的臺灣老兵提供免費幫助。每一年,他都是等到最後一個航班,才安心回臺灣過年。他說:「我的祖籍是山東青島,雖然我在臺灣出生,臺灣長大,可是我的心裏面是大中國情懷的人,我們吃年夜飯,是吃到凌晨4點,到5點以後才能去睡覺,就要遙祭,從臺灣遙遠地祭拜我們家鄉。」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始末:臺灣老兵重歸長城
    核心提示:1987年,數萬老兵在臺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臺當局要求準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在當年的母親節,上萬老兵上街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集會。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他們一起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裡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整個集會哭聲一片,令人動容。
  • 《兩岸秘密檔案》兩代人的鄉愁
    濃濃的思念中,老兵們暫把異鄉當故鄉,退伍後,他們除了投入民間工作,許多人經由蔣經國主導的輔導會,投身到建設開發臺灣、開墾臺灣的行列。  隔絕日久,思念更濃。臺灣漸漸成了鄉愁最濃的小島,思鄉之情再也壓抑不住。  1987年5月,臺北街頭有許多白髮蒼蒼的老先生,他們身穿印有「回家」字樣的T恤,手上拿著「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我要回家」的標語。老兵想家,老兵想家啊!
  •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2012年08月22日 08: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原標題: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5月24日,新湖南客戶端聯合今日頭條公益尋人發布《離鄉70年夢裡常喚媽 九旬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不到一天時間,經記者多方努力和現場查訪,並由家屬初步確定,在長沙縣青山鎮賽頭鋪村找到了湘籍臺灣老兵劉舜楠要找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