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兵」高秉涵攜全家返鄉 本網全程直播「回家」

2020-12-21 大眾網

  

  高秉涵老人抵達濟南機場。

  

  高秉涵老人和孫女們走出機場,乘車赴菏澤。

  時間:7月3日

  地點:濟南

  大眾網特派記者 樊思思 亓翔 劉琛 王磊

  7月3日18時許,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回他的老家菏澤探親。從今天下午開始,大眾網記者跟隨高家踏上尋根之旅,全程原生態記錄高家尋根的家國情懷。

  今天18時30分許,大眾網記者在濟南遙牆機場見到了剛下飛機的高秉涵一家。由於天氣原因,這趟原定於14:40到達濟南的航班,先是備降青島,幾經輾轉後才到達濟南。高老看上去精神不錯,一邊微笑著跟大家打招呼,一邊一再為飛機晚點表示抱歉。儘管比原定時間晚到了近四個小時,他仍堅持立即趕往菏澤老家。「今晚一定要趕回去!」高老告訴大眾網記者,他計劃明天上午帶孩子們去掃墓,一大早就得出門。

  說話間,高老不時招呼身邊的幾個孫女。以往,高老總是獨自一人回山東,而這次他是帶著老伴、女兒、兩個孫女和兩個外孫女一起回來的。四個孫輩的小姑娘都是第一次到山東,最小的才念四年級,下飛機後一直顯得挺興奮,精神十足。未來幾天,他們將跟著爺爺、奶奶前往菏澤、曲阜等地,看看爺爺出生的地方,感受別樣的尋根之旅。

  高秉涵1935年出生於山東菏澤,13歲隨老鄉前往臺灣,現為菏澤旅臺同鄉會會長。1991年,時年56歲的高秉涵受老鄉的臨終囑託,首次將臺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此後,高秉涵堅持20多年義務幫助100多位臺灣老兵 「尋親」,並將他們的骨灰帶回了在大陸的老家,他也因此當選了「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今年清明節,高秉涵再到濟南,送兩名老兵的骨灰回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在啟程之前,高老特意給大眾網記者打來電話,他深情地說,從13歲離家至今,對家鄉和祖國的思念從未停止過。這次返鄉特意帶著孫輩,初衷就是為了讓從小在臺灣長大的孩子們認祖歸宗、正本清源,讓孩子們了解家鄉、了解祖國。

  自7月3日開始,大眾網將全程跟蹤高秉涵一家的尋根之旅,表現家國情懷。

推薦閱讀

  • 2016年以來,在中央紀委和省委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堅守職責定位,帶頭執行黨章黨規黨紀,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詳細]

  • 2016年度十大堵城分別是:濟南、哈爾濱、北京、重慶、貴陽、深圳、昆明、杭州、大連和廣州。前4個城市的高峰擁堵延時指數都超過2.0,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因交通擁堵而造成通勤時間是暢通情況下的2倍。濟南的高峰擁堵延時指數2.173,平均車速19.89公裡/小時。 「首堵...[詳細]

  • 2017年被稱為「史上最難搶票年」。濟南鐵路局預計發送旅客1350萬人次,日均33.7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幅達11.9%。根據360瀏覽器提供的數據,山東鐵路客流最大目的地為黑龍江,其次是吉林、河南、湖北、遼寧等地,北上廣返魯人數最多,最大的客流目的地為菏澤。[詳細]

  • 1月10日,濟南交警支隊通報稱,2016年,全市共新增機動車25.8萬輛,機動車總保有量達到182.4萬輛,預計2017年年底機動車將達到或超過200萬輛。濟南治堵不會實行針對汽車的限購限行政策,機動車突破200萬輛大關後,對濟南城市發展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尤其是對城市交...[詳細]

  • 今天下午,大眾網記者從重點運輸企業負責人約談會上獲悉,去年山東省高速公路交通違法車輛數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部分運輸企業的違法數據仍呈上升趨勢。為此,山東高速交警總隊今天約談了全省違法率較高的42家客貨運和危化品運輸企業的負責人,其中煙臺交運、東營京晨...[詳細]

  • 1月10日,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年畫藝人在晾曬剛印製好的木版年畫。春節臨近,素有「年畫之鄉」美譽的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村一片繁忙,村裡的年畫藝人們忙著趕印木版年畫,供應各地市場。[詳細]

相關焦點

  • 臺灣老兵高秉涵2019年新書《鄉愁》出版: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過鄉愁……
    高秉涵出生於菏澤牡丹區呂陵鎮高孫莊村的書香門第和革命世家;他13歲時為避戰亂,離鄉逃難,歷盡艱辛,流落臺灣;漂泊異鄉43年,直到1991年才得以重返故鄉;他是遊子,是老兵,是臺灣著名的法官和律師;他是臺灣「中華孔子聖道會會長」;他往返大陸和臺灣近三十年,已是耄耋,仍矢志不渝,只為了對老兵們的一句「葉落歸根」的承諾,已從臺灣帶回老兵遺骨200餘壇;他熱心公益,義薄雲天,捐建學校,捐款聾啞學校
  • 臺灣老兵高秉涵:割不斷的家國情懷 擋不住的歸鄉之路
    臺灣老兵高秉涵:割不斷的家國情懷 擋不住的歸鄉之路 臺灣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9月11日 23:08 A-A+ 2016年7月4日,山東菏澤高孫莊,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在父母的墳前,反覆叮囑孫女們,要永遠記住這裡是自己的「根」。
  • 「臺灣老兵」山東尋根:20多年來將百餘位老兵骨灰帶回大陸
    2016-07-03 20:12 來源: 澎湃新聞 樊思思、亓翔、劉琛、王磊/大眾網 7月3日18時許,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啟程回他的老家菏澤「省親」。
  • 大陸將把臺灣老兵背戰友骨灰返鄉的故事搬上銀幕
    大陸將把臺灣老兵背戰友骨灰返鄉的故事搬上銀幕 2013年03月23日 20: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他送200多臺灣老兵遺骨回家:我的根在大陸,在菏澤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真正的家在山東菏澤,在祖國大陸。」這是臺灣老兵高秉涵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身為律師的高秉涵自稱是「陸配的『娘家人』」。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帶上百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陸
    兩岸開放後,高秉涵開始奔波於大陸和臺灣之間,義務為臺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先後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願,回歸故鄉的懷抱。近幾年,原《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孫春龍發起「老兵回家」運動,幫助遠徵軍在世老兵返鄉、亡故老兵骨灰魂歸故裡,這一活動吸引了《雲南信息報》記者劉霞等一大批媒體人為主力的志願者群體參與其中。
  • 臺灣老兵回家:活著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
    沒想到他遊了一整夜,卻被回流的海水衝回了金門,按照臺灣當時的法律,他被判處死刑。而當時判案的法官,正是高秉涵。審訊時高秉涵才獲悉,1949年這位士兵在廈門街頭給母親買藥,沒想到回家路上,卻被國民黨抓壯丁押上了船,從此與母親永隔大海。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將上百名亡故老兵骨灰送回大陸
    兩岸開放後,高秉涵開始奔波於大陸和臺灣之間,義務為臺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先後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願,回歸故鄉的懷抱。近幾年,原《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孫春龍發起「老兵回家」運動,幫助遠徵軍在世老兵返鄉、亡故老兵骨灰魂歸故裡,這一活動吸引了《雲南信息報》記者劉霞等一大批媒體人為主力的志願者群體參與其中。
  • 八旬遊子高秉涵:有生之年,惟願臺灣重回祖國母親懷抱
    (中國臺灣網 郭曉康 攝)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高秉涵接受採訪。
  • "死也要回大陸" 30年前上萬臺灣老兵排隊「回家」
    因為1949年到臺灣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50多歲了,算起來,他們在大陸的父母已經七八十歲,再不返鄉,恐怕無緣見爹娘。「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一個50多歲的老兵站在臺上,用嘶啞而高亢的聲音高喊著。這段觸動人心的影像,就來自1987年尚未開放的臺灣。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編者按】2013年2月19日,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出爐,獲獎者中既有人們熟悉的英模人物,也有深入基層挖掘出來的平凡楷模,更有把上百位老兵骨灰帶回大陸的臺灣老兵高秉涵。觀察者網特此轉載《鳳凰周刊》舊文,以饗讀者。
  • 從《原鄉》到《回家》:臺灣老兵鄉愁撼動人心
    這是一位臺灣老兵的話,寥寥數語說盡鄉愁無處安放的悽涼。在那個海峽隔絕的特殊年代,跟隨國民黨撤到臺灣的大陸籍老兵們與親人隔絕兩岸、無法相見,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故事。  這些故事,被創作成31集電視連續劇《原鄉》,也被濃縮成六幕歌劇《回家》。在2014年的這個春天,老兵們錐心刻骨的鄉愁深深打動著無數人的心。
  • 國臺辦: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樟樹正全市尋找老兵親人(圖)
    24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重陽節特別調查「父親母親最在乎什麼」,駐臺灣記者在臺北街頭隨機採訪,傾聽海峽對岸老人的心願,其中一位受訪的百歲老人是江西籍抗戰老兵,言語中透露出對家鄉的眷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臺老人帶200多老兵骨灰回大陸 現要為兒孫消"獨"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真正的家在山東菏澤,在祖國大陸。」這是臺灣老兵高秉涵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身為律師的高秉涵自稱是「陸配的『娘家人』」。在島內當前的政策、法律環境下,陸配受到各種歧視。「我將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維護她們的權益,作她們的後盾。」高秉涵說。
  • 86歲菏澤籍臺灣老兵,喊一聲「娘」、磕一個頭:72年了……
    2020年1月17日,祖籍菏澤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回老家過年。今年已有86歲高齡的他,在父母墳前說道,自從1948年給父母磕頭拜年後,已有72年沒有向父母磕頭拜年了。「回家的路再長,也長不過一生;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過鄉愁。」憑著對遊子歸鄉之情的深刻感受,高秉涵曾因送200餘名臺灣老兵遺骨回家。而備受社會關注,併入選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還曾在近年來,捐助了不少家鄉的貧困學生。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4】
    1987,臺北舉行老兵探親輔導會,大批臺灣老兵前往 返鄉運動系民進黨推動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老兵何文德遭行政院退輔會人員圍毆,被罵「臺獨分子」、「沒有反攻大陸,怎麼可以返鄉探親!」當年的要角之一姜思章回憶說:「連想家都是罪名!」他為這場老兵返鄉運動撰寫了文宣:「想回家,怎麼辦?」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那一年的母親節,老兵首度集體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大會。當一整排的「想家」在臺上一字排開,臺上臺下哭成一團。
  • 兩岸開放探親20周年老兵想家 打開返鄉大門
    當年,一群離鄉近40年的臺灣老兵,忍不住濃濃思鄉情,身穿寫著「想家」字樣的上衣,舉著標語,走上街頭請願,散發傳單,在島內掀起了勢不可擋的「返鄉」運動,最終撼動了國民黨當局的戒嚴政策,兩岸的探親大門終於開啟。    這段時間,臺灣島內各家媒體紛紛刊文,回顧當年開放探親的前前後後。
  • 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
    到臺灣之後,國民黨政府聲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然而時間一年年過去了,1987年最後宣布解除戒嚴令時,戒嚴已達38年,而人們日日期盼返鄉團圓的夢卻未實現,李榮華已是鬢髮花白、垂垂老矣。40年來,李榮華在臺灣孑然一身,不曾結婚,亦無子女。
  • 臺灣老兵歸心似箭 策劃絕密返鄉之旅
    《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在當時引起國內外的震動。而此後,零星有一些臺灣的文化名流、演藝明星,訪問改革開放之後的大陸,這些消息見諸報端,讓30年來飽受思鄉之苦的老兵們,也看到了回鄉探親的一線希望。不過在1980年代初,普通民眾的回鄉愿望,仍然是被臺灣當局嚴格禁止的,但在這時候,也仍然有個別的極其「膽大妄為」的人,探索出了歸鄉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