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送200多臺灣老兵遺骨回家:我的根在大陸,在菏澤

2020-12-21 閃電新聞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真正的家在山東菏澤,在祖國大陸。」

這是臺灣老兵高秉涵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

身為律師的高秉涵自稱是「陸配的『娘家人』」。在島內當前的政策、法律環境下,陸配受到各種歧視。「我將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維護她們的權益,作她們的後盾。」高秉涵說。

其實,除了「娘家人」以外,高秉涵還有一重身份更為兩岸中國人所熟知——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

送臺灣老兵遺骨「回家」 他「感動中國」

在高秉涵名片的背面,印著一幅彩色的山東地圖,地圖上明確標註著菏澤的位置。「給別人遞名片時,我都要向他們介紹菏澤。」身為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他已經義務當起了家鄉的「宣傳大使」。

高秉涵名片背面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臺灣生活了七十年,高秉涵的魯西南口音依然濃厚。而他的一生,不僅凝聚了所有臺灣老兵所經歷的坎坷和艱辛,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那一段特殊歷史。

1949年,他隨逃難人潮前往臺灣,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骨肉分離。想家的滋味不好受,在還沒有開放大陸探親時,一勺故鄉的泥土都被當成了寶貝。1982年,一位當時已經移民阿根廷的菏澤老鄉回大陸探親,途經臺灣時,高秉涵懇請她帶一些家鄉的泥土回來。3公斤的菏澤泥土,一戶一湯匙,分給了50多戶菏澤老鄉。作為「分土人」,高秉涵得到了兩湯匙泥土。他把其中的一湯匙泥土鎖進了保險箱,而另一匙泥土,則泡水分七次喝了,以慰思鄉之情。

直至1991年,55歲的他才得以回到山東菏澤故鄉探親,但等待他的卻是母親的孤墳。其實,高秉涵還是「幸運」的。在臺灣,還有許多老兵孤寂一生,一輩子都沒盼到兩岸開放探親的那一天,未能再看到故鄉一眼。不過,「活著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活著要回家,死了也要回家」,在臺灣老兵中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高秉涵因為年齡最小,也因此受到了不少老兵的囑託:「你現在不能死,一定要等我們死了,把我們『送回家』後才能死。」而老兵們的囑託卻被高秉涵當成了使命。為了完成老兵們的遺願,30多年來,他一共抱了200多壇臺灣老兵的骨灰回大陸,最遠的送到了新疆。

大多數拜託高秉涵的老兵都是孤老,與大陸的家人早就斷了聯繫,在臺灣也是孤身一人。帶著他們的骨灰「回家」,「家」卻常常沒有方向。高秉涵說,「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兵都沒辦法找到家人,我只能按照他們的交代,將骨灰撒在他們記憶中的村口,實現他們落葉歸根的夙願。」

這一幾十年如一日送老兵「回家」的善舉,讓他在2012年被評為十大「感動中國人物」。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這是組委會當時給予他的頒獎詞。

「我要為我的兒孫指明『回家』的路」

隨著大多數臺灣老兵的逐漸凋零,最近幾年,高秉涵送老兵骨灰回大陸的次數逐漸減少。他在菏澤老家的親人也都相繼逝去。不過,他每年依然也要回大陸至少兩次,一是祭祖,二是「我要為我的兒孫指明他們『回家』的路。

在接受採訪時,高秉涵一直都在憤慨於民進黨當局的文化「臺獨」以及「去中國化」行徑。蔡英文上臺後,通過「漸進式臺獨」的方式,從文化、教育等方面「去中國化」,已經毒害了臺灣不少年輕人。

「我們國家最長的是哪一條河?」有一次,高秉涵這樣問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小孫女。結果,小孫女脫口而出:濁水溪。

高秉涵反問小孫女那長江黃河呢?「那又不是我們臺灣的。」高秉涵小孫女這樣的回答讓他吃了一驚。

而就在出發來廈門參加海峽論壇的前一天,孫女還說爺爺要「出國」了。「我說廈門和臺灣都是中國的,怎麼能叫『出國』呢?」誰知小孫女又說,爺爺是中國人,我是臺灣人。

「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心裡就很痛苦。不過,教科書上這麼寫,老師也這麼教,難道我要對小孫女說老師一直在說謊嗎?」

然而,高秉涵不僅是在面對小孫女時有這樣的苦惱,他4個孫女輩的孩子,在他眼裡都是這樣的「小臺獨」。痛心的高秉涵也開始帶兒孫踏上回大陸認祖歸宗的路,為他們「消獨」。

這些年,他帶著她們回菏澤掃墓、參觀孔廟、看黃河。

「我相信,我們的後輩成年後會慢慢知道,臺灣的文化只能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根在大陸,在山東菏澤,家國觀念不能出現偏差。」 高秉涵對此充滿信心。

相關焦點

  • 臺老人帶200多老兵骨灰回大陸 現要為兒孫消"獨"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送臺灣老兵遺骨「回家」 他「感動中國」在高秉涵名片的背面,印著一幅彩色的山東地圖,地圖上明確標註著菏澤的位置。「給別人遞名片時,我都要向他們介紹菏澤。」身為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他已經義務當起了家鄉的「宣傳大使」。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臺灣生活了七十年,高秉涵的魯西南口音依然濃厚。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曾經有位移民阿根廷的老鄉路過臺灣,將家鄉的泥土和小菜留給了臺灣的菏澤老兵。一百多個人聞風而來,他們一人分一勺,有人將黃土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有人則泡進水裡喝了下去,希冀通過這種方式再次與家鄉相連。
  • 15年堅持送百餘位老兵回大陸 臺灣省裡長劉德文不收分文報酬
    自2003年以來,這名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為了完成大陸老兵葉落歸根的遺願,往返海峽兩岸已有100餘次。15年來,劉德文堅持送1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陸,從不收取報酬,他說:「兩岸骨肉相連,我就是老兵們的兒子。」
  • 臺灣老兵回家:活著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
    1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後,1978年,山東菏澤人桑順良,給他自1949年後已分散近三十年的未婚妻肖娟娟,寫下了最後的遺書。沒有住的地方就露宿在火車站;沒有吃的,我就去垃圾場找,最大的敵人就是狗,呵呵,有時候就是吃狗都不理的東西,就這樣持續了兩個多月。」後來,高秉涵幸運地遇到來自山東菏澤的老鄉,在故人的幫助下,他此後考上夜校,經過六年半工半讀後,他竟然神奇般考上了臺灣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畢業後又考取了法官,工作十年後,高秉涵辭去法官職務,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為了一名律師。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將上百名亡故老兵骨灰送回大陸
    核心提示:臺灣老兵高秉涵1936年出生於山東菏澤,13歲時作為「小學兵」輾轉逃到臺灣。兩岸開放後,他在20多年裡將百餘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故鄉。他也因此被列為CCTV「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候選人。
  •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Taiwan village head returns ashes of mainland veterans
  • "死也要回大陸" 30年前上萬臺灣老兵排隊「回家」
    因為1949年到臺灣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50多歲了,算起來,他們在大陸的父母已經七八十歲,再不返鄉,恐怕無緣見爹娘。「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一個50多歲的老兵站在臺上,用嘶啞而高亢的聲音高喊著。這段觸動人心的影像,就來自1987年尚未開放的臺灣。
  • 臺灣老兵高秉涵2019年新書《鄉愁》出版: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過鄉愁……
    高秉涵出生於菏澤牡丹區呂陵鎮高孫莊村的書香門第和革命世家;他13歲時為避戰亂,離鄉逃難,歷盡艱辛,流落臺灣;漂泊異鄉43年,直到1991年才得以重返故鄉;他是遊子,是老兵,是臺灣著名的法官和律師;他是臺灣「中華孔子聖道會會長」;他往返大陸和臺灣近三十年,已是耄耋,仍矢志不渝,只為了對老兵們的一句「葉落歸根」的承諾,已從臺灣帶回老兵遺骨200餘壇;他熱心公益,義薄雲天,捐建學校,捐款聾啞學校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帶上百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陸
    老兵高秉涵,作為執業律師,已經在此工作了幾十年。如今,78歲的他退下來了,卻每天都來「上班」,收發郵件,會見客人。兩岸開放以來,為了完成鄉親老兵們的宿願,他將百餘位孤苦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家鄉。這樁事,做了二三十年,還在繼續。飽嘗思鄉之苦的高秉涵,不顧年事已高,孱弱而堅強地踐行著生命中最沉重的承諾。
  • 86歲菏澤籍臺灣老兵,喊一聲「娘」、磕一個頭:72年了……
    2020年1月17日,祖籍菏澤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回老家過年。今年已有86歲高齡的他,在父母墳前說道,自從1948年給父母磕頭拜年後,已有72年沒有向父母磕頭拜年了。「回家的路再長,也長不過一生;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過鄉愁。」憑著對遊子歸鄉之情的深刻感受,高秉涵曾因送200餘名臺灣老兵遺骨回家。而備受社會關注,併入選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還曾在近年來,捐助了不少家鄉的貧困學生。
  • 臺灣裡長7年未和家人團聚,送百名大陸老兵「回家」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裡,也發生了很多讓人感動的事,其中就有一個臺灣裡長劉德文,他從2003年起,為送老兵中秋與家人團圓,整整7年未和親人一起過節。這個令人敬佩的男子身前環抱骨灰罐,搭飛機住酒店和老兵們同乘同臥。15年來,劉德文走遍大陸23個省份,已記不清究竟護送過多少老兵,他說:「他們做夢都想回家,只要看到他們圓夢就開心」。網友們紛紛表示,功德無量。
  •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2012年08月22日 08: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老兵」高秉涵攜全家返鄉 本網全程直播「回家」
    」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回他的老家菏澤探親。儘管比原定時間晚到了近四個小時,他仍堅持立即趕往菏澤老家。「今晚一定要趕回去!」高老告訴大眾網記者,他計劃明天上午帶孩子們去掃墓,一大早就得出門。  說話間,高老不時招呼身邊的幾個孫女。以往,高老總是獨自一人回山東,而這次他是帶著老伴、女兒、兩個孫女和兩個外孫女一起回來的。
  • 「臺灣老兵」山東尋根:20多年來將百餘位老兵骨灰帶回大陸
    2016-07-03 20:12 來源: 澎湃新聞 樊思思、亓翔、劉琛、王磊/大眾網 7月3日18時許,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啟程回他的老家菏澤「省親」。
  • 抱「老兵」骨灰魂歸大陸的臺灣裡長
    他們對我們很好,我大女兒出生時還幫忙照顧。」他說,「人家對我們好,我們也要付出,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去幫忙解決。」  後來,在一位老人鼓勵下,劉德文放棄了金融業的高薪資,出來選裡長,連任多屆至今。  劉德文做了裡長後,對「老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十幾二十歲就離鄉背井,跟著部隊到了臺灣,幾十年和大陸家鄉阻隔。兩岸開放探親後,他們才能回家看看,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
  • 臺灣老兵高秉涵:割不斷的家國情懷 擋不住的歸鄉之路
    2016年7月4日,山東菏澤高孫莊,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在父母的墳前,反覆叮囑孫女們,要永遠記住這裡是自己的「根」。從臺灣當局開放居民到大陸探親以來,高秉涵受一些老鄉的臨終囑託,陸續將臺灣老兵的骨灰帶回家鄉安葬。20多年來,他先後義務將100多位臺灣老兵的骨灰帶回了大陸老家。  高秉涵:在我心目中,老哥你們還活著,並沒有死。我抱的雖然是你們的遺骨,但是如感動中國的最後一句話一樣,我抱著一壇又一壇,不是老兵的遺骨,而是滿滿的鄉愁。
  •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其實,不僅是菏澤的香椿好吃,在高秉涵看來,菏澤的姑娘最漂亮,菏澤的孩子也最可愛……看到鄰家半歲多的小女孩,他急忙上前抱在懷裡,喜笑顏開,就像抱著自己的孫女。   「故鄉是我的生命源頭,故鄉是我的心靈歸宿。」在離開高孫莊村的時候,高秉涵對送別的鄉親深情地說。三年前他就擬好了遺囑,其中寫道:「『葉落歸根』已是我生命的品牌,也因此獲得『感動中國』代表人物之榮耀。
  • 漢川籍臺灣老兵三年前離世,在大陸的弟弟盼迎回骨灰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閃 實習生張司宇袁良輝三年前,遠在臺灣的二哥去世,身處大陸的胡五元未能將遺骨接回湖北老家。而今胡五元也已入耄耋之年,唯盼闊別家鄉70年的二哥能夠落葉歸根。84歲的胡五元是漢川人。大他7歲的哥哥胡浩元結婚成家,而兩個弟弟五元、再元都還年幼,他被迫加入國民黨軍隊。1947年,胡四元到福建時,曾往家裡寄過一封信。兩年後,他前往臺灣,自此與家人失去聯繫。1987年,有老兵陸續回大陸探親。趁著一位漢川籍的臺灣老兵回鄉,胡再元向他詢問二哥的下落。這位老兵回臺後,通過同鄉會果然找到了胡四元。很快,大陸親人就收到了胡四元的來信。
  • 10分鐘講述臺灣老兵後人回菏澤探親 血濃於水!
    齊魯網菏澤1月27日訊(記者 孫法磊 吉璐璐)前兩天媒體報導了臺灣老兵的後人張君華通過我們和今日頭條尋找菏澤老家親人的新聞,經過努力我們順利找到了張君華在菏澤老家的親人!得知這個好消息之後,張君華馬上就安排了返鄉探親的行程,前兩天,張君華一家三口就來到了山東,我們的記者也全程陪著他們回菏澤探親。
  •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了卻父親「回家」遺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在四川眉山仁壽縣的老家與鄒氏親人團聚。(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6月21日成都訊 1800公裡要走多久? 對72歲的臺灣同胞鄒如敏來說,很長,長達70年;很短,搭乘飛機只要幾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