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有多嚴重?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0-12-08 史趣

關於明朝滅亡,歷來爭論頗多,有說吏治腐敗、宦官專權的,也有說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更有說受小冰河期影響的。說法種種,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及明末大鼠疫。鼠疫雖然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說,它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不是危言聳聽。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李玉尚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並被很多人認可。

那麼這場鼠疫究竟有多嚴重呢?

我們先從明朝滅亡這個點說起。大家知道明朝亡於1644年。在這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出現了李自成。這一年的正月,李自成在長安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李自成又攻克太原,到了三月份已經攻進了北京,明朝由此滅亡。

事實上,自李自成十八日攻克北京外城時,只用了四天多時間,便住進了紫禁城。北京是明朝的國都,也是重兵把守的所在,算上京師三大營,以及內城的武衛營,兵力少數也有5萬多人,怎麼會突然之間就淪陷了呢?況且,李自成帶去的兵力雖然號稱幾十萬,但大都是疲憊之師,戰鬥力並不怎麼強。

問題就出在這鼠疫上。夏燮《明通鑑》記載:「(崇禎十六年)京師大疫,死者無算。」當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就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事實上,在李自成的軍隊到來之前,北京早已被鼠疫折磨元氣大傷,民眾死了大半,軍隊戰鬥力所剩無幾。2.7萬匹戰馬中也只有1千匹可以騎乘,15萬多個垛口中只有5萬名士兵據守,空防將近三分之二。僥倖得活的士兵大都「衣裝狼狽,等於乞兒」。

這個時候的北京形如鬼城,重兵之下焉有不破的道理。

北京並不是明末鼠疫中擊垮第一座城市,也不是最後一座。早在崇禎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屬縣相繼發生大疫,「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河間和大名「瘟疫傳染,人死八九」。崇禎十六年(1643年),天津「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還原這樣一幅景象:持續多年,每天都有人死亡,早上感染,晚上就死了,一家人都死得差不多了,無人弔孝、無人慰問。除了死亡,還有旱災、蝗災及戰亂,整個世界死寂一般。這場鼠疫正在摧毀大明王朝的一切。

鼠疫這麼厲害,它是從哪裡來的呢?根據典籍記載以及現代人的推測,明朝中後期,明朝與蒙古交流頻繁,很多人到草原上開墾,造成草原退化,老鼠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到進入農家田舍、荒野溝壑,與人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

當然,給大明帶來風雨的還是氣候。早在萬曆年間,明朝就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廣東下雪,北方乾旱,乾旱和低溫雙重侵襲,全國性的災荒反覆上演。在這種背景下,老鼠趁虛而入,肆意橫行,將病菌帶給人類。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與鼠疫有直接關係。至於有人說,鼠疫毀了大明,也坑了李自成,為何唯獨沒傳染給清兵呢?這個問題經過後人的研究,已初步有了答案:鼠疫的傳播載體是老鼠身上的跳蚤。清兵是騎兵入關的,而跳蚤討厭馬的氣味,這就基本上阻隔了傳染源。至於他們入主中原後,冰期影響已不太明顯,災荒逐步緩解,大規模的鼠疫也就是自然消失了。

從這個角度看,也真是大明氣數已盡。

相關焦點

  • 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為何有人說明朝實亡於鼠疫?
    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存在患鼠疫死亡的情況,那麼在明朝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呢?明末大鼠疫又叫京師大瘟疫,是在中國北方出現的大規模流行病,發生的年代則正好是在崇禎年間。波及範圍比較廣泛,包括了山西和華北的數個大省。發病的時間點是從崇禎六年開始的,十四年的時候流傳到了河北,隨著戰爭和起義軍流傳的到了更多的地區。
  •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們都知道有「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詞語,但未必都知道它來源於阿拉伯的一個寓言故事。
  • 如何用英語表達「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本意是,一個人不停的往駱駝背上放稻草,不停的放,最終量變引起質變,不堪負重的駱駝最終承受不起的時候,轟然倒下了。雖然一根稻草的重量微乎其微,但是千裡長堤,毀於蟻穴,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量變到質變的導火索。
  • 如何用英語表達「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本意是,一個人不停的往駱駝背上放稻草,不停的放,最終量變引起質變,不堪負重的駱駝最終承受不起的時候,轟然倒下了。雖然一根稻草的重量微乎其微,但是千裡長堤,毀於蟻穴,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量變到質變的導火索。
  • 明朝宗室制度,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導語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禎十七年,去拯救瀕臨滅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滅亡有人說亡於朝廷黨爭,有人說亡於設立錦衣衛,也有人說明亡於宦官攝政。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壓倒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這個由朱元璋一手創立,並且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 a gota d'água 最後一根稻草?
    學習一個慣用語,a gota d'água 一滴水,意為「最後一根稻草」。
  • 明朝宗室制度,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導語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禎十七年,去拯救瀕臨滅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滅亡有人說亡於朝廷黨爭,有人說亡於設立錦衣衛,也有人說明亡於宦官攝政。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壓倒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這個由朱元璋一手創立,並且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 老鼠:壓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老鼠:壓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1644年的中國,正是明清交替。歷史舞臺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檢、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或許還應加上一位,明朝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其實,還有一位主角一直為人們忽略:小小老鼠。
  • 壓倒三毛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之前,三毛在留學期間,荷西曾逃課也要去見三毛,三毛卻斬釘截鐵的告訴他,以後不要找她了,她有男朋友了。後來,荷西就再沒找過三毛,有時候在路上看見,就禮貌地擁抱一下,或親親她的臉頰。再次重返西班牙後,她與荷西相處了七個月後,就舉行了公證結婚。
  • 80名齊國美女——壓倒孔子仕途之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老麥來和大家聊聊孔子當官的事情,孔子在那個年代絕對算是個文化人,但是他的仕途確實一路坎坷,換了幾個國家,也沒做成像晏子、管仲、百裡奚一類的名相。今天咱們來聊聊孔老夫子的坎坷仕途路,其中齊景公用八十個美女,成了最後的一根稻草,讓我們的孔聖人放棄仕途,開始周遊列國。
  •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哪裡?
    有一個阿拉伯的寓言,是這樣講的:有一個人擁有一隻聽話的駱駝,他想知道那個駱駝到底能承載多少稻草。
  • 老鼠是壓垮明朝"稻草"? 李自成攻北京時鼠疫流行
    歷史舞臺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檢、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或許還應加上一位,明朝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其實,還有一位主角一直為人們忽略:小老鼠。    1644年,農曆3月15日,闖王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北京城北郊的居庸關。這裡是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天險,然而關隘卻無人防守,明朝總兵唐通出降。
  • 古代爆發瘟疫到底有多可怕,曾經強大的東漢和明朝直接被瘟疫摧垮
    常言道「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東漢這連續不斷的災難之後,同樣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史料明確記載,漢桓帝時曾先後爆發三次大疫,而漢靈帝時則又先後爆發了五次疫情,英國著名學者赫伯特·喬治·韋爾斯在《世界綱史》中寫道,「也許是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
  • 為何說《四庫全書》和《十全記》是壓倒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
    乾隆帝畫像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例行給乾隆老爺子匯報工作,而在這次匯報中《永樂大典》有大部分卷宗丟失引起了後世也有很多人說這兩本書的出現是壓倒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是為何呢?,武有十全。科技時代到來,不改變終將被淘汰《四庫全書》和《十全武功》是壓倒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有些偏頗,但這兩本書的出現也是乾隆帝心智轉折的開始
  • 楊東澤評林森《李少君二三事》壓倒其自身詩人形象最後一根稻草
    楊東澤評林森《李少君二三事》——《李少君二三事》是壓倒林森詩人形象最後一根稻草說到中國詩人形象,中國詩人的氣節。靠渾水摸魚的詩人、詩官們,好像是與氣節二字有仇,名詩人名詩官 寫摸奶,寫吃仁,寫殺狗、寫長江上撒尿,寫穿越大半個中國睡小三,寫乳房,寫G頭,寫Y毛,來者不拒,還有人寫自己的有背景,有人嘲諷荊人、川人、有人靠性解唐詩走紅。這不,你看又有人,為了五鬥半米,著急著折腰事權貴,想靠吹捧上位。
  • 中美利差倒掛,會成為壓倒人民幣匯率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由此,一個直接的疑問自然而生——利差倒掛會成為壓倒匯率的最後一根稻草嗎?首先,此次中美利差倒掛不是首次出現。實際上在本期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美利差倒掛基本是常態。自2005年7·21匯改,人民幣匯率由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轉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相應中美利差確實與美元兌人民幣匯價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利差擴大時,往往對應著人民幣匯率走強;反之利差收窄時,人民幣匯率走弱。
  • 質與量的「博弈」,質量問題會是壓倒特斯拉最後一根稻草麼?
    編輯 | 程果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深圳一輛特斯拉汽車突然失控加速撞上一輛計程車後再撞上一輛貨車特斯拉車頭嚴重受損,隨著輿論不斷發酵,有關特斯拉的質量問題再次被廣泛熱議。
  • 古代爆發瘟疫到底有多可怕,曾經強大的東漢和明朝直接被瘟疫摧垮
    常言道「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東漢這連續不斷的災難之後,同樣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史料明確記載,漢桓帝時曾先後爆發三次大疫,而漢靈帝時則又先後爆發了五次疫情,英國著名學者赫伯特·喬治·韋爾斯在《世界綱史》中寫道,「也許是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
  • 楊東澤評林森《李少君二三事》壓倒其自身詩人形象最後一根稻草
    楊東澤評林森《李少君二三事》 ——《李少君二三事》是壓倒林森詩人形象最後一根稻草說到中國詩人形象,中國詩人的氣節。靠渾水摸魚的詩人、詩官們,好像是與氣節二字有仇,名詩人名詩官 寫摸奶,寫吃人,寫殺狗、寫長江上撒尿,寫穿越大半個中國睡小三,寫辱房,寫歸頭,寫音毛,來者不拒,還有人寫自己的有背景,有人嘲諷荊人、川人、有人靠性解唐詩走紅。這不,你看又有人,為了五鬥半米,著急著折腰事權貴,想靠吹捧上位。
  • 崇禎年間的大瘟疫導致十室九空
    而明末的旱災頻發,在百姓流離失所的同時,老鼠也大量湧入人類居住地,最終釀成了這次肆虐十餘年的大瘟疫。 早在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便爆發過一次規模巨大的瘟疫,史載「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