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泉港各地的名字究竟是怎麼來的,你造麼?
該類地名以本地大姓後加「厝」字命名。「厝」意為「停柩」。引申為停柩的地方,在閩南,這種停柩的地方叫「大厝」,即「祖厝」、「祖屋」,這是先祖早年開家發業的地方,閩南語引申為房屋。隨後代的不斷繁衍,該地帶就以宗親關係把本地名字以姓氏加「厝」字命名。柯厝、邱厝、柳厝、劉厝、鍾厝、葉厝、郭厝、肖厝、施厝、許厝、黃厝、盧厝、麥厝、莊厝等村是較典型的代表。如:柯 厝:明代,柯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柯厝,清時,因此地盛產海蠣(俗稱蚵),故得名蚵厝,1985年復稱柯厝。沙 格:據傳當年王忠孝開發該地時,該地只是一個小島,漲潮時海水常漫過此島,故率軍民用沙土把島與海水隔開,故稱「沙隔」,後方言諧言為「沙格」。
白 水:這得自惠安「臭頭皇后」的傳說。傳說「開閩王」王審知的妃子黃厥,即「臭頭皇后」,有一日,她途經該地下輦休憩,見草綠水清而到溪邊洗手,由於心情歡暢而把水揚了起來,水花潔白清瀅,如珠灑落,便高興地說「白水、白水」,所以白水村就得名了。
虎巖寺:始建於北宋年間,據傳早年有一道養和尚在此靜修,他「精習律乘,能夠伏虎」。其中有一隻老虎仿佛結了佛緣,經常在道養和尚念經拜佛時,蹲在寺門外靜靜地聽。每當道養到山腰時,總不忘給老虎買回一塊豬肉,逐漸形成習慣。一天,道養和尚又到山腰採購,由於買肉的人很多而沒買到肉。回來時見老虎恭候,就把光光的腦袋伸向老虎,對老虎開玩笑說:「老虎呀老虎,今天可沒能給你帶肉回來,你就吃我這和尚頭吧!」,沒料想老虎已通人性,聞之也想與道養開個玩笑,果真張開大嘴,把光頭含在嘴上,把道養嚇得昏死過去,老虎十分悲哀,朝著寺那大巖石一頭撞去,以死來殉道養。寺邊的那塊石頭,也就被人稱為伏虎石,該寺也被稱為虎巖寺。
天 湖:據說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君)曾君臨此地,當地人以三樣地方小菜待之,吃得皇帝龍顏大開,剩下的東西皇帝覺得丟之可惜,決定把它們放生,可魚吃得只剩下半邊,蝦也被煮紅了,田螺也在炒前被剪下了尾巴,由於皇帝金口玉言,放進湖裡果然死而復生,所以有「半邊魚」、「熟紅蝦」、「無尾螺」之說。皇帝也君心大悅,賜筆墨「天湖福地」,於是天湖名字就出現了。
太白峰:原名蓮花峰,北宋名臣蔡襄曾在寺中讀書,有一天山上聖善寺內飼養的白雞不見了一隻,和尚硬說是為蔡襄所偷,使之含冤離此到虎巖寺中讀書,後其功成名就,任泉州知府,為表明清白,他出錢重修寺院,並在山峰上摩刻「太白峰」三字,於是眾人皆稱此山為太白峰,寺也被稱為太白峰寺。
棋 盤:傳說有一位神仙叫魯遠,他曾經在村旁溪邊樹下弈旗,所以村子便叫棋盤。
鳳 翔:古時,此地有「鳳鳥飛翔」之謂,故命名為鳳翔。
吊船山:據摶,古時此山住有一女寨主,因山坡陡峭險峻須措助架吊輪上下山寨,故得名吊輪山,後來諧音為吊船山(此山位於塗嶺鎮小壩村橫溪自然村北側)。
這類村名來源因村中有具代表性的事物,如:
樟 腳:因村子裡有一株齡約700多年的大樟樹,爬到樹上,村子就如在腳下一般,故而得名樟腳,意為樟樹腳下的村子。
白 井:因村中有白氏祖上建造的一口精緻的八角井,人們把這口井稱之為「白井」,村子也因這口井得名。
後 樓:因有望海樓而得名。
奎 璧:因村中有兩塊大石頭,狀如龜和鱉,被名為「龜石」和「鱉石」,故建村時稱「龜鱉頭」村,現方言簡化諧音為「奎璧」村。
菜 堂:當年此地有一尼姑院,當地方言稱為「菜堂」。
虎 石:因早年村子前後有兩隻石虎而得名。
仙 仔:古時此地風景秀麗,宛如仙境,故建村時命名為仙境村,後諧音為仙仔村。
土 樓:因村中有座大樓叫土樓(黃素土樓)而得名。
屈尺厝:當年開家之時所住的房子相交成九十度角,如同屈尺。
石 橋:當年通往該村的主道用石板鋪成,因底下溝多,此石板路如溝上之石橋。
柯寨、下寨:古時,此地山峰有個寨,後來柯氏村民遷此建居,稱為柯寨,後因人丁繁衍,析遷建居在寨之下端,故稱下寨。
鵝 頭:古時,潘氏村民從莆田大圳遷此,建居在鱷頭,後方言諧音為鵝頭(潘氏祖墓有此碑記)。
大 路:古時此處系大道口,陳氏村民從仙遊牧鴨到此定居,因當時建居在大道之旁,故得名大路。
東 亭:古時此地有座毓英亭,後來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亭之西側,故稱東亭。
下 朱:古時,朱氏村民遷此建居後,建座「霞珠宮」,村以宮得名,明時因倭寇侵擾而被毀滅,後來林氏村民到此建居,沿用原村名,漸漸又被方言誤傳為「下朱」。
十八社宮:元代,陳、林等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後,由18個姓氏族人合建一座宮廟,故定名為十八社宮,村以宮得名。
天 竺:因此地有座古寺廟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
西 楓:古時,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外厝村之西邊,故名西邊,後因村旁有棵大楓樹,改稱西楓。
上 樓:古時林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峰尾半島西南側上端,因村中有座樓房,故得名上樓。
前 埕:古時,陳、莊二姓村民從永春先後遷此,建居在一大荒埔地,其村前開闢為曬穀埕,故取名前埕。
安 兜:據傳,古時此地為一澳頭,連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澳頭旁垵坂地,故以地形取名垵兜,後書寫簡化為安兜。
大 廳:古時,連氏村民由仙遊蓋尾遷此開基,建一座祖厝大廳,逐漸繁衍發展成為一大村莊。
紅 庫:古時,此地有一坑壟,每逢山洪衝刷,其坑內均為紅泥水,故稱之為紅礦。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壟之旁而得名紅礦,後來當地方誤傳為紅庫。
新 宅:古時,唐氏村民由江西菜宅遷此另建新居,故取名新宅。
龍山宮:古時,郭氏村民析遷此建居在塔山頭之東南,靠近溪流之處。為祈求平安吉祥興旺,建造宮廟,取名龍山宮,地以宮名,亦稱龍山宮。
大霧山:因山峰高大雄偉峻峭,山巔常見雲霧繚繞,故得名大霧山,又因頂峰較開闊有小臺地形似一帽,亦曾稱為大帽山。
塗 坑:明代,劉氏村民從莆田涵江遷此,建居在坑壟緩坡地,故取名土坑,後改「土」為「塗」。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錦 川:此系莊氏村莊,位於壩頭溪畔,川流不息,民國時命名錦川。
官 路:村中大路是古時通往縣城的官道。(哈哈,偶家門前是通往縣城的官道的啊,長見識啦。)
外 厝:據傳,古時此地樺樹甚多,後來林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樺樹之旁,故得名樺厝,後因當地方言誤傳為外厝。
即因該村歷史上曾發生富有紀念意義的故事而得名,如:
南 埔:宋朝理宗時,莆田有一林姓官員在廣州為官,期滿返鄉,路過此地時見此地風景奇異,決定在此定居,因覓得佳處而詩興大發,根據王勃《藤王閣序》中「畫棟朝飛南浦雲」中的「南浦」給該地命名,後諧音為「南埔」。
世 上:明時,該地先祖從惠東張坑遷來此,據說其遷徒原因是被人所迫,為了讓後代子孫記住這事,該村命名時被叫「徒上」,後方言誤傳為「世上」。
驛 坂:該地是古時通往福州的官道,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設立驛坂鋪,置郵亭,供往來官員憩息和供急遞文書事宜,所在村隨之被稱為驛坂村。
鳩 林:原來的九峰鄉在上世紀50年代時大鄉分小鄉,因該村有14個姓聚居在一起,村子東北又有一座小山丘,丘上樹木枝繁葉茂,每晚引來鳩鳥大片在此盤旋,故命為鳩林村,意為諸姓雜居和睦相處。
古 縣:因此地水陸交通之便,古時曾建分縣於此,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晉江縣拆設惠安縣,因今惠安螺城士紳競爭,雙方採取稱兩地水決定,重者為縣址,由於螺城士紳在水中溶進糖(又有說為鹽)而勝出,而該地為了紀念這一事件而名之曰古縣。
香芹、張芹:宋時蔡氏到此地定居,給該地命名時因蔡與菜同音,又因為他們認為所有菜中只有芹菜最香,故以蔡比為香芹菜,得村名為「香芹」村;後又有張姓遷此,看法又與他們所見略同而把村子又命名為張芹,所以該村既叫香芹,又有張芹之說。
樓仔下:古時,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居於東張,明末析遷於此,建造一座小樓房,後因人丁繁衍,村落向此座樓仔之低處拓展,故得名樓仔下。
先 鋒:因五十年代初此地創辦一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命名為先鋒,其名稱沿用至今。
路 打:明代,黃氏村民從張坂遷此定居,因村民住廬屋,生活艱苦樸素而得名「廬樸」,清代諧音為「路樸」,後誤傳為路打;另有一說,黃姓遷來時,以打鐵為生,故得名為「爐撲」,後諧音為「路打」。
塗 型:古時,陳氏村民從樟腳梨嶺遷此定居,因燒磚瓦建大片曬坯之土埕,故以此得名土埕,後來諧音為塗型。
前 歐:據傳,古時錢氏村民遷此定居,以燒陶瓷甌碗為業,故得名錢甌,後因遭匪患而外遷,出氏村民遷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以後因當地方言諧音為前歐。
清 美:據傳,古代此地是個澳頭,築有倉庫,後來潘、黃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因村建在碼頭倉庫之尾端,故得名倉尾,後來諧音為村尾,民國設保時,方言雅化為清美命名。
五 社:1955年此地五個村莊成立五個農業社,1958年公社化,五個社組建一個大隊,故命名為五社大隊。
誠 峰:早年此地設誠實、誠忠二個鄉,1958年公社化時,取其誠字與峰尾之峰字命名為誠峰。
誠 平:原名誠樸,於1956年建立農業合作社取名誠鵬,1958年改稱誠平。
坑 內:1982年與鳳安大隊析分另置大隊時,取其項、下坑內之坑內命名。
三 朱:據傳,民國時,因民事案,朱氏三個村各被捕一人,縣衙傳訊「三朱」而得名。
普 安:古時,張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多墓葬的荒埔,村民難以安寧,故倡導「普渡」,祈求平安。而村則以此得名普安。
黃 田:據傳,古代黃氏村民到此定居,沿溪兩旁開墾田地,故得名黃田,因遭匪患獸害而外遷,後來陳、賴、許、吳等村民相繼到此建居,仍以黃田為統稱。
西 吳:據傳,古時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塔山之西,故得名西吳,因弱小受欺而外遷,後來連氏村民到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
潼 關:元時,地方武裝首領陳潼,曾在此古驛道隘口築關修寨,駐紮兵營,故稱陳潼關,後簡稱潼關。
新 厝:早時,吳氏村民從草壟村析遷於此,另建新居,故稱新厝。
肖厝港:古時,此處沙格村開發較早,曾稱為沙格澳,後因蕭厝崛起,海事繁榮,名蓋沙格,遂得今名。
華僑橋:1963年,界山籍華僑籌集資金,在龍馬溪與南楓路交叉處建一座石拱橋,故名叫華僑橋。
陳莊、夏盧、東張、前燒、呂罔寨、吳曾池與塗嶺,屬於因姓得名的地方。
陳莊:開發時莊姓與陳姓大抵同時到達,後來在發展繁衍中兩姓人成為本地大姓,加上在相互來往中關係逐漸密切,如同一家,所以村名叫為陳莊村。
夏 盧:則為原夏、盧兩姓雜居得名,後人漸漸誤傳為「下盧」。
塗 嶺:現在的塗嶺鎮是早年通往福州的古道,因嶺上有塗氏三兄弟來此居住,過往客商就因「塗氏兄弟在嶺上居住」而把這個地方叫為「塗嶺」。
東 張:據傳,古時董、張二氏村民先後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張,不久衰敗外遷,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此建居,仍稱董張,後音訛為東張。
前 燒:據傳古時錢、肖二姓村民先後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錢肖。後衰敗外遷,許吳等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後來當地方言誤傳為「前燒」。
呂罔寨:呂罔寨位於塗型村委會後厝村之西側,據傳,元末明初期間,有個姓呂名罔武夫到此山上建寨稱主(原寨內宅第及寨門尚殘存),故得名。
吳曾池:古時,姓吳,姓曾兩戶人家共住於峰尾一地,並在宅前挖一池,故名吳曾池。
此外,另有後張、前黃、前郭、後陳也屬以姓得名。
河 陽:以潘氏丁號「河陽」命名。
玉 湖:以陳氏村民祖居地丁號「玉湖」命名。由泉港生活網整理編輯,如有遺漏請補充
■回復「工作」,可查看泉港招聘信息
■回復「相親」,可查看泉港相親信息
■回復「美食」,可查看泉港美食大全
■回復「外賣」,可查看泉港外賣大全
■更多信息點文章頂部關注泉港生活網
泉港生活網合作熱線:136-6596-0667
↙↙點左下角「閱讀原文」看網友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