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各個村的名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你們村是什麼..

2021-02-14 泉港生活網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泉港各地的名字究竟是怎麼來的,你造麼?

該類地名以本地大姓後加「厝」字命名。「厝」意為「停柩」。引申為停柩的地方,在閩南,這種停柩的地方叫「大厝」,即「祖厝」、「祖屋」,這是先祖早年開家發業的地方,閩南語引申為房屋。隨後代的不斷繁衍,該地帶就以宗親關係把本地名字以姓氏加「厝」字命名。柯厝、邱厝、柳厝、劉厝、鍾厝、葉厝、郭厝、肖厝、施厝、許厝、黃厝、盧厝、麥厝、莊厝等村是較典型的代表。如:柯 厝:明代,柯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柯厝,清時,因此地盛產海蠣(俗稱蚵),故得名蚵厝,1985年復稱柯厝。
潘 厝:宋末潘氏村民從河南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潘厝。
方厝、林厝:古縣村的方厝自然村以方姓得名,林厝自然村以林姓得名。

沙 格:據傳當年王忠孝開發該地時,該地只是一個小島,漲潮時海水常漫過此島,故率軍民用沙土把島與海水隔開,故稱「沙隔」,後方言諧言為「沙格」。
白 水:這得自惠安「臭頭皇后」的傳說。傳說「開閩王」王審知的妃子黃厥,即「臭頭皇后」,有一日,她途經該地下輦休憩,見草綠水清而到溪邊洗手,由於心情歡暢而把水揚了起來,水花潔白清瀅,如珠灑落,便高興地說「白水、白水」,所以白水村就得名了。
虎巖寺:始建於北宋年間,據傳早年有一道養和尚在此靜修,他「精習律乘,能夠伏虎」。其中有一隻老虎仿佛結了佛緣,經常在道養和尚念經拜佛時,蹲在寺門外靜靜地聽。每當道養到山腰時,總不忘給老虎買回一塊豬肉,逐漸形成習慣。一天,道養和尚又到山腰採購,由於買肉的人很多而沒買到肉。回來時見老虎恭候,就把光光的腦袋伸向老虎,對老虎開玩笑說:「老虎呀老虎,今天可沒能給你帶肉回來,你就吃我這和尚頭吧!」,沒料想老虎已通人性,聞之也想與道養開個玩笑,果真張開大嘴,把光頭含在嘴上,把道養嚇得昏死過去,老虎十分悲哀,朝著寺那大巖石一頭撞去,以死來殉道養。寺邊的那塊石頭,也就被人稱為伏虎石,該寺也被稱為虎巖寺。
天 湖:據說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君)曾君臨此地,當地人以三樣地方小菜待之,吃得皇帝龍顏大開,剩下的東西皇帝覺得丟之可惜,決定把它們放生,可魚吃得只剩下半邊,蝦也被煮紅了,田螺也在炒前被剪下了尾巴,由於皇帝金口玉言,放進湖裡果然死而復生,所以有「半邊魚」、「熟紅蝦」、「無尾螺」之說。皇帝也君心大悅,賜筆墨「天湖福地」,於是天湖名字就出現了。
太白峰:原名蓮花峰,北宋名臣蔡襄曾在寺中讀書,有一天山上聖善寺內飼養的白雞不見了一隻,和尚硬說是為蔡襄所偷,使之含冤離此到虎巖寺中讀書,後其功成名就,任泉州知府,為表明清白,他出錢重修寺院,並在山峰上摩刻「太白峰」三字,於是眾人皆稱此山為太白峰,寺也被稱為太白峰寺。
棋 盤:傳說有一位神仙叫魯遠,他曾經在村旁溪邊樹下弈旗,所以村子便叫棋盤。
鳳 翔:古時,此地有「鳳鳥飛翔」之謂,故命名為鳳翔。
吊船山:據摶,古時此山住有一女寨主,因山坡陡峭險峻須措助架吊輪上下山寨,故得名吊輪山,後來諧音為吊船山(此山位於塗嶺鎮小壩村橫溪自然村北側)。

羊角山:因該地有座山坡,山坡有兩塊巨石,巨石彎如羊角高聳,故該山被稱為「羊角山」,村莊就隨之被稱為羊角山村。
象 獅:因村邊有兩座山,其狀如大象和獅子,分別得名為「象山」和「獅山」,古時建村時也就因此取名為「象獅村」,今方言諧音為「上西」村。
荷 池:因村前有一個大池塘,該池塘狀如荷葉而被叫為荷池。
槐 山:宋孝宗年間,遷於此地的村民始祖瑞公好植槐樹,那時此村前槐樹茂盛,村南有格頭山,故取「槐」和「山」稱為槐山。
惠 嶼:此為一島嶼,因橫亙在湄洲灣上,猶如屏障,故得名橫嶼,後來肖厝村民析分於此建居開發,形成一村莊,取屬惠安縣轄之意,改稱惠嶼。
塘 頭:古時,蔡氏村民遷此建居,因村前有口大池塘,故以此地形地物取名塘頭。
秀 溪:原名小溪。因此地系山谷間一坑壟,中間有許多小溪流,故名小溪,1981年雅稱為秀溪。
模 柄:古時,此地一小山丘形似器皿之柄,何氏村民從輞川錢埔村遷此建居,故取名模柄。
鳳 林:因此地有座鳳山,樹林茂盛,故以此命名鳳林。
田 墩:古時,連氏村民析遷於此,建居在一大田洋之土墩處,故得名田墩。
聯 巖:此地有座巖山,其周圍有村莊相聯環抱,故命名聯巖。
鳶 峰:此地有座小山丘,名曰「鳶山」,民國時在此設鳶山保,1949年冬與輞川五峰合併命名鳶峰。
筆架寺:因山上有三個峰巒,形似婦女之頭髻,後來惠安知縣陳永年登上此山觀賞風光時,把三個峰巒比喻為「文人投筆之架」,從此改稱為筆架山。山之頂部的仙公寺,因山得名,叫筆架寺。
菱 溪:古時,因溪上遊「雙峰對峙,相敵不相讓,中束一水,貼然而過,形似菱角」,故得名菱溪。
鳳 山:因此地主村處在鳳山之旁,故以山命名。
割 山:古時此地有座小山頭叫鶴山,陳氏村民遷此建居,以山取地名,後來因方言誤傳為割山。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寨 後:古時此地北山嶺上築一寨,後來吳、王、鄭等氏村民遷此,各自沿此寨之後坑谷緩坡地建居,故得名寨後。

這類村名來源因村中有具代表性的事物,如:
樟 腳:因村子裡有一株齡約700多年的大樟樹,爬到樹上,村子就如在腳下一般,故而得名樟腳,意為樟樹腳下的村子。
白 井:因村中有白氏祖上建造的一口精緻的八角井,人們把這口井稱之為「白井」,村子也因這口井得名。
後 樓:因有望海樓而得名。
奎 璧:因村中有兩塊大石頭,狀如龜和鱉,被名為「龜石」和「鱉石」,故建村時稱「龜鱉頭」村,現方言簡化諧音為「奎璧」村。
菜 堂:當年此地有一尼姑院,當地方言稱為「菜堂」。
虎 石:因早年村子前後有兩隻石虎而得名。
仙 仔:古時此地風景秀麗,宛如仙境,故建村時命名為仙境村,後諧音為仙仔村。
土 樓:因村中有座大樓叫土樓(黃素土樓)而得名。
屈尺厝:當年開家之時所住的房子相交成九十度角,如同屈尺。
石 橋:當年通往該村的主道用石板鋪成,因底下溝多,此石板路如溝上之石橋。
柯寨、下寨:古時,此地山峰有個寨,後來柯氏村民遷此建居,稱為柯寨,後因人丁繁衍,析遷建居在寨之下端,故稱下寨。
鵝 頭:古時,潘氏村民從莆田大圳遷此,建居在鱷頭,後方言諧音為鵝頭(潘氏祖墓有此碑記)。
大 路:古時此處系大道口,陳氏村民從仙遊牧鴨到此定居,因當時建居在大道之旁,故得名大路。
東 亭:古時此地有座毓英亭,後來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亭之西側,故稱東亭。
下 朱:古時,朱氏村民遷此建居後,建座「霞珠宮」,村以宮得名,明時因倭寇侵擾而被毀滅,後來林氏村民到此建居,沿用原村名,漸漸又被方言誤傳為「下朱」。
十八社宮:元代,陳、林等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後,由18個姓氏族人合建一座宮廟,故定名為十八社宮,村以宮得名。
天 竺:因此地有座古寺廟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
西 楓:古時,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外厝村之西邊,故名西邊,後因村旁有棵大楓樹,改稱西楓。
上 樓:古時林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峰尾半島西南側上端,因村中有座樓房,故得名上樓。
前 埕:古時,陳、莊二姓村民從永春先後遷此,建居在一大荒埔地,其村前開闢為曬穀埕,故取名前埕。
安 兜:據傳,古時此地為一澳頭,連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澳頭旁垵坂地,故以地形取名垵兜,後書寫簡化為安兜。
大 廳:古時,連氏村民由仙遊蓋尾遷此開基,建一座祖厝大廳,逐漸繁衍發展成為一大村莊。
紅 庫:古時,此地有一坑壟,每逢山洪衝刷,其坑內均為紅泥水,故稱之為紅礦。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壟之旁而得名紅礦,後來當地方誤傳為紅庫。
新 宅:古時,唐氏村民由江西菜宅遷此另建新居,故取名新宅。
龍山宮:古時,郭氏村民析遷此建居在塔山頭之東南,靠近溪流之處。為祈求平安吉祥興旺,建造宮廟,取名龍山宮,地以宮名,亦稱龍山宮。
大霧山:因山峰高大雄偉峻峭,山巔常見雲霧繚繞,故得名大霧山,又因頂峰較開闊有小臺地形似一帽,亦曾稱為大帽山。
塗 坑:明代,劉氏村民從莆田涵江遷此,建居在坑壟緩坡地,故取名土坑,後改「土」為「塗」。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錦 川:此系莊氏村莊,位於壩頭溪畔,川流不息,民國時命名錦川。
官 路:村中大路是古時通往縣城的官道。(哈哈,偶家門前是通往縣城的官道的啊,長見識啦。)

外 厝:據傳,古時此地樺樹甚多,後來林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樺樹之旁,故得名樺厝,後因當地方言誤傳為外厝。

即因該村歷史上曾發生富有紀念意義的故事而得名,如:
南 埔:宋朝理宗時,莆田有一林姓官員在廣州為官,期滿返鄉,路過此地時見此地風景奇異,決定在此定居,因覓得佳處而詩興大發,根據王勃《藤王閣序》中「畫棟朝飛南浦雲」中的「南浦」給該地命名,後諧音為「南埔」。
世 上:明時,該地先祖從惠東張坑遷來此,據說其遷徒原因是被人所迫,為了讓後代子孫記住這事,該村命名時被叫「徒上」,後方言誤傳為「世上」。
驛 坂:該地是古時通往福州的官道,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設立驛坂鋪,置郵亭,供往來官員憩息和供急遞文書事宜,所在村隨之被稱為驛坂村。
鳩 林:原來的九峰鄉在上世紀50年代時大鄉分小鄉,因該村有14個姓聚居在一起,村子東北又有一座小山丘,丘上樹木枝繁葉茂,每晚引來鳩鳥大片在此盤旋,故命為鳩林村,意為諸姓雜居和睦相處。
古 縣:因此地水陸交通之便,古時曾建分縣於此,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晉江縣拆設惠安縣,因今惠安螺城士紳競爭,雙方採取稱兩地水決定,重者為縣址,由於螺城士紳在水中溶進糖(又有說為鹽)而勝出,而該地為了紀念這一事件而名之曰古縣。
香芹、張芹:宋時蔡氏到此地定居,給該地命名時因蔡與菜同音,又因為他們認為所有菜中只有芹菜最香,故以蔡比為香芹菜,得村名為「香芹」村;後又有張姓遷此,看法又與他們所見略同而把村子又命名為張芹,所以該村既叫香芹,又有張芹之說。
樓仔下:古時,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居於東張,明末析遷於此,建造一座小樓房,後因人丁繁衍,村落向此座樓仔之低處拓展,故得名樓仔下。
先 鋒:因五十年代初此地創辦一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命名為先鋒,其名稱沿用至今。
路 打:明代,黃氏村民從張坂遷此定居,因村民住廬屋,生活艱苦樸素而得名「廬樸」,清代諧音為「路樸」,後誤傳為路打;另有一說,黃姓遷來時,以打鐵為生,故得名為「爐撲」,後諧音為「路打」。
塗 型:古時,陳氏村民從樟腳梨嶺遷此定居,因燒磚瓦建大片曬坯之土埕,故以此得名土埕,後來諧音為塗型。
前 歐:據傳,古時錢氏村民遷此定居,以燒陶瓷甌碗為業,故得名錢甌,後因遭匪患而外遷,出氏村民遷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以後因當地方言諧音為前歐。
清 美:據傳,古代此地是個澳頭,築有倉庫,後來潘、黃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因村建在碼頭倉庫之尾端,故得名倉尾,後來諧音為村尾,民國設保時,方言雅化為清美命名。
五 社:1955年此地五個村莊成立五個農業社,1958年公社化,五個社組建一個大隊,故命名為五社大隊。
誠 峰:早年此地設誠實、誠忠二個鄉,1958年公社化時,取其誠字與峰尾之峰字命名為誠峰。
誠 平:原名誠樸,於1956年建立農業合作社取名誠鵬,1958年改稱誠平。
坑 內:1982年與鳳安大隊析分另置大隊時,取其項、下坑內之坑內命名。
三 朱:據傳,民國時,因民事案,朱氏三個村各被捕一人,縣衙傳訊「三朱」而得名。
普 安:古時,張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多墓葬的荒埔,村民難以安寧,故倡導「普渡」,祈求平安。而村則以此得名普安。
黃 田:據傳,古代黃氏村民到此定居,沿溪兩旁開墾田地,故得名黃田,因遭匪患獸害而外遷,後來陳、賴、許、吳等村民相繼到此建居,仍以黃田為統稱。
西 吳:據傳,古時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塔山之西,故得名西吳,因弱小受欺而外遷,後來連氏村民到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
潼 關:元時,地方武裝首領陳潼,曾在此古驛道隘口築關修寨,駐紮兵營,故稱陳潼關,後簡稱潼關。
新 厝:早時,吳氏村民從草壟村析遷於此,另建新居,故稱新厝。
肖厝港:古時,此處沙格村開發較早,曾稱為沙格澳,後因蕭厝崛起,海事繁榮,名蓋沙格,遂得今名。
華僑橋:1963年,界山籍華僑籌集資金,在龍馬溪與南楓路交叉處建一座石拱橋,故名叫華僑橋。

南 莊:古時,此地隔海有兩個埭,以方位稱為南北埭,後來村民遷此,建居在北埭稱北莊(楓亭轄),建居在南埭稱南莊。
界 山:因此地原系惠安與仙遊山峰交界之處,故命名為界山。
侖 頭:古時,陳氏村民從沙格遷此,建居在侖峰山東北側的海頭,故取名侖頭。
埭 上:古時,陳氏村民從仙遊遷此建居,因村莊建在圍墾埭之上端,故稱埭上。
園 頭:古時,此地為坑坡園地,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園地之前端,故取名園頭。
小 壩:古時此地溪流有個小水壩,後來出、陳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建居在此壩之旁,故得名小壩。
汶 陽:古時,此地為山洪、溪流衝積地帶。吳氏村民遷此定居,修堤治理成為一片田洋,取名汶洋,後因位於塗嶺之東南,而改稱汶陽(山嶺之南謂之陽)。
松 園:古時,此地松樹茂盛,曾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松林之旁,故取名松園。又一說,因建居時上有園坂地,以地形取名上園,後諧音為松園。
洋 內:古時,吳氏村民從後宮村析遷此,因建居在汶洋之內側,故名洋內。
溪 頭:此處為打珠溪之中遊,古代驛道從此經過,架橋一座,後來鄭、王、潘等氏村民先後到此建居在此溪橋之前端,故取名溪頭。
路 口:古時,此地為交通要道之十字路口,陳氏村民從輞川後坑村遷此,建居在此路口之旁,故得名路口。
丘 後:古時,黃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小山丘之後,故得名丘後。
坑仔底:古時,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小坑壟內側緩坡地,故得名坑仔底。
後 田: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村析分於此,建居在一片田洋之前端,因後有田洋,故取名後田。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田 頭:古時陳氏村民從金陵遷此,建居在溪洋田之前端,故以地形名田頭。
田 裡:古時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田坂地,四周被田地包圍,故得名田裡。
北 頭:古時,郭氏村民遷此建居後人丁繁衍,村莊拓展,故以角落稱名,此為郭厝村之北端,因而得名北頭。
前 亭:古時陳、房二氏村民先後從莆田闊口(一說從今界山鎮玉湖)和山東清河縣遷此定居,因陳氏村落在前,故得名前陳,後諧音為前亭。
後 山:古時劉、黃等姓村民相繼遷此,因後有煙墩山,故取名後山。
下坑內:古時此地有大坑壟,連氏村民清代遷此,建居在坑壟內側之低處,故稱為下坑內。
鳳 陽:早年,連氏村民遷居在鳳山東南側,故命名為鳳陽。
後 厝:早年,連氏村民從大廳村析遷,建居在大廳之後,故得名後厝。
鳳 北:1961年與鳳陽析分另組建一大隊時,取其在鳳陽村之北而命名鳳北。
鳳 南:1961年與鳳陽析分另組建一大隊時,取其在鳳陽村之南而命名鳳南。
頂溪西:古時、陳、任等氏村相繼遷此,建居在菱溪下遊之西垵坂地,故稱溪西。後因村落拓展,又以地勢高低分為頂、下溪西。
峰 前:位於鯉峰之前。
溪 西:位於林輞溪西岸。
山 腰:塔山之腰。
峰 尾:巖峰延伸至海岬,即巖峰之尾。
溪 土乾 :壩頭溪邊沿。
灰窯腳:建在灰窯「腳下」。
嶺 腳:村子位於長嶺之腳下。

陳莊、夏盧、東張、前燒、呂罔寨、吳曾池與塗嶺,屬於因姓得名的地方。

陳莊:開發時莊姓與陳姓大抵同時到達,後來在發展繁衍中兩姓人成為本地大姓,加上在相互來往中關係逐漸密切,如同一家,所以村名叫為陳莊村。
夏 盧:則為原夏、盧兩姓雜居得名,後人漸漸誤傳為「下盧」。
塗 嶺:現在的塗嶺鎮是早年通往福州的古道,因嶺上有塗氏三兄弟來此居住,過往客商就因「塗氏兄弟在嶺上居住」而把這個地方叫為「塗嶺」。
東 張:據傳,古時董、張二氏村民先後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張,不久衰敗外遷,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此建居,仍稱董張,後音訛為東張。
前 燒:據傳古時錢、肖二姓村民先後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錢肖。後衰敗外遷,許吳等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後來當地方言誤傳為「前燒」。
呂罔寨:呂罔寨位於塗型村委會後厝村之西側,據傳,元末明初期間,有個姓呂名罔武夫到此山上建寨稱主(原寨內宅第及寨門尚殘存),故得名。
吳曾池:古時,姓吳,姓曾兩戶人家共住於峰尾一地,並在宅前挖一池,故名吳曾池。
此外,另有後張、前黃、前郭、後陳也屬以姓得名。

東 吳:古時,吳氏村民從莆田東吳村遷此建居,仍以原祖居地村定史東吳。
嶺 頭:古時,林氏村民從莆田嶺頭村遷此建居,沿用祖居地村名。
前 黃:古時,黃氏村民從莆田前黃村遷此建居,以原祖居地村定名。
獅 東:取共境內獅山與主村東吳的首字命名為獅東。
鳳 安:因此地有座鳳山,故取其鳳字與主村安兜的安字命名鳳安。
後龍港:古時此地有個港灣,後來陳氏村民從後龍村析分於此建居,故名。

河 陽:以潘氏丁號「河陽」命名。

玉 湖:以陳氏村民祖居地丁號「玉湖」命名。
四 房:嶺頭林氏因人丁繁衍,兄弟析分各自建居,老四繁衍的族村得名四房。
錦 塔:因此地有座山川塔山,而莊氏丁號為「錦繡」,故各取一字命名錦塔。
錦 山:系莊姓村莊,位於塔山西南側,民國時取其莊氏丁號「錦繡」之「錦」和塔山之「山「命名錦山。大 前:取其主村大路與前潘二村的首字命名為大前。
東 涼:取東潘、厝涼二村各一字命名為東涼。
白 潼:取其白水、潼關二村之首字命名白潼。
玉 山:1961年從玉湖大隊析分另建一隊時,取玉湖及主村羊角山首尾字命名為玉山。
柳 亭:1999年8月從郭厝村析分另一行政村,取後柳、後亭兩主村尾字命名為柳亭。
錦 聯:1952年由錦巖、錦石二鄉合併命名為錦聯。

由泉港生活網整理編輯,如有遺漏請補充

■回復「工作」,可查看泉港招聘信息

■回復「相親」,可查看泉港相親信息

■回復「美食」,可查看泉港美食大全

■回復「外賣」,可查看泉港外賣大全

■更多信息點文章頂部關注泉港生活網

泉港生活網合作熱線:136-6596-0667

↙↙點左下角「閱讀原文」看網友看什麼

相關焦點

  • 泉港:「一村一公園」 文明家園氣象新
    近年來,泉港區因地制宜、盤活資源,倡導「一村一公園」建設,讓文明、美景相伴相融,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發展動力。傍晚是泉港區界山鎮玉湖村老人協會會長陳順燕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每天這個時候,他就組織大家練太極拳。練拳的地方是村裡的新風主題公園。2019年以前,這個公園所在地還是幾幢土磚結構危房,陳順燕的老宅就在其中。
  • 【那鄉,那村,那美】泉港這個村靚爆了!顏值和氣質都不錯!
    是高調的,走在村裡的鄉間小路,兩側一面面巨大而美麗的油畫牆,袒露著一份獨有的驕傲;東張村又是低調的,三十多幢極具華僑特色的南洋樓,靜躺在村莊各個角落,每一幢南洋樓都藏著一個故事,關於東張、關於家族,充滿了沉甸甸的歷史感。
  • 中國長壽之鄉「泉港之小壩村」,看完才知道,它的美譽太低調了!
    泉港區正式成立,轄101個村。它被譽為中國的能源之都,中國的長壽之鄉,中國著名的石化城市,中國的北關古樂之鄉,中國的閩南戲曲之鄉。泉港是個神奇的地方,風景優美,人傑地靈。家家有故事,家家有人才,處處有美景。
  • 【人文泉港】錦瑟悠悠思永年
    因為太喜歡了,就去查它的來歷,原來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泉港等地的絲竹音樂,與「南管」(南音)並稱「南弦北管」。  其實,見證泉港與臺灣民眾手足情緣的除了北管,還有海峽兩岸那麼多的 「同名村」!去過兩地的人都知道,泉港有個後龍鎮,臺灣苗慄縣也有一個後龍鎮;泉港有個南埔村,臺灣臺中市也有一個南埔裡。
  • 行政村、自然村、中心村、一般村,你們村是什麼村?
    每個自然村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寓意,張莊、劉莊這些一定是張姓、劉姓建立起來的村莊。XX嶺、XX窪、XX溝則是根據該村所處地形命名的,還有一些跟歷史名人掛鈎的,還有跟著名事件相關的等等。行政村才有村支書和村主任,行政村的名字一般會採用合併起來比較大、勢力比較強的自然村的名字。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土坑村
    這些古大厝分別代表了當時泉港地方建築的最高水平。歲月滄桑,古大厝現存27座,共佔地26860平方米。這些古民居排列齊整有序,布局精巧,大部分坐西北朝東南,冬暖夏涼;每排大厝相距30至50米,便於交通、活動,又通風透氣。皆是磚石、木材結構。石材是從泉州運來,杉木是從福州採購的,可見劉氏先人在古民居群整體規劃上頗具慧識灼見。
  • 莊河城山鎮菜園子村名字的來歷
    來源:《天南地北莊河人》城山鎮菜園子村名字的來歷城山鎮西部有個村子叫菜園子村,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來歷是什麼?這裡有個傳說。聽說馬方將軍來古城駐軍,軍隊能不吃萊嗎?這裡土好水好,種菜格外好吃。」馬方聽到這裡倒動了心,他說:「煩請哪一位老人能引路,讓我看看菜園子。」一位老人自告奮勇,說:「我領你們去。」老人帶領馬方,邊走邊指劃說,想當初開菜園子的地面多大,以及周圍邊際等。轉悠一大氣,他們又來到大河邊,見河裡有兩隻打魚船。馬方問:「這條大河叫什麼名?」
  • 海絲名村 泉港塗坑(哈,這個標題起得好!)
    圖:前左一為作者黃建聰老師黃建聰,字慧之,號三耕齋主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人。現供職於泉港二中,任黨支部副書記。長子後裔建有四排大厝,前排建造三座並排三進五開間大厝,其中一座劉端弘(泉港人至今仍稱其為「劉百萬」)所建的三開間落外加雙護厝,俗稱「旗杆厝」,石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共有100個門、99個窗、11個天井,連同磚埕及圍牆,佔地面積達1739平方米,是地方少有的大宅院。 這些古大厝代表了當時泉港地方建築的最高水平。歲月滄桑,古大厝現存27座,共佔地26860平方米。
  • 莊河城山鎮菜園子村名字的來歷
    來源:《天南地北莊河人》城山鎮菜園子村名字的來歷城山鎮西部有個村子叫菜園子村,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來歷是什麼?這裡有個傳說。聽說馬方將軍來古城駐軍,軍隊能不吃萊嗎?這裡土好水好,種菜格外好吃。」馬方聽到這裡倒動了心,他說:「煩請哪一位老人能引路,讓我看看菜園子。」一位老人自告奮勇,說:「我領你們去。」老人帶領馬方,邊走邊指劃說,想當初開菜園子的地面多大,以及周圍邊際等。轉悠一大氣,他們又來到大河邊,見河裡有兩隻打魚船。馬方問:「這條大河叫什麼名?」
  • 臧家莊,這些村的名字就是這麼有含義
    其實啊,是因為當時有惡霸不讓行人過路,須叉道而行,因此命名道叉村,後演變為道村。莊子,這不是道家學派的大哲學家嗎?但在臧家莊,這是一個村名,前身是叫張家莊,由於與蛇窩泊的張家莊重名,後改名為莊子。 騷至,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說法,一說,清初,松山崔學士與於七是師兄弟,於七夜劫店鋪,但是沒動崔學士的。
  • 泉港首次發現頭北同名村陸厝光洋陸氏宗祠
    9月30日下午,臺灣地區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臺灣地區閩臺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陸炳文,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區人民政府文化顧問團團長、地區著名文史工作者朱定波的安排及陪同,一行7人先後參訪了泉州泉港區前燒村塗嶺樟腳的陸厝和光洋自然村的陸氏宗祠,同為臺閩兩地聞名的同名村專家陸炳文與朱定波,這時候都感到意外驚喜,並且異口同聲地說出,我們都是首次在這裡,發現到了同宗同名村
  • 泉港這些村子習俗傳承了數百年,龍舟競賽、媽祖出巡、正月遊燈,你們村有嗎?
    泉港是一個很「傳統」的地方每個村子都有延續繼承下來的習俗在支撐、影響著村子的精氣神它們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我們村子先輩代代相傳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祈願!由壩頭十幾個村輪流舉辦,所以每個村子都非常重視。未輪到的村莊則要派一支文化隊伍參加。出遊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通過繞境在新的一年中庇護本地區平安繁榮。
  • 原來,平潭這個「網紅村」是這麼來的
    近年來,上樓村先試先行,用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營造和諧社區,種下「民族團結樹」,彰顯其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讓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和「網紅村」。丁美嬌說,上樓村是實驗區首個兩岸融合社區試點村,邀請了臺胞曾寧旖團隊包括臺灣青年,來村裡交流社區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引入臺灣社區營造理念,改善上樓村的人居環境。
  • 在山區幾乎每個農村都會有座廟,你們村是供奉著什麼神仙?
    而且幾乎每個村都供奉著一位神仙,幾乎都有一座廟宇!每個村子都有屬於他的那段故事,每一個廟宇都承載著村子歷史的傳說!在山區幾乎每個農村都會有座廟,你們村是供奉著什麼神仙?從此,郝家村玉皇山上的這座玉皇廟被當作我們的「守護神」,廟裡供奉著玉皇大帝,每逢「玉皇大帝生日」的時候,或者是過年的時候,玉皇廟將鞭炮齊鳴,全村來拜,好不熱鬧!
  • 朔州又一個村入選全國生態文化村,快看是你們村嗎?
    6個村榮獲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殊榮。至此,全省已有29個村被命名為「全國生態文化村」。>陽泉市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臨汾市古縣石壁鄉三合村朔州市朔城區南榆林鄉青鍾村那麼上榜的村有什麼特色呢?>朔城區神頭鎮東神頭村也在2017年獲得了「全國生態文化村」的授牌快來看看吧東神頭村東神頭村位於神海溼地保護區、桑乾河源頭。
  • 北京的爨底下村,由於名字難讀難寫,成為中國名字「最難寫」村子
    而且每個村莊都會有獨特的習俗,那麼村莊的名字也是極其有深意的,更值得我們推廣和繼承。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村子,它的起的名字,真的是讓人感到奇葩。就算是你貼近看都會看不懂這個村到底叫什麼名字,就是由於它的名字十分難寫,也成為了中國名字最難寫村子。其實這個村就是爨底下村,名字一共由四個字組成。後面第三個字,就算是小學生也都懂。
  • 在山區幾乎每個農村都會有座廟,你們村是供奉著什麼神仙?
    而且幾乎每個村都供奉著一位神仙,幾乎都有一座廟宇!每個村子都有屬於他的那段故事,每一個廟宇都承載著村子歷史的傳說!在山區幾乎每個農村都會有座廟,你們村是供奉著什麼神仙?吃水的問題嚴重影響到郝家村村民的正常生活,盼水想水的郝家村很多人的名字跟水有關,那麼當時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郝泉水就是其中之一!種田人吃皇糧,看著百姓無水吃郝泉水臉上掛不住啊!他和老支書郝戌鬥帶領一撥年輕人要去玉皇山「戳個窟窿」,要把漳河水水山那邊給引過來!引水過程中,資金困難,塵霧中毒事件不時發生。一次,東口發生塌方,10個人堵在裡面,幾個人重傷。
  • 【泉港旅遊攻略】到泉港看什麼,吃什麼,玩什麼......這裡給你準備了最全攻略
    第一天:樟腳村——金鐘潭——紅星生態園(午餐)——東張村(南洋樓,油畫村)——惠嶼島——五裏海沙(晚餐,賞夜景)——錦繡廣場(文化中心)——城區住宿  第二天:山腰鹽場——峰尾古城(圭峰塔、福船觀摩、臥佛)——午餐(峰尾鎮品嘗海鮮)——黃素石樓——秀溪村——返程 樟腳村位於惠安、泉港、仙遊交界處
  • 這樣的「守村人」,中國農村「神」一般的存在,你們老家有嗎?
    幾乎所有的村莊都會有這麼一個人。 他們就是傳說中的「守村人」。 這樣的「守村人」,中國農村「神」一般的存在,你們老家有嗎?
  • 東陽市2019年度「最美村」名單公布!有你們村嗎
    希望被評為年度「最美村」的各個村,能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今後的創建工作中繼續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其他村能繼續保持創建成果,繼續在美麗庭院、村莊綠化、景觀節點、水系改造和管線整治等方面做好整治提升和長效管護工作,為東陽的鄉村振興展示更多的亮點,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