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美麗的風景線 人民日報點讚雲南怒江大峽谷的「背簍醫生」

2020-12-12 雲南網

5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的文章,介紹了地處地處怒江峽谷深處、缺醫少藥的山區丙中洛裡的一位「背簍醫生」管延萍。多年來,珠海市先後選派300多名幹部赴怒江對口幫扶,其中醫療人員就有168名。他們接續奮鬥,決戰脫貧攻堅。管延萍是其中一員。

三年來,一肩背簍,她走遍丙中洛鎮46個村組,送藥進山300餘次,用近30年的工作經驗,為鄉村衛生事業貢獻一份力量。管延萍努力將健康理念帶給純樸而友善的村民,幫他們改變衛生習慣,不再諱疾忌醫。跨山越水,歷盡艱辛,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工作,在實現脫貧奔小康路上,「管延萍們」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丙中洛航拍

丙中洛在哪裡?

航班從廣州起飛,三個半小時後,落地雲南大理機場,轉乘車4小時,抵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第二天繼續開車7個多小時,抵達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就坐落在貢山縣。

由於剛修通硬化路,路上塌方少,堵車時間短,據說,這是用時最短的。

一路急行,只為見到管延萍。

一見面,讓人詫異。黝黑膚色透著高原紅,梳條長辮,和當地婦女幾乎沒有兩樣。不穿白大褂,真不相信眼前人就是來自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醫院的扶貧醫生。

多年來,珠海市先後選派300多名幹部赴怒江對口幫扶,其中醫療人員就有168名。他們接續奮鬥,決戰脫貧攻堅。管延萍是其中一員。

三年前,管延萍來到丙中洛鎮衛生院。一個背簍,一身白大褂,成了管延萍的標誌。每次下鄉,她的背簍裡裝滿器械、藥品、乾糧等,走到哪,東西就背到哪。村民遠遠地就能分辨出她的身影,親切地稱她「背簍醫生」。

怒江第一灣雪景 資料圖

怒江州,是我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

丙中洛,地處怒江峽谷深處,咆哮的怒江,由北向南,橫穿其間,兩邊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千百年來,當地群眾與世隔絕,過著莊稼靠點種、穿衣靠紡麻、過江靠溜索的艱難生活。而扶貧攻堅改變了這一切。

「管醫生來了!」侄女肖蘭英快一步進屋,向學羅軍報信。聽到話音,學羅軍從床上慢慢坐起,轉頭望向門口,嘴角彎出笑意。

「看我們帶來了啥!」管延萍一進屋,直接朝學羅軍的床邊走去。顯然,她很熟悉這裡。她舉了舉從背簍裡拿出的冬衣,「馬上要過年了,換上新衣服,會更帥氣!」不只冬衣,管延萍還帶來了新的床墊、棉被、被套、床單、枕頭。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管延萍(左)與同事走在進村的山路上(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換上嶄新的冬衣被毯,管延萍又幫學羅軍體檢、剪指甲。一番交流後,引導做肢體訓練……兩個多小時的醫訪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告別時,學羅軍和打基媽媽向管延萍用力揮手,眼神裡流露著感激與不舍。

學羅軍是一名重症精神分裂患者,與年邁的母親一起,住在海拔3000多米的小茶臘獨龍族村組。他自我封閉在黑屋子裡,不肯出門,也不肯與人交流。老母親打基在屋內火塘旁陪伴他,束手無策。

管延萍第一次到學羅軍家,是2017年12月的一天。她清楚地記得那個場景:學羅軍眼神灰暗,流露著戒備,人走近了,他會躲閃,急了,還要打人。

從那以後,一有時間,管延萍就來看望學羅軍,想盡辦法與他交流,幫助他恢復生活的信心。

持久努力終於有了效果。突然有一天,學羅軍在管延萍的反覆鼓勵下,走出了家門。沐浴在陽光、藍天、白雲下,他長期木然的臉上逐漸有了表情。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小查臘村,管延萍(右)為村民學羅軍修剪指甲(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見學羅軍蓬頭垢面,頭髮都粘在一起,管延萍就幫他洗頭,抹上香皂,洗了五六盆水,半個多小時後,學羅軍的頭髮重新有了光澤。

頭髮太長,後頸部皮膚糜爛,為了讓瘡口更好癒合,管延萍當起了「理髮師」,一手梳子,一手剪刀,幫學羅軍修剪頭髮……

看到兒子一天天好起來,變得清爽乾淨,精神也振作了,打基媽媽激動地流下了淚水。從那以後,打基媽媽和學羅軍最期盼見到的人,就是管延萍。她仿佛帶著溫暖與光亮,驅散了這個家庭多年來的陰霾。

在丙中洛,類似學羅軍這樣的精神病患者有41人,都裝在了管延萍的牽掛裡。「脫貧攻堅,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就算勝利。要想深山裡的人們過上好日子,衛生醫療服務很關鍵。缺醫少藥是山區的一大難題。醫療幫扶,就是我們醫護人員的職責。」管延萍說。

三年來,一肩背簍,她走遍丙中洛鎮46個村組,送藥進山300餘次。

珠海駐怒江州扶貧工作組的盧仰之,初見管延萍就印象深刻。後來有次下鄉,他再三要求幫管醫生背背簍。背簍不大,卻足有20多斤。背簍下方,邊沿直頂著腰,重心後墜,身體得前傾而行。背帶勒得雙肩生疼。下山後,盧仰之的肩膀,被勒得抬不起來,腰部被不停的頂撞磨破了皮,變得紅腫。這次體驗,使他體會到了管醫生的辛苦:「令人心疼,令人敬佩。」

一次次進山,一次次入戶。

管延萍努力將健康理念帶給純樸而友善的村民,幫他們改變衛生習慣,不再諱疾忌醫。

每次送別時,村民們都緊抓管延萍的手不捨得放開,末了,再塞一些家裡種植的辣椒、玉米、番茄,表達他們純樸的情意。

在村民們眼中,管延萍,是他們最想見的親人!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管延萍(前)與同事步行通過怒江(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我們跟隨管延萍去秋那桶村碧汪小組巡診。同行的珠海駐怒江州扶貧工作組組長張松先打招呼,說:「去碧汪,要通過一條茶馬古道,路可不好走。」碧汪村位於碧羅雪山腹地,海拔2000多米,沿途要翻越兩座大山。

往深山峽谷走,只能靠雙腳。上山的古道,崎嶇狹窄,僅容一人側行。

一邊是陡峭山壁,青藤古樹,一邊是咆哮的怒江水。山脈綿綿連蒼翠,江水奔湧浪卷沙。行走在古道上,心都為之顫動。

懸崖山澗,幾株三角梅跳了出來,翠綠的枝葉,鮮豔的花色,在陽光下,散發生命的活力。這美麗的花,只要有一撮泥土,一縷陽光,就能頑強生長,勇敢地在最艱苦的環境裡綻放生命之美。

進山的路比想像的漫長,剛開始,大家還能聊天、學唱山歌。後來連挪步的力氣都快沒了,更別提說話了,只能低頭看路。

管醫生及醫護人員更辛苦,穿著白大褂、背著大背簍,人人滿頭大汗,皮膚曬得黑紅髮亮,衣服溼了幹,幹了溼。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醫療隊員在山間道路上前行(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4個多小時山路後,終於到達目的地——碧汪村。

村在陡坡,沒有網絡,也沒有信號,信息是在山下提前發的,聽村民小組長說,他要專門跑到離家幾百米的山頂,才能接收到手機簡訊。

小組長帶路,挨戶醫訪。72歲的村民張正國,知道管醫生來了,老人在家人攙扶下,走出門口迎接。一見到管醫生,臉上就綻開了笑容。管延萍背簍都沒來得及放,就牽著老人的手,引導他慢慢轉個圈,看到老人的情況好轉,忙豎起大拇指誇讚。

「有沒有哪裡不舒服?」管延萍扶著老人進門,在屋角坐下。

「頭疼,膝蓋也疼。」管延萍從背簍裡拿出健康體檢表,查看過往身體情況,之後為老人做了血壓、血糖等檢查項目,讓老人脫了鞋子躺下,用手握住腳踝,檢查關節的情況。

「關節有好轉,但平時還要多活動,還有高血壓藥,記得準時吃。」管延萍怕老人記不住,在藥瓶子上寫了用法,又跟家屬反覆交代,並且當場示範,送水餵藥。

管延萍與病患接觸,從來是不戴手套的。我們問她,為什麼不做好自己的防護呢?她悄悄地說:「我知道他們得的不是傳染病,考慮到村民比較敏感,自尊心強,若按醫院標準程序,他們會感覺被嫌棄,這樣就很難真正配合治療。要想提升村民們的健康理念,必須讓他們消除牴觸,先接納你才行……」

入戶醫訪結束了,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難走。

下山半道,風雨交加,同行者中有人膝蓋受傷,疼得不能打彎,只能一點一點往前挪。管醫生見狀,忙去折了根木棍,遞給她支撐用。走一段,停下來,幫助她按摩膝腿,一路不斷鼓勵打氣。管延萍說,自己也多次經歷膝傷病痛,每次下山的時候都是咬牙堅持,回到鎮上住所,就雙膝跪在床上,給自己做康復按摩,用熱毛巾敷膝,才能慢慢緩解疼痛。

緩慢移動中,天已漆黑。看不見道路,大家打亮手電筒,摸索前行。好幾次,大家感覺雙腿都不是自己的。實在走不動了,管延萍就用充滿希望的口吻鼓勵說:「快了,真的快了,還有五分鐘!」在這樣不斷的「五分鐘」中,半夜11點,大家終於挪到了山下。回頭一算,吃了一驚,這一天,前後走了十三個小時的山路。

而這樣的山路醫訪,管延萍走了300多次。

管延萍回憶剛來時,給村民做體檢,只有身高、體重、血糖等檢查內容,而B超、心電圖檢查等,衛生站裡沒有人懂怎麼做,醫療器材大部分閒置,一臺心電圖機甚至還沒開封。

同樣來自珠海的蔡曉明對缺醫少藥感觸很深,他說:「獨龍江鄉蛇傷多,但整個貢山縣卻無一支抗毒血清。只能用土辦法,勒住、擠血、清創包紮處理。如果從獨龍江鄉開車到縣醫院,要2個半小時,拐1800多個彎道,根本來不及。」

村民健康意識也不高。剛開始,村裡許多老人不願抽血,經過醫療隊及工作人員反覆解釋、示範,老人們對抽血檢驗才沒有了牴觸。現在大家一聽要體檢了,會主動前來詢問,健康衛生意識提高了許多。這樣的變化使管延萍感到欣慰。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碧汪村,管延萍(左二)在手電筒的燈光下為村民夜診(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鎮中心山坡上,是鎮衛生院,管延萍的工作地。

2019年,衛生院前,蓋起新樓。還從珠海運送來新的醫療器材設備。

這些,讓管延萍十分開心。她說:「醫療條件多改善一些,也就更放心一些,哪怕我們離開了,這裡的衛生醫療也依然有保證。不過,要達到滿意效果,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回去後,先服藥降溫,用溼毛巾多擦洗,有不對勁,不管多晚都來找我……」接診完當日最後一位患者,管延萍開始日常例行工作,整理健康檔案。

檔案室內,6000多份檔案,整齊地擺放在檔案櫃裡。上面,記錄著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情況。

管延萍對重點人群作了標識。紅色籤代表高血壓,藍色籤代表65歲以上老人,紫色籤代表重症精神病患者,黃色籤代表孕產婦……

這項工作,是管延萍來之後做的。剛開始,繁瑣的健康檔案採集、書寫、整理工作,受到了質疑,「寫十份檔案,不如治療一個病人、做一臺手術來得實在,這是在浪費時間。」

一樣新事物的出現、新辦法的推行,總是會遭遇不理解。管延萍也曾想過放棄。但是,她最終選擇了堅持,千難萬阻,不改其志。

她記得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她知道「上醫治未病」,公共衛生工作重在預防,要為村民們做好健康服務,就必須要建立科學的預防機制。

健康檔案,前期繁瑣,但做好後,能方便接手醫生更快了解患者的身體和治療情況。幾頁檔案,可以減少村民求醫之路的艱辛,減少醫療及陪護費用。

生死所寄,性命攸關。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她沒有理由放棄。

記錄、整理檔案時,她發現,「當地人高血壓和精神類疾病發病率高,與他們飲食油鹽多、過度飲酒、衛生意識低等因素有關,但具體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數據與資料」。

建立檔案體系是個長期的過程。考慮再三,管延萍向上級遞交了延長幫扶期限的申請書,原本半年的幫扶期,延長到了三年。這就意味著,管延萍與家人,要有更久的分離。

三年間,丙中洛全鎮6222人,建立規範健康檔案的達到6096人。「65歲以上516人,兒童750人,孕產婦350人,高血壓589人,糖尿病39人,結核病37人……」這一串串寫在記錄本裡的數字,管延萍早已爛熟於心,她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讓當地群眾過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這裡雖有最美的風景,但也有最深的寂寞。這幾年,管延萍像一個陀螺,不停地轉,不停地忙,顧不上家,顧不上她自己。有時候,面對空蕩蕩的宿舍,她也會發怔:自己五十出頭了,遠離年邁的母親和剛走上社會的兒子,一個人來到這裡,這是何苦呢?她想起上次回家時,母親笑得合不攏嘴的樣子,心中常常湧起一陣愧疚。可是,她也無法放下自己身為醫者的那份使命感。

當初,看到珠海市和怒江州、金灣區和貢山縣結對幫扶的通知時,雖然對怒江、貢山很是陌生,她還是毅然報了名。她說:「就是想對得起自己這一身白大褂,用近30年的工作經驗,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工作,為鄉村衛生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只要國家需要,那就去做。其實,像管延萍這樣的扶貧人還有很多。他們跨山越水,歷盡艱辛,只為實現脫貧奔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

「管延萍們」,就是脫貧路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吳冰 姜曉丹)

相關焦點

  • 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
    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吳冰 姜曉丹丙中洛在哪裡?航班從廣州起飛,三個半小時後,落地雲南大理機場,轉乘車4小時,抵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第二天繼續開車7個多小時,抵達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就坐落在貢山縣。
  • 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
    航班從廣州起飛,三個半小時後,落地雲南大理機場,轉乘車4小時,抵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第二天繼續開車7個多小時,抵達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就坐落在貢山縣。  由於剛修通硬化路,路上塌方少,堵車時間短,據說,這是用時最短的。  一路急行,只為見到管延萍。  一見面,讓人詫異。
  • 大峽谷裡的「背簍醫生」
    新華社昆明2月13日電題:大峽谷裡的「背簍醫生」新華社記者有一個人,從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自願到深度貧困地區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參加東西部扶貧協作,並主動將期限從半年申請延長至3年。有一個人,從小生活在條件優越的大都市,如今卻背著背簍,行走於懸崖峭壁間,送醫進山達300多次,足跡遍及丙中洛高山峽谷間的46個村小組,整整走了4輪。麻花辮,白大褂,像一縷高原陽光,傳遞著清澈、溫暖的大愛力量——2019年春節前夕,記者跟隨廣東珠海「背簍醫生」管延萍跋山涉水、進村入戶。
  • 攀懸崖、過峭壁、渡怒江……「背簍醫生」管延萍
    火塘的火「吱吱啦啦」燒著,仍點不亮小木屋內的黑暗。扎著麻花辮的「白大褂」一進門便放下背簍,嫻熟地打開弔燈。「學羅軍!」她輕喚。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男人緩緩抬頭,眼神從彷徨變得舒展。管醫生來了。患重症精神病的他似乎有了感應。
  • 見證大峽谷交通變遷的「活化石」 雲南怒江溜索登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
    留下辛酸記憶的溜索「告退」溜索,過去是雲南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算世界上最驚險的「橋」,素有「風之橋」之稱。祖祖輩輩生活在怒江兩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獨龍族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起自己的家園,怒江、獨龍江上的溜索、藤網橋就是他們的發明創造。
  • 怒江大峽谷裡的攻堅戰
    早春時節的怒江大峽谷,江水清澈,山石聳立。位於峽谷東岸的雲南怒江州福貢縣匹河鄉三瓦村裡,最後5個貧困戶,也已經拿到了新房子的鑰匙。他們即將離開生態脆弱的大峽谷,去搬遷安置點開啟新的生活。一個三瓦村的脫貧歷程,剛好涵蓋了怒江乃至雲南的主要扶貧方式:易地搬遷、產業脫貧、勞務輸出。3月5日,福貢縣在縣城下娃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舉行集中搬遷入住儀式,來自全縣六鄉一鎮的448戶搬入新房。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怒江州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達10.2萬人,目前正分批集中搬遷入住,3月底將全部搬入新家。
  • 最後的溜索,交通的「活化石」——怒江大峽谷溜索變遷紀事
    這些最後的溜索,成為見證雲南大峽谷交通變遷的「活化石」。「溜索時代」的辛酸往事「我是村裡第一高手,能溜牛馬,晚上也敢溜!」32歲的瀘水縣六庫鎮雙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組村民褚四華很是自豪。在他身邊,怒江水滔滔南下,一對溜索跨江而過。辣子咪位於江東岸的山坡上,全村有40多戶傈僳族人家。
  • 世界上最長、最神秘大峽谷,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還長,就在雲南
    大自然是充滿神秘與無奇不有的,大自然就像一位傑出的建築師,成千上億年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風景,提起峽谷心中便會生出一種莫名的神秘感,「水無不怒古,山有欲飛峰」的怒江大峽谷便是大自然這位傑出建築師的得意作品之一。
  • 帶你走進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
    圖.文\劉春娥 汽車緩緩地在怒江大峽谷中穿行,雨後的峽谷比往日多添了些許的嫵媚。從怒江州府六庫出發,我終於踏上了去尋找夢中伊甸園的旅程。怒江大峽谷到了這裡陡然變窄,兩岸峰巒聳峙,湍急的水流猛烈地撞擊在石頭上,發出震耳的轟鳴,如千軍萬馬奔騰,煥發出萬鈞雷霆之勢。大怒江在這裡忽然變得真正憤怒起來,江水咆哮著,渾濁的浪花翻滾。微風吹來,那波浪便從江面上飛騰起來,濺起無數水花,如一面面弧形的扇子在江上飄蕩。江心有一塊巨型石頭佇立在水裡,任江水拍打著它的身軀,那就是虎跳石了。
  • 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雲南打贏脫貧攻堅「怒江決戰」
    怒江兒女發自內心「感恩共產黨,感謝總書記」。  各方聚力攜手勾畫大同心圓  攤開雲南地圖,西北方有一條近乎垂直的大河由北向南飄墜而下,將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切開,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縫,這就是怒江州境內綿延300多公裡、舉世聞名的怒江大峽谷。  歷史在雪山峽谷的艱難跋涉中,令人遺憾地放慢了腳步。
  • 來自怒江大峽谷的讚美詩
    從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鄉到雲南怒江州的首府六庫,怒江在東側的碧羅雪山和西側的高黎貢山夾峙下,形成三百多公裡長的大峽谷。在峽谷兩側的河谷與山坡上,數百年間生活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藏族等數個民族的人們,他們的祖先大多數是由碧羅雪山之東輾轉而來,刀耕火種,漁獵為食。雖有蜿蜒曲折的數條古道連通峽谷內外,大山卻始終是阻隔他們視野的屏障。
  • 在怒江峽谷過傈僳族新年
    :沒有到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不算真正到過雲南;沒有過過傈僳族的新年,您就要留下終身遺憾。不久前,在怒江州瀘水縣秤桿鄉雙奎地村胡興忠支書的盛情邀請下,我回到了怒江大峽谷,親身體驗了一回傈僳農家的「闊時節」。 胡支書是瀘水縣委和怒江州委樹立的脫貧致富先進典型,曾當選為黨的十六大代表。這次在怒江過傈僳族新年,感受最深的是傈僳族群眾脫貧加速,怒江山鄉發生巨大變化。
  • 雲南瀘水市:怒江峽谷裡的千年跨越
    隨著脫貧攻堅步伐加快,瀘水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選派精銳力量深入易地搬遷安置點,探索黨員融入鄉村治理新模式,充分用活外來幫扶人才有生力量。怒江之畔,一個「直過民族」一步跨千年的歷史奇蹟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直過民族」群眾的貧窮被徹底改變。
  • 中國怒江大峽谷,自助遊攻略詳解,網友:旅遊社危機了
    怒江這條狂野的河流源自北部西藏 - 青海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它從東南流經西藏大峽谷,然後從高原向南翻滾,進入鬱鬱蔥蔥的綠色雲南。高黎貢山(平均高度4000米)形成其西岸,高聳的碧螺山支撐著東岸,將怒江與姊妹河瀾滄江隔開。兩個山脈的山峰上都覆蓋著皚皚積雪,跌言起伏的山峰高聳入雲,氣勢恢宏地兀立在怒江兩岸。
  • 我不能隱瞞,美的高速公路中國出現在雲南中,進入雲南怒江大峽谷
    他蜿蜒穿過峽谷,卻有高速公路一通車,就成了旅遊界的寵兒,這讓無數背包客興奮不已,渴望立馬出遊這是新一年通車的怒江大峽谷高速公路,他伴隨著怒江,他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高速公路之一,也被稱為怒江美麗高速公路。
  • 鳥瞰怒江美麗公路南延長線
    無人機鏡頭俯瞰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美麗公路南延線猶如一條巨龍,與兩旁的莊稼、屋舍相映成趣,景色美不勝收。美麗公路南延線總長約20.1公裡,起點為瀘水市上江鎮三界橋,終點在六庫鎮城南加油站,沿線經過上江、百花嶺、蠻蚌、大南茂等地。
  • 51歲的婦產科大夫背著背簍一走就是三年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管延萍(前)與同事步行通過怒江她用背簍把心電圖機和B超機背進大山丙中洛鎮,是雲南怒江怒江最偏遠的鄉鎮,還是深度貧困地區管延萍和同事們穿著白大褂,背著綠色的竹背簍,一步一步跟在馬幫後面。背簍裡裝的是心電圖機、就診包等醫療器械,這些是他們最心疼的寶貝,不能用馬馱,必須自己背進大山。管延萍用一個大紙箱裝上醫療設備、藥品,隨行的男同事還幫她扛著心電圖機。從未爬過大山的她,硬是端著那個大紙箱上了半山腰,手指勒得發紫,累得嘴唇發烏。
  • 【名家新作】譚談:奔走怒江大峽谷
    ,奔走在千裡怒江的大峽谷中。如今,置身在這個峽谷裡,面對怒江兩岸那一座一座高峰,想想自己在湘西見過的那些山,真是小巫見大巫了。這天,我們是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首府兼瀘水市市府所在地的六庫鎮出發,驅車沿著緊傍怒江的217國路,向怒江的上遊進發。駕車的是兩位老翁,一個是年過花甲的小弟,另一個則是歲逼八十的我。
  • 怒江大峽谷,世界上最長的大峽谷
    怒江大峽谷位於滇西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併流地帶,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達3500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從支流巴利亞河口起到米德湖,全長也不過440公裡。怒江大峽谷單雲南段從丙中洛鄉起到龍陵縣的老卡,足足600公裡。
  •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高山峽谷,峭壁懸崖。滔滔怒江,奔流不息。驅車穿行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怒江州」)依山傍水的美麗公路上,抬頭是鬱鬱蔥蔥的青山,低頭是清澈澎湃的流水,空氣中彌散著淡淡花香,還有羽翼斑斕的鳥兒倏地掠過。怒江之美,蜿蜒纏綿,驚心動魄。